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歷史
在帝國元首屋大維看來,
跟政敵的妻子或女兒上床是監視敵人的最佳方式。
因此,這種游龍戲鳳並非風流韻事,
更非傷風敗俗,而是為國捐軀。
初生牛犢
亞平寧半島像靴子一樣伸入地中海,它的名字也叫義大利。義大利(Italia)可能是奧斯坎語Italos的希臘語化形式,意思是牛犢之國。
不過,半島上真正的初生牛犢,是羅馬。
羅馬在義大利中部。在這裡有一條台伯河,西北岸叫埃特魯斯坎(又譯伊特魯斯坎、埃特魯利亞、伊達拉里亞),住著埃特魯斯坎人;東南岸叫拉丁姆,住著拉丁人。
拉丁人是羅馬人的祖先。
羅馬的歷史是在傳說中開始的。根據這個傳說,公元前753年4月21日,也就是中國的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十七年,一個名叫羅慕路斯的人在帕拉丁山丘上建立了一座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羅馬(Roma/Rome)。
這當然並不可靠。
更靠不住的是,羅慕路斯和他的雙胞胎兄弟被說成是戰神馬爾斯的兒子。他們哥倆被叔外祖父拋棄后,一隻母狼喂活了他們,後來又被牧羊人夫婦撫養成人。因此,這隻警惕而機敏的母狼,便成了羅馬城的標誌。
羅馬人是「狼崽子」。
儘管誰都知道狼崽子的傳說只能姑妄聽之,羅馬人卻寧願相信這是信史。羅馬作家李維甚至告訴我們,羅慕路斯在建城時曾經這樣對眾人說:上天賦予我們使命,總有一天我們羅馬將成為世界的首都。
這話當然兌現了,不過是在很久以後。
實際上,從傳說中的羅馬建城,到羅馬共和國的真正誕生,他們有兩個半世紀默默無聞,甚至是在埃特魯斯坎人的統治之下。就連「羅馬」這個名字,也可能是埃特魯斯坎人給他們起的,意思是「河上之城」。
不過,埃特魯斯坎人雖然使用一種非印歐語,卻把字母引進了羅馬。這是他們從希臘人那裡學來的,而希臘人則是腓尼基人的學生。腓尼基人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的發明者,也是印度、阿拉伯、斯拉夫字母的祖師爺。
羅馬人從埃特魯斯坎人那裡學到的東西還有:犁,城市排水設施,住宅的前庭結構,拖袈(長袍),以及執政官出行時的排場:十二名扈從每人肩扛一束木棒,當中插著一柄戰斧,以此象徵國家的權力和權威。
這個儀仗或權杖,就叫法西斯(fasces)。
但,儘管埃特魯斯坎人幫他們規劃了城市,包括街道布局和卵石鋪路,羅馬人依然保留了拉丁語,也創建了自己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組織。這些結構和組織是那樣地與眾不同,以至於羅馬人的文明也只能另闢蹊徑。
那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
構成早期羅馬社會的是氏族,每十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叫庫里亞。每十個庫里亞組成一個部落,叫特裡布。三個特裡布(即三十個庫里亞)構成羅馬城市公社,全體成員則構成羅馬人民。
羅馬人民(拉丁文為Populus Romanus)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貫穿了羅馬歷史的始終。所有執政者都要以人民的名義行使權力。他們的盟國被稱為「羅馬人民之友」,政治對手則被宣布為「羅馬人民的公敵」。
代表羅馬人民的是人民大會,也叫庫里亞大會,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按照庫里亞分組議事。每個庫里亞有一票表決權,有權選舉執政者,決定戰爭和判決。
不過,人民大會只是權力機關,決策機關卻是元老院。元老院其實就是江湖大佬們的議事機構。選舉和立法都是先由元老院拿出方案,再由人民大會表決。
這樣的政治制度,我們應該不難理解。
事實上,元老院是羅馬真正的權威和靈魂。羅馬人在書寫他們國家時,通常縮寫為SPQR,意思是「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拉丁文為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明白這一點,我們才能看懂羅馬的政治和歷史。
最高執政者則叫勒克斯(Rex),也就是羅馬王。不過,羅馬王是終身制,而不是世襲制。老王去世后,新王只能由元老院和人民大會選舉產生,沒什麼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顯然,他更像一個終身制的總統而非國王。
