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第943章 君子小人
隔著案幾,隔著厚厚的層層疊疊的衣物,淮陽王想,他這樣小小的舉動應該不會被旁人發現。
他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當。
對於這些,元明一向不擅長。
他本就是個無心皇位之人。
荒廢了這麼多年,突然面臨著王豐這樣的話,對他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他是該聽從呢?
還是該保留呢?
這可和旁人說別的事情不一般。
王豐說的是治國之策。
而他恰恰沒有學過這個。
若是說些別的,他都能夠自個決定是採納還是放棄。
但是這個,他用什麼來評判呢?
好像有道理……
又好像說的太過於誇張,儒生們一說話就會扯得很遠,很大。
是不是這樣呢?
元明沒有想到,此刻的林樂霜也完全被王豐的一番話鎮住了。
林樂霜也並不擅長此道。
她前世擅長的是醫術和兵法。
若說讓她使用智計,排兵布陣,她會有很多想法,即便是林簡也比不上她。
如果說是奇病難症,她也不一定會束手無策,出手就能讓薛神醫欣賞。
實際上,她本就打算沿著哥哥們做下的事,再往前推一手,讓清遠方丈就此失去了在大興露面的機會。
人人都說狡兔三窟。
清遠方丈失去了靜安庵和玄虛觀,又失去了寶塔寺,那麼最後無地可取,就是該去找他的幕後主使——王商了吧。
眼看就要這樣按著步驟一步一步地逼到了最終的結果。
王商跳出來,她報了前世之仇,除掉了不穩定的禍患,和淮陽王去封地上過日子。
這就是林樂霜想了無數遍的目標。
到了現在,王豐跳了出來,說了一大堆聽起來的確很有道理的話,但是這些話卻讓她不得不暫時終止這個計劃。
這該怎麼辦?
林樂霜突然有些鬱卒。
原來皇帝真的不是那麼好當的。
舅舅應當不會害他們。
只是……
接收到淮陽王傳來的求救的信號,林樂霜的臉上閃現過一絲猶豫,她想了想,輕輕伸出食指,在淮陽王的手心上寫下了一個「拖」字。
對。
拖。
事緩則圓。
淮陽王的手心感受著林樂霜的食指輕輕地滑動,他守住心神,才沒有將她光滑如絲綢的手指握住。
霜兒寫的是個「拖」字。
元明頓時有了主意。
沒有吃過豬肉,也曾經見過豬跑。
他見慣了哥哥做不下決定時所採用的計策。
淮陽王點點頭,表示認真聽取了王豐的意見,接著將頭轉向了謝大爺詢問看法。
讓他們爭論。
如果爭論的結果朝著一個方向傾斜,他就回去再和皇兄商議一番。
如果雙方有著不一樣的意見,他多聽聽,總能聽出些什麼,最終還是要請皇兄替他拿個主意。
這又有什麼丟臉的?
元家的江山可比他的臉面重要的多了。
「小十三,大哥把江山就交給你了,你要好好替大哥保管好,等大哥病好了,一定要讓成太妃自食其果。」
元平的話言猶在耳。
元明得了林樂霜一個字,主意變的非常正,依舊一副淡然的神色。
王豐從元明一向清冷的臉上看不出什麼態度來,也不在意,只等著看謝家會如何選擇。
王志並不奇怪父親的言語。
自打林樂霜被封為淮陽王妃之後,父親就一直在內心權衡。
該來的總會來。
這一刻,向淮陽王表示忠心的機會來了,父親一定會抓住。
這也是一次試探。
與王家將來要將注壓在誰身上這麼重大得決定相比,幾次小小的試探又算得了什麼?
朝局隱隱有著風雲變幻之勢,長安城中暗潮湧動,謝家又藏有著驚天的秘密,王家又有著王商這麼大的隱患。
這一切,都讓王豐像是駕駛著一葉小舟,在洶湧的波濤之間把握著家族的方向。
通天塔的倒掉,讓王豐的天平完全傾斜到了淮陽王身上。
但是王志比較擔心謝家家主的抉擇。
王志看了一眼謝家三房父子,謝旭的注意力似乎全都在淮陽王的身上,只是時不時地偷偷朝表妹的方向窺看。
顯然還沒有放下。
這樣的情態,王志曾經經歷過,當然能夠看得出來。
而謝三爺的面容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
謝大爺清了清嗓子,不緊不慢地開口了。
「臣覺得通天塔之事多有蹊蹺,冬雷震震這樣的事情,即便是在史書的記載上也極為少見,怎麼偏偏就發生在了寶塔寺呢?信徒們由此推演得出,通天塔的建造不得佛心的結論也無可厚非。」
「這樣雖然可能還不能算是天譴,和國運無關,卻算得上是異象了……」
承蒙謝三夫人所賜,謝大爺也對於佛家經典有所涉獵。
「佛家就喜歡講究個什麼異象,比方說什麼舍利子,通天塔倒塌,方丈等人不見蹤跡之事,在佛家也算得上是大異象。」
謝大爺為這件事情找到了另外一個解釋的辦法。
這不是天譴,而是異象。
這種異象是只有佛家的信徒才能夠理解。
「佛家傳入大興的時日不久,信徒雖然廣泛,但大多數人都並不虔誠,皇室中人信仰佛家的也並不多,王公所說,朝廷不適宜判定此事為怪力亂神之事,也非常有道理。」
謝大爺從另外一個角度肯定了王豐的見解。
這是佛家信徒們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去定義好了。
至於朝廷,應當不陷入此事。
謝大爺在這個時候,發表了自個的看法,也站在了王家的一側。
這就是謝大爺的本事。
即便是認同,也並不是沒有自個的看法。
淮陽王聽到此處點了點頭。
王豐和謝大爺兩人比較起來,高下立現。
王豐看重大局,並不過於看重細微之處,而謝大爺則面面俱到,解說詳盡,讓他更能夠聽得進去,甚至還想到了細微之處如何處理能夠讓他滿意。
從決策上來說,淮陽王當然喜歡謝大爺這樣的人。
但是從相交上來說,元明更喜歡王豐。
看重大局之人多為君子,看重偏狹之處多為小人。
如果不是王豐先開了這個口,謝大爺未必能夠說到這個程度,說到底,謝大爺是看在王家的面子上,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再加上淮陽王的內心一直忌憚著謝家三房謝旭的存在,對於謝家不由得就帶上了審視。
「孤久聞謝三爺熟讀經書,博聞強記,不知謝三爺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