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薛萬徹進一步要權,侯君集的反駁!
第397章 薛萬徹進一步要權,侯君集的反駁!
魏徵知道事情不能做絕,話也不能說滿。
「尤其是在當下。」
「賢王殿下麾下的嶺南道軍隊正在源源不斷地北上。」
「與大唐東南面的吐蕃帝國進行激戰。」
「戰況如何,損失如何,我等無法知曉。」
「但是,薛將軍及其世族駐守的邊疆情況刻不容緩,情形的危機,是可以預見的。」
聽了魏徵的話,李世民心裡一涼。
這就算是魏徵作為新一代的文人領袖,在儲君位置上的公然表態了吧。
其他人或許很難聯想得到。
但李世民作為君王,卻再清楚不過。
魏徵也好,薛萬徹也好,方才被斬首的御史台蔡大秀也好。
明面上只是想要假借三皇子李恪「勞民傷財」地組織大唐嶺南道的軍隊北上,增強自身的實力和影響力。
但更為深層的意思便是在變向爭權,想要以庭州城池的戰事作為橋樑、墊腳石。
為之後的儲君之爭,政黨之爭,做好相對應的準備。
要是往下繼續深究的話。
李世民就可以更為清晰看到了嫡系皇子及其黨羽,與旁系皇子及其黨羽之爭。
偏偏選擇在庭州戰事的前端,三皇子李恪又偏偏不在宮內的這一敏感時期,公然彈劾,一方面可以打壓李恪及其黨羽的力量。
而另外一方面,又是可以扶持起嫡系的黨羽。
不過看得到,又如何。
李世民作為君王,作為裁決者。
不得萬不得已的時刻,絕不可能親自下場跟他們撕破臉皮啊。
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說。
魏徵、薛萬徹等人的政治手段,並未出格。
暫且算是比較「儒雅」、「直接」的爭權。
甚至就連朝堂當中三分之二的旁系文武官員,即李恪扶持起來的文武官員都沒有站出來說話,他李世民又何須著急呢?
只是既然魏徵這一德高望重的「寵臣」總算是發話了。
就一定會人把握住這一機會,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薛萬徹笑道:「魏御史所言極是!」
「我等大可暫且不說嶺南道的百姓們生活如何,軍隊的建設又有多大。」
「甚至可以不說庭州的戰事現如今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損失了多少糧食、銅錢。」
「又有多少大唐好男兒因為賢王殿下的一腔熱血,早早殞命於疆場。」
「今日,我等就先以薛氏家族駐守的邊疆現狀說清楚吧。」
得到了魏徵的支持。
薛萬徹說話的底氣便漲了好幾分。
他的語氣略帶威脅道:「儘管很不願意當眾坦言。但末將卻不得不說……」
「由於這場庭州城守衛戰是由賢王殿下組織的。」
「因此,整個大唐南北的軍隊壓力陡增。末將以及家族駐守的邊疆、守護的商貿路線、運輸路線首當其衝。」
「若是再不增兵,恐怕生變。」
薛萬徹的語氣雖不平和,言語也有衝撞李世民的味道,整體感覺起來並不友好。
但是。
任何人都無法否認薛萬徹所言的真實性。
李世民不好再公然支持李恪。
這畢竟是涉及到了民生、民望。
若是沒能把大唐現如今的輿論、軍情、民情處理得好來。
又或者是因為他李世民身為君王,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卻沒有做得到大公無私。
對三皇子李恪的態度有稍稍的差池……
那麼必然會成為詬病,為別有用心之人落下話柄。
而三皇子李恪若是日後能夠贏得下庭州城之戰,那當然是皆大歡喜。
對他李世民的影響會降到最低。
但若是三皇子李恪輸了戰鬥……
那他李世民再想要成為千古一帝,恐怕難度就堪比登天。
如此一來。
他李世民苦心孤詣、廢寢忘食、勞心勞力經營了多年的「人設」……
豈不是要在一夜之間崩塌了嘛!
所以。
李世民無論內心中再怎麼支持李恪。
再怎麼力捧,相信李恪。
他李世民身為君主,都不能公開表達出來。
侯君集敏銳地察覺到了事態正在朝著有利於嫡系皇子的方向發展。
偏偏李世民的身份、地位超然,故而很是尷尬地要以「大局為重」,無法為李恪發聲。
「薛將軍,此言差矣!」侯君集道:「微臣還望薛將軍不要忘了,這一場庭州之戰,是吐蕃帝國的欽陵卓贊率先挑起的。」
「之後。」
「吐蕃帝國的松干贊布就以我等大唐的軍隊燒毀了聖廟、摧毀了他們吐蕃高原民族的信仰圖騰和聖地。」
「才會派遣數以十萬計的大軍,進攻庭州城池的。」
薛萬徹不屑道:「當然。」
「這等事情,本將軍身為大唐的邊疆將領,怎麼能忘記。」
「不過……」
薛萬徹面露譏誚,「高原蠻族的驕橫跋扈,企圖想要侵佔大唐的疆土是有目共睹之事。」
「可是,本將軍實在不知,侯尚書為何在此時提及吐蕃帝國的惡性,這到底是所謂何意啊?」
「莫不是想要轉移視線,想要讓陛下允許庭州城的軍隊再度擴張。」
「或者是繼續調遣大唐的軍隊,增援庭州城池?」
「呵呵,本將軍倒是很樂意告訴侯尚書,這絕對不可能!」
「侯尚書近些年來一直在朝堂為官,遠離邊疆的軍營。」
「就連地方的軍營都極少去到,或許根本無法明白。」
「大唐的百姓們是多麼希望和平,多麼期待遠離戰爭啊!」
薛萬徹信誓旦旦道:「所以,最近五年以來,大唐的增兵工作,一直都是舉步維艱。」
「尤其是南蠻地區,軍隊將士的數量已經非常難以維持在正常的水平。」
「就連軍隊的質量,也在逐年地遞減。」
「若非如此,侯尚書又有何理由,解釋清楚賢王殿下能夠在短短數個月之內。」
「就將嶺南道原來的軍匪勢力,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地殺得乾乾淨淨?」
侯君集越聽越是難受,臉色也是在越聽越差,卻又對大唐的現狀無可奈何。
薛萬徹見侯君集面如死灰的模樣,心裏面沒提有多得意了!
