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帶血的麻糖> 第409章 變數(一)

第409章 變數(一)

  因為上海“一·二八”事變給國都南京帶來的現實威脅,加上日本海軍顯示出的強大戰力,國民政府開始在長江口、上海方向積極布防。


  “七七事變”發生以後,國民政府並沒有擴大戰事的軍事決策。與擴大戰事相反,國民政府仍然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反而一再嚴令上海保安團不許對日本人挑釁,並且對於張治中將軍提出的先發製人戰略,也未予以批準,隻是下令讓張治中部作好積極的戰爭準備。


  從事實上來看,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已經損害了世界列強在華利益,也必然會加深日本與西方大國的矛盾。因此,國民政府企圖利用這一矛盾,通過外交政略尋求西方大國的支持,調解中日關係,甚至是直接幹預雙方的戰爭。


  上海,是西方列強在中國利益的真正核心。在戰略層麵,國民政府謀求主動,早己開始謀劃奪取戰爭的主動權,想將中日戰爭的戰略重心向南轉移至上海,以期得到世界列強的支持。國民政府高層認為,日本占領平津幾成事實,但仍然希望像以前一樣當作地方性事件,作為局部問題來解決,日方的目的既然在於占領平津,那麽他用兵數量及作戰計劃,也一樣將會與此相對應,這是國民政府對北方戰事的預判。同時,日方在軍事上一再進逼,戰事擴大之勢愈發明顯,這種態勢顯然挑戰了國民政府的底線。在全國抗日聲浪高起的形勢下,抗日已經成為全國頭等大事,國民政府不得不為此竭盡全力,否則政府勢必失去民心,被民眾唾棄。同時,國民政府也慢慢作好了全麵戰爭的打算。


  中華民國高層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中國就是一個國力極其貧弱的大國。高層認為僅僅依靠中國自身的力量對抗日本自然是遠遠不夠,便把戰略的眼光看向了上海。因為上海是一個國際都市,歐美勢力在上海擁有大量的投資,如果中國在上海和日軍全力相拚,勢必破壞歐美列強在滬在華更多更大的利益。這樣,通過利益的博弈,讓西方列強參與進來。通過對日戰爭,改變國民政府一直軟弱的國際形象,也可以轉變西方列強一直以來輕華的心態,還可能引起歐美列強居中調停,甚至是武裝幹涉。在外交政略與軍事策略二者之間,顯然國民政府高層明顯更加傾向於軍事策略服從於外交政略,當然這也是國力使然。


  日本當局認為,要使用必要的兵力,在上海作戰中迅速取得優異的成績,並確保日方在上海的利益。這樣可以取得防止各國的幹涉、破壞經濟中樞、實施大規模的對要地的空襲、打擊中國方麵的士氣的效果。


  中日戰爭,從戰略意義層麵來看,中日上海戰爭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究竟何時爆發、如何爆發,這其中的內因是中日雙方不可改變的立場,歐美列強的態度也是左右中日軍事衝突的一個重要外因。


  六年前,“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民國政府訴諸國聯,國聯作出了“各打五十大板”的糊塗決定。顯然,這是對日本侵略中國行為的縱容與妥協,國民政府期待之中的公允並沒有得到實現。盡管事實不遂人願,盡管國聯和列強對日本妥協是不爭的事實,“七七事變”發生以後,國民政府高層仍然覺得,西方列強在中國享有重大利益,一定不會允許日本擴大侵華的態勢,進一步損壞他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上海“一·二八”事變,西方列強不甘心上海利益受到損害,采取武裝威懾與外交幹預的手段,出麵調停了這次軍事衝突。國民政府高層認為,上海的利益或許是西方列強在華利益上對日本劃出的底線,基於這個總體判斷,國民政府在對日交涉的同時,力求引起國際社會對戰事的關注,謀求世界列強出麵發聲講話,企圖借列強之力迫使日本作出軍事上、政治上的妥協,甚至是讓步。


  七月十二日,蔣介石委員長發給宋哲元的密電中專門提到“平津國際關係複雜,如我能抗戰到底,隻要不允簽任何條件,則在華北有權利之各國,必不能坐視不理”。然而,歐美列強對此中日關係都保持著非常謹慎的態度,英國和法國要相對積極一些。對於日軍的行動,英國駐東京大使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七月十二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召見日本駐英大使吉田茂,以暫停英日修好談判作為對日本的警告。


  七月二十日,蔣介石委員長在南京接連會見美英等國大使,強調日本全麵侵華戰爭迫在眉睫,表示現在局勢隻有各關係國,尤其是美、英二國之合作可挽危機。對此,英國立即做出了反應,張伯倫首相表示,願意與美國合作,采取聯合行動共同對日。但是,美國國會被孤立主義勢力所主導,他們認為地球那邊發生的事情與自身的利益並沒有多大的關係,中國的戰爭災難並沒有引起他們真正關注,並沒有進入他們的視線。這樣,美國政府也不想卷入大洋彼岸的戰端,更不願意與日本對立,堅持不願采取完全一致的幹預行動。美國人更加現實地關注經濟利益,甚至在中日爆發戰爭後還在持續向日本大量輸出廢石油、舊鋼鐵、橡膠、醫療物資等重要戰爭物資,這才是美利堅合眾國在亞洲利益的博弈所在。中日雙方的戰事,可以讓這個世界上“頭號商業巨人”兩頭獲得,那麽坐壁上觀又何樂而不為。


  至於進一步的行動,因為美國的態度,英國卻並不想單獨采取行動。原因有三個方麵,一來因為英國在東亞的軍事力量相對薄弱,二來因為歐洲的問題正方興未艾,英國在中國利益重大,但英國的經濟重心並不在中國,三來是因為日本本來就是在英國遠東戰略的棋子,是在英國扶持下壯大起來的,英國的保守黨對於兩國之間的舊情仍然心存幻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