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暴虐櫻花(四)
第四百八十八章:暴虐櫻花(四)中華的文化,最高境界是以弱克強,四兩撥千斤的戰略與戰術相互配合的一種精髓文化。先不說其他的,就說說中華為什麼能夠對抗蘇聯,又能夠不鳥美國,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中華既和蘇聯因為一個島嶼而發生局部戰爭,又和美國在北高麗王國打過一場大戰,可以說,兩場戰爭,都是以中華的局部勝利而告終的,這也是唯一一個落後的國家能夠同時對抗美蘇兩大超級大國,所以說,不管是美國和蘇聯,對中華都是一種敬畏,不敢在軍事上挑釁中華。
而日本人呢,他並沒有學到中華這些精髓,說他學到的僅僅是皮毛,只要看二戰時期的偷襲珍珠港就知道了。很多軍事專家分析,說這是日本的戰略失誤,實際上可以這麼說,但不準確。
因為日本人肯定要這麼做,想想當初他們從大唐帝國學到的東西就可以明白。在大唐的時候,中華的軍事上達到全盛,依靠的不是大量的兵力,而是小股兵力的以弱克強,這樣的戰例比比皆是,當時的日本人對此極為的迷戀,研究中華的孫子兵法,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和日俄戰爭中,嘗到了以弱克強的甜頭之後,自以為掌握了以弱克強的精髓,所以挑戰美國。
在別人看來這是日本的腦殘行為,實際上是日本學習中華文化沒有學到家的緣故。
日本人看到中華落後了,於是便學習歐美文化,要知道東亞的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感性實踐文化,日本骨子裡面的就是這種文化,可是西方的文化是以實證哲學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理性實驗文化,他們做什麼事情,會先做一做調查研究,之後再作出決定。
歐美人以實力為尊不假,但是,他們欺負人的時候,會做做調查,搞搞研究,看看他的對手能不能欺負的過,如果對方的實力比他強,那他是絕對不敢輕易出手的,不說其他的,就單單說說美國發動的高麗戰爭,但是對中華實力估計不足,所以冒了險,被打敗了,至此以後,長了記性了,在對越南戰爭的時候,中華政府劃了一道北緯17度線,打到最後,美國的戰機都不敢侵入這一條線,為什麼,因為美國知道中華的厲害,沒有足夠的實力,絕對不會打一場無把握的仗。
可是日本學了歐美文化之後,也知道尊敬強者,可是,他卻沒有學到歐美人的實證調查研究,僅僅憑著感覺上,最後,也只能是找不準方向,被打的灰頭土臉。
不說其他的,就說說日本提出的「脫亞入歐「的幼稚想法,完全是一種感性的思維,沒有經過調查分析,他也不調查一下,歐美國度中的種族主義者接受不接受日本這個黃皮膚的人,他也不調查一下,這種腦殘的想法提出之後,亞洲人怎麼看他,更不考慮一下,萬一不成功之後,他的退路在哪裡。
所以,日本人利用中華的感性思維,學習歐美的實證文化,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種四不像的文化,表現出的是變態的行為,要不然,為什麼世界上公認日本人變態呢。
當然,要說起日本的變態行為和腦殘戰略戰術,在今後多了去了,這都是后話了。
那日本特使聽到姚憶的羞辱,他只能忍,他還知道中華的「小不忍則亂大謀「的策略,便說道:」姚公爵開玩笑了,呵呵。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應該拋棄過去,放眼未來。「現在日本特使的口氣都變了,原來對姚憶是一種俯視的心態,稱姚憶為先生,現在是一種仰視,稱姚憶為公爵。
姚憶笑著說道:「放眼未來,呵呵,好呀,那我們就好好的放眼未來,說一說,我們如何放眼未來?「日本特使笑著說道:「姚公爵,您這麼大的資金量,就是取現也沒有太大的用處,您說是不是,不如投資我們日本的產業,我們的家電產業、汽車產業,精密零部件產業、還有動漫產業,在世界上可是具有領先地位的,如果投資我們的這些產業,我相信,肯定能為姚公爵帶來豐厚的回報的。「姚憶說道:「你這說的不錯,先說說你們的汽車行業,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們日本的汽車省油。「日本特使笑著說道:「呵呵,這的確是我們的優勢。「姚憶笑著說道:「如果是對於外行人來說,你們的確可以這樣忽悠顧客,給人一種省油的印象。可是這省油的背後卻隱藏著偷工減料,並不像德國汽車,僅僅從這方面來說,你們日本的汽車永遠不可能比得上德國汽車的結實,義大利汽車的藝術,只能是一個偷工減料的二流汽車。」
日本特使臉色忽變,尷尬的說道:「姚公爵是不是對我們的汽車有些誤解,我們汽車的重量的確比不上德國車,但,那是採用新材料的結果。」
姚憶笑著說道:「你蒙誰呀,我太了解了,日本汽車的通用方式就是盡最大可能的節省材料,減輕底盤重量,汽車輕了,自然省油,這個道理連小孩子都懂得。不過,我倒挺佩服你們日本的汽車設計師,為了節省材料,那可是想盡了辦法,既少用材料,又達到歐美的最低標準,不像德國車那樣,為了顧客的生命安全考慮,往往自行的提高標準,這就是你們日本車和德國車的差別,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是不會購買日本車的,雖然他很會忽悠人,說會省油。」
日本特使臉色難看的笑著說道:「呵呵,姚公爵,這是汽車業的事情,既然姚公爵不願意投資汽車業,可以投資我們的家電行業,我們的家電行業,那可是在世界上知名,有松下、索尼、東芝等等世界級的品牌。」
姚憶笑著說道:「我本來不行提你們的家電行業,一說我就來氣,我本來很佩服你們日本的家電行業,因為日本在外的形象就是一個家電王國,而且採用集群式的生產方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連德國的家電都干不過你們,可是一件事情,讓我徹底的對你們日本家電無語,你知道是什麼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