這就是共和國誕生之前的羅馬,歷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王政時代」。如果說這也是君主制的話,那麼,這種君主制跟中國的君主制是大為不同的。
君主制的中國叫天下。
君主制的羅馬叫公社。
天下的治權來自上天。
公社的治權來自人民。
權力來源不同,授權方式也不同。在中華,邦國時代是上天授權天子,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帝國時代,則是上天授權天子,官員代理皇權。結果,封建制的天下分崩離析,郡縣制的帝國治亂循環。
王政時代的羅馬就不會這樣,因為他們理順了關係。
權力主體:羅馬人民。
權力機關:人民大會。
決策機關:元老院。
執行機關:羅馬王。
作為君主制,這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權力在理論上屬於人民。然而羅馬人仍不滿意。公元前509年,他們驅逐了最後一個勒克斯,並順手一刀終結了王政時代。
被驅逐的這個羅馬王叫塔克文。他是一個埃特魯斯坎人,也是一個篡位者和殺人犯。在謀殺了先王塞爾維烏斯以後,他既未經人民大會選舉,又未經元老院同意,就自說自話登上了王位,並統治這個國家二十五年之久。
塔克文遭到驅逐,根本原因是公然藐視羅馬的政治傳統和遊戲規則。他從來沒有向元老院徵求過任何意見,也從不問人民大會是否同意他的決策。當然,沒有全副武裝的衛兵保護,他也絕不走出宮門一步。
於是,此人有了一個外號:傲慢者塔克文。
傲慢者塔克文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都堪稱天才,在國內卻積累了足夠的怨恨。他的第三個兒子更是出格,居然在到親戚家做客時,持劍強姦了年輕貌美的女主人。
受辱的女人用短刀殺死了自己。臨終前,她呼吸艱難地要求在場的男人為她復仇。這些男人是聞訊以後匆匆趕來的,其中便包括她的父親和丈夫,以及丈夫的朋友即羅馬共和國的締造者布魯圖。
烈女的遺體被放置在羅馬廣場,布魯圖則向圍攏過來的市民發表了演說。憤怒的市民一致同意將國王和他的全家驅逐出境。因此,當在外征戰的傲慢者塔克文趕回羅馬時,他面對的是緊閉的城門。
成功驅逐了國王的布魯圖,在羅馬廣場上召集了人民大會。他提出了改變政體的建議,並要求全體市民指天發誓:從今往後,任何人都不得登上王位,不得侵犯羅馬人民的自由,更不得有個人的專制和獨裁。
提議得到了通過。也許,集權的王政體制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血氣方剛的初生牛犢羅馬人認為,他們需要的不再是一位國王,而是自由和法律。
羅馬共和國誕生了。
此刻,是中國春秋的魯定公元年。
但在羅馬,卻是共和元年。而且,這一制度將延續五百年,比兩漢的總和還要長。
保衛共和
創建了共和國的布魯圖當選為第一任執政官。
執政官就是原來的羅馬王。不同的是,他的任期只有一年(可以多次當選),而且執政官有兩個。兩位執政官有著相同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否決對方的決策。因此,他們不得不精誠團結,互相協商,誰都不能專橫跋扈。
當然,他們也無法濫用權力。
必須把權力關進籠子。這個現代國家反覆強調的政治理念,羅馬人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明白。
即便如此,當一名執政官,尤其是在共和之初,仍必須像中國的周公一樣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因為人民對這種新制度還不信任,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又變成國王,布魯圖和他的新制度都必須接受考驗。
考驗說來就來。
禍端是一群年輕人惹出的。他們不滿於元老院里儘是些老傢伙,便密謀推翻共和政體,迎回被逐的塔克文。為此,他們秘密集會,並歃血為盟。
消息泄露后,小夥子們被押上了審判庭。
審判是在人民大會上進行的,被告則包括布魯圖的兩個兒子。所有的眼睛都看著執政官,另一位執政官的臉上則流下了眼淚,因為被告當中也有他的親戚。
看來,這些叛國者是死不了啦!按照規定,兩位執政官必須意見一致,否則判決無效。
布魯圖決定實行家法。
沒錯,在羅馬,家長對子女有生殺大權。
布魯圖問兒子:你們為什麼不為自己辯護?
