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沃爾夫獎!
「對了,穿正裝啊,學校這邊已經通知記者了,估計待會回來很多人。」
「好的,校長,那我換身衣服就過來。」
剛掛了電話,大名鼎鼎的數學家劉老的電話就追了過來。
「李岩,聽說了嗎?」劉老很振奮!
李岩笑道,「我也剛聽說,沒反應過來呢!」劉老哈哈大笑:「我也一樣,還以為這種國際獎項得等你大一點才能有機會呢,沒想到獎項來的這麼早,不過也對,誰讓你不僅破了世界上號稱最難解的數學十大猜想,還提出了無敵
大定式、這也足夠你破格獎了!」
在華夏,自古以來就有牆倒眾人推,花花轎子眾人抬的傳統。
所以,聽到劉老的話,李岩也沒多想,便客氣道,「多虧劉教授的指導啊!」
劉老樂道「你可別這麼說,這個功我可半點兒也不敢領恭了。」
「同喜同喜。」李岩道。
劉老道,「我正好今天到魔都出差,現在往你們學校去,其他的事到了再說!」
「行。」李岩掛掉電話。
屋子裡,在幫李岩打下手的李爽聽了個大概,問道;「弟弟這是拿獎了?「
李岩笑孜孜道,「說是什麼活爾夫數學獎…… 」
李爽點點頭,隨後轉身出去;「那我去給你準備身衣服,穿西服,顯得正式一點。」
「好的,我收拾一下就過去。」李岩說著。
開始收拾針盒。
穿衣服,照鐿子,李爽則細緻地給李岩打領帶,系了一次其實挺好的了,不過李爽覺得不滿意,解開了,又給他系了兩次才點了
點頭:「帥氣,我弟弟真帥!「
說著,還湊上去親了一口。
「可以了。」李岩看看鏡子點頭道,「那我先過去了。」
「中午回來吃飯嗎?」看著李岩的背影,李爽問道。
「看情況,要是回來提前告訴你。」
「好的,那你趕緊過去吧。」去會議室的路上,李岩邊走,邊拿手機上網搜索了一下所謂的沃爾夫數學獎,了解了了解這個獎項的情況,可能這個地球上的人對其很熟知,但李岩不一樣,嚴格意義上講,他本身不
算這世界的人。網上顯示,沃爾夫獎主要是獎勵對推動人類科學與藝術文明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每年評選一次,分別獎勵在農業、化學、數學、醫學和物理領域、或者藝術領域中的建築、音
樂、繪畫、雕塑四大項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其中以沃爾夫數學獎影響最大,因為諾貝爾槳中沒有數學獎,而菲爾茨獎雖有影響,但只授予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唯有沃爾夫獎在全世界範圍以獲獎者一牛的成就來評定,因
此,沃爾去數學獎堪稱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是數學界的最高獎項。
由沃爾夫數學獎具有終身成就的性質,所以之前獎的數學家都是蜚聲數壇、國名遐邇的當代數學大師,他們的成就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代數學的水平和進展。
因此,這個獎項不僅含金量高,而且審核標準非常嚴格苛刻,這也是所有國際獎項的慣例,沒有高人一等的成就是不可能頒給你的,
而且這個高人一等說的還是老外,或者說是西方人。一個華夏人想要拿到這種國際數學獎就更嚴苛了,得是等中的一等才有機會拿到,將以往的國際獎項量化來看,一個西方人和一個華夏人,如果有著大致相同的成就,那麼西方人
得獎項的概率肯定是華夏人的十幾倍!
有偶然因素,但要說裡面沒帶著一丁點的刻板偏見?
李岩反正不信…… 且建國幾十年來,華夏的數學家也曾經在國際領域獲得過一些成就和獎項,但像沃爾夫數學獎這種國際重要級別的獎項還是鳳毛角的,幾乎沒有人拿到,華夏的數學家們拿到的
頂多是一些輕量級的或自己國內頒的數學獎項,很多國內響噹噹的數學大師都與國際重量級獎項無緣。是,李岩將要獲得的這個沃爾夫數學獎的含金量就更高了,這也是華夏人土歷中上第一次拿到該獎項,歷中意義極大,拔高一點的話甚至可以說,這是華夏數學界在國際舞台上邁
出的一大步。
因為李岩的別墅在學校裡面,所以,外面的情況,他一概不知。
此時的校門囗,早已擠滿了扛著長槍短炮的記者,等待著李岩的出現。
國安門口,只見人頭攢動!
因為消息來的比較突然,記者們來的也很突然,學校沒有應對措施,所以直接導致學校門口的馬路被前來的記者們堵死了!
為了恢復正常的交通秩序,孫旭不得不先讓這幫記者到校園裡面。
因為學校的禮堂還在收拾,所以只好先把這幫記者集中到校門口一側的操場上。
而操場,又是李岩從別墅到教學區的會議室的必經之地
當李岩出現在操場的另一頭,還是一個小不點時,就被一個戴眼鏡的記者發現了。
「你看,那是不是李岩?」
在場不是所有人都見過李岩本人,但李岩的照片,他們是看了千萬遍,畢竟,如今這個時候,「李岩」這個名字,就是頭條的代名詞。
如果不牢記李岩的長相,走在大街上擦肩而過,那就是與頭條擦肩而討!
聽到戴眼鐿的小夥子一喊,其他人也朝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
然而現場一秒鐘的安靜后,便呼啦一下朝著李岩飛奔而去,那場面,一點都不遜色於!
於是,剛講入教學區的李岩,就這樣被圍在了操場上。這時的校門口,好多校方工作人員正在擺弄條幅,一個大紅條幅被臨時趕工出來,寫著什麼「熱烈祝賀國安三年級李岩榮獲國際沃爾夫數學獎」之類的話,左側已經掛上了,一條幅
右側正被好多人站在梯子上往校門上掛,因為時間太緊場面相對簡陋,可卻非常熱烈!
其他沒課的老師們也出來看熱鬧。媒體們來的人也陸陸續續多了起來,很多記者都是開車過來后跑著下來的,一個個氣喘吁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