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章 天賦異稟
糖糖聞言馬上認真的道:“那怎麽了,我不管別人,反正,我找男朋友,必須得打的贏我,不然想都別想,你,找一個連我都打不過的人,那算什麽事兒啊”
妞妞算是明白了,這人根本就沒開竅呢,雖然從學就開始收情書,可是,她現在對情感還是一竅不通呢。
想到這裏,妞妞不由得有些黯然,就她所知,現在能打過糖糖的,除了家裏人,就隻有韓亦惟了。
這個從就是糖糖克星的人,不過,好在糖糖不喜歡他,這也算是安慰吧。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又到了開學季。
蘇晚等人老早就把早飯做好了,就等著這幫祖宗趕緊去上學,這一個寒假在家裏,鬧騰的她頭疼死了。
這一上學都走了,也消停消停,對於孩子們學習這事兒,蘇晚是一點都不操心的,就連一向調皮搗蛋的糖糖,成績從來沒掉下過班上前十名。
按理孩子們都這麽聰明,本是可以要求的更嚴格一些,三胞胎,拿前三,那多喜慶啊,可是,蘇晚竟然反其道而行。
她不僅僅不更嚴格的要求孩子們努力學習,反而把三個孩子拆班了,馳馳身體比較弱,最後還是跟果果一個班級,而糖糖則自己一個班級。
三胞胎的生活雖然總在一起看著好,但是,蘇晚不想他們總是混一個圈子,他們都應該有各自的生活圈子才是正理,這樣遇到的事兒多,也長見識。
至於馳馳,那是沒法子,身體不好,又羸弱,交給果果,比交給糖糖放心,糖糖是個大咧咧,而果果則更加的有責任心。
因此,對於糖糖班級那個趙雲龍事件,蘇晚真是一概不知。
十幾歲的孩子正是愛玩兒的年紀,雖然國家的教育模式要求著孩子們要不斷奮進和努力學習。
而且,在現在來講學習確實也是重中之重,可對於學習而言,蘇晚更重視孩子們的心靈成長,和素質教育,在別的孩子還在補課學習的時候,蘇晚帶著孩子們去做課外調研。
去做農民,觀察植物生長,動手種植,去做工人,了解工人們的生活,和工廠的運作,去做消防員,體驗消防員作業是如何進程的,去做公務員,了解公務員的日常,去科學研究室,了解一個物體的產生,去
反正孩子們的閑暇空間不是用來刻苦學習,而是用來了解社會,了解各行各業,甚至是動手去做,或者是體驗些日子。
蘇晚一直覺得一個人的成功,學習成績好,能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算是一個,但是,不是絕對的,讀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兒,但是並不是不讀書就沒有出路。
蘇晚更在意孩子們見識的增長和她們創造力的培養,她們也有不同的學習班,比如馳馳喜歡畫畫,果果喜歡音樂,糖糖喜歡攝影,而亦惟這孩子,這孩子和其他的不一樣。
這孩子居然喜歡數學,是的,是數學,別人的興趣愛好多種多樣,有喜歡運動的,踢球的,打籃球的,或者漫畫或者啥,可是,亦惟這孩子就喜歡數學,沒事兒,就喜歡做數學題,他對數字也非常敏感。
他參加了許多數學競賽,都是妥妥的第一,全國都有名氣,甚至世界級的奧林匹克競賽,他都能給你拿回來一個冠軍。
蘇晚對於家裏出現了這麽一個學霸,有一點意外和驚喜,但是,從不出去當炫耀的資本,不過,去年這事兒可是轟動一時,沒有人不知道。
多少人羨慕蘇晚,領養個孩子,還能教育的這麽好,走哪兒都是一片羨慕嫉妒聲,尤其是劉軍輝她媳婦兒馬麗麗,她也是後媽,但她那個繼子真真是爛泥扶不上牆。
別學霸了,連個大學都考不上,高中還是托關係進去的,如今被他爹弄進部隊裏了,也是個慫式子,這兩廂一對比,馬麗麗都要被氣死了。
可是,蘇晚真真覺得自己受之有愧啊,對於孩子們的學習,她從來不監督,她隻管他們日常生活和課餘生活的問題。
她也知道亦惟這孩子數學好,他的成績全省第一,從來沒有掉下來過,平時也特別喜歡看書,為此蘇晚沒少給打攪亂,就為了他的生活可以豐富多彩一些。
這孩子也聽話,都非常的配合,而且,到時間準時睡覺,跟果果等人沒什麽不一樣,可是,他就是學習好,就是學習好。
蘇晚也做過觀察,平時寫作業的時候非常認真,學習時間幾乎跟果果她們一樣的,唯一的就是總拽著糖糖,讓她好好學習,或者指正她哪裏做的不對,輔導她學習,其他的時間自我分配的非常合理。
並沒有特別的用功努力,所以,最後,蘇晚總結,這就是賦異稟,絕對的賦異稟。
同樣的,韓亦惟如今生活費自己都能搞定了,他的課堂筆記能賣到價,他也非常有經濟頭腦,而且宣傳工作都找人做好了,那就是石榴。
韓亦惟的哥們朋友並不多,世昌算是一個,但是,他沒有石榴在圈子裏混的活,因為身份的關係,石榴認識的孩子,那絕對都是妥妥的富二代,要不就是官二代。
這些人家最怕孩子們不學無術,學習不好,所以,對待孩子們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有韓亦惟這個學霸的名頭在,他的筆記本年年被搶訂一空,而且是限量銷售,沒有原件,都是複印件。
所以,孩子們當中,也隻有韓亦惟最富裕,最有錢,石榴也跟著沾光。
蘇晚給孩子們的零花錢是很仔細的,就連馳馳也不例外,所以,沒錢了怎麽辦?當然是找土豪韓亦惟借啊,平時吃飯,土豪韓亦惟請客啊,所以,這也在無形中提高了韓亦惟在孩子們身邊的聲望和地位。
蘇晚全家對此都很樂見其成,孩子們雖然,但是也要培養他們自力更生的本領,他們家是有錢,但是,這錢是蘇晚和韓冬晨,不是孩子們,他們還很貧窮,一直以來,孩子們都有這樣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