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齊聚
聽到內侍回報說,皇帝已經賜死了蕭寶林,謝慕林的心情有些複雜。
她回頭看向倚坐在羅漢床上的太后和端坐在一旁圈椅中的永寧長公主,見她們都平靜地接受了這個消息,也不好多說什麼,只當作這是一件尋常事,不發表任何意見。
事實上,以蕭明玉這些年的作死行為,她能拖到今天才死去,已經很幸運了。因為妒忌親姐姐,就向外人密告,造成親姐姐身死什麼的……還有利用把柄威脅皇帝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蕭明玉這個女人,野心有,腦子也有一點,但不是很多,獨獨沒有良心。皇帝在自己死去之前把她帶走,也是不想給其他活著的人留下麻煩吧?
這畢竟是一位擁有儲位爭奪權的皇子的親生母親,背後還關連著一位大將軍。哪怕蕭明德將軍並不支持妹妹的野望,她也依然有可能給所有人帶來很大的隱患。四皇子不方便處置她,太后沒有插手的打算,也就只有皇帝能決定她的未來了。
只是……謝慕林回想起皇帝對於自己皇陵中妃嬪隨葬墓室的安排,還有朱瑞告訴自己的,他與燕王和四皇子私下達成的約定,覺得皇帝想利用蕭寶林的隨葬墓室安置自己死去的心上人蕭明珠遺棺,多半是要希望落空了。他本人大概還不知道吧?由於他的做法太過極品,身邊的人都聯起手來哄騙、抵制了。
蕭明玉大概率還是會隨葬在皇帝身邊,佔用那個以她的名義安排的坑位。皇帝死後也要繼續跟自己厭惡的妃子雙宿雙棲呢……這麼一想,謝慕林竟然覺得還有一點小爽?
現在的時間不合適,謝慕林按捺住了自己心中的那點異樣,沉住氣,就象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似的,繼續留在太後身邊陪伴,服侍她在西宮中的起居飲食。
太陽漸漸偏西,外頭的天空卻依然還十分明亮。午後的暑氣並沒有半點消減的意思。太后這裡因為身體偏弱,有些怕涼,沒敢用冰,只是讓宮人打扇子罷了,寢殿那頭卻已經有內侍悄悄送進去幾回冰盆了。太後有些擔心皇帝會受不了,但猶豫了一下,還是沒說什麼。
皇帝如果覺得冷,燕王自然會讓人把冰盆給撤了的。太后很相信自己的兒子們。不過,如果皇帝真的……那冰盆就十分有必要了。這麼大熱的天氣,如果宮裡要辦白事,冰是必不可少的。
太後面帶悲色,低聲囑咐了永寧長公主幾句。後者面露詫異之色,但還是點了頭,急匆匆出去了。沒過多久,她又折返回來,沖太後點了點頭:「母後放心,都已經備下了。」太后低低嘆了口氣,便開始捂著心口,倚在引枕上閉目不語。
謝慕林有些擔心地上前查看,卻看到永寧長公主在給自己使眼色。她雖然有些一頭霧水,但還是聽話地退到了一邊,不去打攪太后,心裡猜想著太后讓永寧長公主去做了什麼?
天黑下來的時候,寢殿那邊有了動靜。
朱瑞帶著高公公過來,請太後過去。
太后定定看了朱瑞幾眼,面色又一次變得蒼白:「皇上可是……可是……」幾次都沒把「可是」後面的話說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了她想問的是什麼。
「不是的。」朱瑞扶住了太后,低聲安撫住她,「皇上有重要的大事要宣布,因此請皇祖母過去做個見證。皇上精神很好,剛剛還喝了半碗參湯,說話也有力氣多了。」
這話沒有安撫住太后,她的身體還搖晃了一下。身為人生經歷豐富的大長輩,太后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大兒子可能已經到了彌留的時候,所以才會精神好轉。
這是迴光返照。
太后強忍著悲痛,一手扶著大孫子朱瑞,一手扶著養女永寧長公主,慢慢走向了皇帝的寢殿。謝慕林在旁也猜出皇帝大概快不行了,沉默地跟在他們身後走。
一行人來到了皇帝的寢殿。殿中已經跪了一地人,有朝中的文臣武將,也有數位前來做見證的宗室長輩。病床上的皇帝,不知幾時被換上了全套的冕服,只差了頭冠罷了。他半倚坐在床頭,面上帶著不大自然的紅暈,但雙目清明,看起來竟然真的狀態不錯。
他還有力氣沖太后笑了笑,道:「母後來啦,快請就座吧。兒子不能給您全禮,還請您多擔待。」
太后一聽,眼圈就紅了,但還是微笑著說:「皇帝多禮了。至親母子,何必講究這些繁文縟節?」
燕王沉默著上前接手了永寧長公主的工作,與兒子朱瑞一左一右,扶著太后在床邊一側安放的圈椅上坐下。隨後他就站在了太後身邊,永寧長公主退到一側,朱瑞拉著妻子謝慕林,站到了燕王身後。
皇帝微笑著跟自己的母親對視幾眼,又看向弟弟燕王、姐姐永寧長公主,還有立在邊上的兒子們與長媳謝氏,便轉頭看向了床邊的心腹大太監。後者點點頭,喚來了在御前負責起草重要文書的三位翰林學士,擺開紙筆,為皇帝接下來要頒布的重要命令做好準備。
皇帝的身體狀況雖然還不錯,但這種狀態是不能持久的,他也沒打算說太多的話。接下來要頒布的旨意,事實上他已經擬定許久了,早已有了定稿。中午讓翰林過來,只是起草最後的版本罷了。雖然當時被高閣老打斷了,但腹稿已定,皇帝命翰林們謄寫出來,並不費什麼功夫。此時此刻,他需要的是翰林們將那份按照他本人的想法擬定的詔書,從頭到尾向所有人宣讀一遍。
皇帝先是回顧了自己成為儲君時的經歷,雖然沒有提到「矯詔」的黑歷史,但也承認當時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令先帝感到不滿,但他都「很好」地克服了,並且在先帝臨終前許諾會打倒權臣,事實上他也做到了,把曹家趕回了西南老家,沒有讓流著曹家血脈的皇子繼承皇位。皇帝認為自己做到了對先帝承諾過的一切,成績還不算太壞。
皇帝又回顧了一下自己在位期間,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就,當中包括但不限於幾次救災、清理黃冊以及燕王數次打退敵軍、穩固邊防等等。他著重讚揚了幾位有功之臣的表現——當中沒有高閣老,卻有另一位目前不在朝的大將,以及燕王父子與儀賓袁燮。皇帝非常熱情地肯定了自己的弟弟燕王為大明作出的貢獻,盛讚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仁厚果敢的君子。
聽到這些讚揚,高閣老一眾人等臉都黑了,幾乎按捺不住要跳起來抗議。
不過宣讀詔書的翰林接著語氣一轉,就開始說起了皇帝的繼承人。
皇帝曆數自己的四個兒子,長子有什麼缺陷,只得廢儲;次子有什麼不足,又受外家罪過牽連,只能出繼;三子如何不堪,只好廢為庶人,放逐揚州;獨四子聰慧孝順,無奈年紀太小,不能得到朝臣們的信任與接受。
主少國疑,為了確保江山穩固,皇帝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