他跟侯君集算得上是同期效力於大唐、追隨於大唐陛下李世民麾下的將領。
而且在軍功方面,他薛萬徹還要比侯君集多上不少,又是武勛世族。
可是在朝堂上,侯君集憑藉著高人一等的政治謀略和智慧,總是能壓過薛萬徹一籌。
更加令薛萬徹難以接受的是……
侯君集明明已經站錯了隊伍,支持了太子李承乾。
按照道理來說,侯君集應該跟眾多老牌貴族、太子黨的死忠一樣。
要麼被滿門抄斬。
要麼被打入地牢。
可是他侯君集……
居然他丫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打壓、懲罰,反而還可以官復原職!
在朝堂上的地位不降反升?!
這……這是神特么的操作啊?
也就是從侯君集再度成為兵部尚書的那一刻起。
薛萬徹就很不爽侯君集,處處爭鋒相對,沒再有往日的「友好」。
就是連『虛情假意』的寒暄也免了。
侯君集道:「薛將軍此言差矣!」
「若嶺南道的軍隊真的如此不堪。」
「若嶺南道的百姓真的無心戰鬥,追求安穩的生活。」
「那麼賢王殿下到底是憑藉什麼。」
「在面對不可一世的欽陵卓贊時。」
「神勇無比地以三千名嶺南道的將士,成功擊潰十萬吐蕃帝國的將士的戰鬥?」
「而賢王殿下又是如何調集將近十萬名嶺南道的將士、民眾。」
「參與到這一次抵禦吐蕃帝國將近百萬的大軍。」
侯君集的一連串發問,頓時間把薛萬徹弄得啞口無言,渾身顫慄。
儘管這一次戰役當中,大唐嶺南道集結到的軍民僅僅有六萬多人。
但四捨五入……不就可以湊夠十萬了嘛!
而吐蕃帝國的軍隊頂了天也就只有六十多萬人。
但拼拼湊湊,號稱百萬大軍倒也一點不為過啊……
薛萬徹咽了口唾沫,道:「好……好吧。」
「賢王殿下的確是智勇雙全,的確是銳不可當。」
「可……可是,嶺南道的成功,終究只是少部分,沒有任何代表性。」
「所以,本將軍認為,就目前整個大唐軍民厭戰的情緒高漲。」
「期待和平、穩定經濟發展的整體情形來看。」
「不僅不適合與吐蕃帝國展開大戰,而且還要主動求和。」
薛萬徹的這些話和意見,倒也不是一家之言。
其實朝廷當中無論是武將還是文官,無論是嫡系皇子黨羽,還是旁系皇子黨羽。
都注意到了最近幾年大唐軍民對待戰爭的態度普遍比較消極。
尤其是今年。
先是有二十五萬名突厥騎兵,陳列在大唐的北方疆土邊境。
隨後又有蝗蟲災害、內澇困擾。
緊接著便出現糧食短缺。
屍橫遍野,瘟疫不斷……
大唐的國力一度衰退到了極致。
如果不是有著大唐三皇子李恪的突然崛起。
整個大唐帝國還真的沒有資本,既要跟吐蕃帝國打這一場戰爭,又要抵禦北方突厥將士的侵犯。
而若是按照李恪原來生活的那一個大唐的走向。
李世民在大唐的內部環境如此危機的情況之下,面對吐蕃帝國的威脅時,的確沒有選擇硬碰硬。
而是選擇了和親的方式,換來了大唐和吐蕃數十年的和平。
但是這個世界的武道崛起。
吐蕃帝國又急於擴張。
且大唐三皇子李恪的態度極其強硬。
這便促成了大唐帝國和吐蕃帝國的這一場大戰的爆發。
基於諸多因素。
滿朝文武和大唐的軍民對大唐主動迎戰吐蕃,行為上很支持。
但在心態方面,則是普遍的消極。
因為賢王李恪這一次並沒有選擇御駕親征。
而且派遣的五萬名嶺南道的將士人數是多了,但要面對的敵人,可是號稱百萬雄獅!
再者。
數萬名大唐嶺南道的將士都快進入庭州城池進行防禦工作都快一個多月了……
卻依舊沒有傳來任何令人欣喜的消息……
這也直接導致大唐的官員、武將和普通的軍民們,在面對站直時,會有焦慮、不安,以及不信任的情緒產生。
薛萬徹敢於在這關鍵又敏感的時刻,向陛下李世民施壓。
倒也不僅僅是出於『政治正確』,背後有長孫一族、文官集團支持。
還有更為關鍵的一點,便是薛萬徹及其家族的順利奪權。
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於武將集團在朝堂上的聲望崛起。
所以。
程咬金、尉遲敬德,乃至是李靖、李績等心裏面偏向三皇子李恪的開國武勛。
在此時也不會為李恪說半句好話。
畢竟。
這不僅僅是涉及到他們今後的地位、話語權的問題,還關係到他們的飯碗以及身家性命。
當然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