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天道:荀子傳> 二、重歸禝下

二、重歸禝下

  荀子一行渡過濟水,晨起暮宿,不一日便遠遠望見巍峨壯觀的臨淄城。


  臨淄是齊國的國都。《戰國策》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芋、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惟,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①可見臨淄是何等的繁華與昌盛。城市建築的布局與戰國時代其他都會相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氣分為百姓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兩個部分。國君居住在西南角的小城,如同後來北京的紫禁城。宮殿建築在高大的務土台基上。小城的後面為市,一般官吏和平民百姓還有手工業者和商人都在這個大城居住與活動。臨淄的大城東西八里,南北八里還多,小城繞上一周也有十里。兩城相連,周長二十一公里,面積十五平方公里,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這樣一個巨大的都會,周圍有十三座城門供人出入。只是小城南面的稷門是不許平民百姓隨便走動的,因為那裡有大道可以進入齊王內宮。


  為什麼叫稷門?原來在臨淄城外有一座美麗的稷山。山上蒼松蔥鬱,俊鳥雲飛,令人神往,所以面向稷山的這座城門就叫作稷門。


  自田氏齊國桓公〈前374—前357〕而始,在稷門附近距離王宮不遠的這塊寶地上,修建起一所規模宏大的學宮。③學宮中有寬廣的大道,大道兩旁修建了錯落有致的亭台樓閣,栽下了奇花異草;講壇、書房、卧室,舒適寬敞。凡是來到學宮的學士,不分國度,不分門派,不論年紀老少,都給予優厚的待遇。膳食美味,衣著帛錦,出入車馬迎送,還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或「稷下先生」「稷下學士」等不同稱號和榮譽。齊王鼓勵他們著書立說,不賦予具體的行政職責,讓他們對國事、對君王自由地發表意見,所謂「不任職而論國事」④。由於他們無官守,無言責,便可海闊天空,各抒己見,不作違心之論,不獻阿諛奉承之辭,合則留,不合則去,國君和權臣也不干預他們的言論和行動自由。


  在諸侯並爭、厚招遊學的列國角逐之中,齊國用這種優厚的手段,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招淶了眾多的學子名流,多達近千人。精通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曆數、醫學、文藝的博學者應有盡有。戰國時代著名的學者淳于髡、孟子、鄒衍、宋趼、慎到、田駢、接子、屈原、魯仲連等,都曾經是稷下學宮的學士。


  平日甚為清靜的稷門今日失卻了寧靜。稷下學士紛紛走出書房,來到稷門。宮中的武士也甲胄齊整,一大早就列隊於稷門大道的兩側。宮中的樂工歌伎也踏著歡樂的曲子舞出稷門。大家共聚於稷門之外,一同歡迎荀子的到來。


  隆重的王宮儀仗護衛著齊王建來了。齊王建,二十一二歲年紀,儀錶堂堂,身穿禮服,容光煥發,在宮人的簇擁下,乘著御用八鸞豪華輕車出了禁宮,來到稷門之外下車。


  齊王建是在荀子離開齊國的那年(前264〕繼承王位的。那年他才十九歲。因為年輕,由母親君王后輔政。他們母子在巍峨而神秘的宮殿里,身居高位,錦衣玉食,一言九鼎,內心卻常常惶惶不安。既害怕朝中的重臣輕視他們孤兒寡母,又擔心稷下學宮的先生、學子繼荀子離去而離去。


  荀子是多年的稷下學宮祭酒,先王一齊襄王敬重荀子,信賴荀子,尊荀子「最為老師」①。那時無論是稷下學宮還是齊國的朝廷都恬然太平,安寧無事。如今先王離世去了,荀子也走了,朝堂上和學宮裡都缺少了主心骨,怎能不讓他們母子憂心忡忡。君王后甚至夜半做夢,夢見丞相田單或別的什麼權臣,手持著雪亮的寶劍闖進宮來,要殺他們母子。君王后每日里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晝夜思想,若要齊國安寧,稷下學宮安寧,先王是一去再難以迴轉了,荀子卻是可以去而復歸。


  所以,自從荀子走後,君王後幾乎天天算計著荀子到秦國的時間,打聽著荀子在秦國做什麼,秦王對荀子是個什麼態度。得知荀子遍游秦川,四處考察,她希望荀子路途平安;得知荀子與秦國丞相范睢談話,她希望他們談不攏;得知荀子沒有被秦王使用,高興得她夜不能寐,立


  即讓兒子齊王建派人帶上最好的車馬,到秦國去請荀子回到齊國來。


  今天,荀子終於回到齊國來了,君王后敕命用迎接國賓的最高禮儀迎接,還要兒子齊王建親自到稷門之外去歡迎。


  齊王建很理解母后的意圖。他知道,之所以用最隆重的禮儀迎接荀子回歸,一則是遵從先王遺訓。父親在世的時候尊荀子「最為老師」,他們自然也要尊荀子「最為老師」。二則荀子當年向齊閔王諫言不聽,招致五國伐齊、身死國破的悲劇,這件事在齊國朝堂中被認為是巨大而深刻的教訓,對荀子佩服得五體投地。齊襄王之所以尊荀子「最為老師」,不僅僅是荀子在稷下學宮中學問最高,最為年長,也是表示對荀子的無比敬佩。三則荀子在齊襄王喪事過後不久離開齊國到秦國去,母后認為荀子定然是看不起他們母子,另攀高枝去了,將會一去不再復返。沒有想到,荀子離開秦國,既不到他的故鄉趙國去,也不到楚國、魏國去,而是接到邀請信函,立即返回齊國,這是把齊國看得比其他國家都重要。觀其行,知其心,既然在列國享有盛名的大儒這樣看得起齊國,齊國怎麼能不表現出十倍的熱情呢?

  其實,這種十倍盛情歡迎的更為現實的目的是,君王后和齊王建都希望荀子能像當年對待齊襄王一樣,多為齊國獻計獻策,使他們孤兒寡母有所依靠,使龐大的齊國朝廷穩固太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