兩個年輕人一言不發。
布魯圖連問三遍。
他的兒子還是選擇沉默。
布魯圖便對衛兵說:現在交給你們了。
刑罰當場執行。兩個年輕人被脫去衣服,雙手反綁接受鞭打。皮開肉綻之後,又被用斧頭砍下了腦袋。所有人都不敢正視這一場面,只有布魯圖鎮定自若地看著自己的兒子,直到行刑完畢才離開現場。
另一位執政官坐不住了。最終,他辭去了職務,並主動亡命國外,羅馬人也依法不再追究。
布魯圖大義滅親,是因為他有一種深深的憂慮:共和國樹欲靜而風不止,塔克文人還在而心不死。得到密謀失敗消息的塔克文,也果然捲土重來。最後,在保護共和國的戰鬥中,布魯圖壯烈犧牲。
現在,要接受考驗的是瓦萊里烏斯。
瓦萊里烏斯是在前面那位執政官辭職後補選的,並在反覆辟的鬥爭中與布魯圖並肩作戰,然而羅馬人卻對他產生懷疑並表示不滿。因為奏凱歸來時,他的戰車居然用了四匹白馬,他們家的住宅也氣勢不凡。
羅馬人懷疑:這傢伙莫非要稱王?
瓦萊里烏斯聽到輿論,立即拆毀了自己的豪宅,然後在地價便宜的地方蓋了一座簡樸的房子。任何人都可以在那裡自由出入,他們家的大門永遠向羅馬公民敞開。
這讓我們想起了劉邦。
劉邦稱帝后,蕭何便在長安營建未央宮。對此,劉邦不以為然。他說,天下未定,民不聊生,怎麼能大興土木?蕭何卻說,正因為天下動亂,才需要建設帝都。更何況,沒有壯麗的宮殿,又豈能顯示天子的尊嚴?[1]
顯然,這裡面沒有道德問題,有問題的是制度。
瓦萊里烏斯保衛共和,也正是從制度入手的。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比方說,過去由國王掌管的國庫,改由財務官管理;對法務官做出的判決,公民可以向人民大會提起訴訟;如果有人覬覦王位,則剝奪其生命和財產。
這些法律讓羅馬人一片喝彩,瓦萊里烏斯也被稱為「親民者」,意思是維護公共利益的人。
六年後,鞠躬盡瘁的瓦萊里烏斯與世長辭。由於執政官並無薪水,這位親民者又早已家財散盡,他的家人連喪葬費都拿不出來。最後,是羅馬公民自發捐款,才總算為他舉行了葬禮。羅馬的女人,則為他服喪一年。
享受這一待遇的,此前還有布魯圖。
布魯圖犧牲了,瓦萊里烏斯也已去世,共和政體卻在羅馬站住了腳跟,四百多年間無人敢動稱王的念頭。
羅馬人,選定了自己的路。
共和的羅馬異軍突起。他們征服義大利,稱霸地中海,吞併西班牙。公元前241年,也就是楚考烈王率領的六國聯軍在秦王嬴政的函谷關前不戰而走時,羅馬已經有了最早的海外行省西西里。兩年後,又有了薩丁尼亞及科西嘉。到張騫通西域時,這樣的行省有九個。希臘變成了他們的阿卡亞省,迦太基則變成了阿非利加。
地中海的歷史,只能由羅馬人來書寫了。
在這個時候,羅馬人應該想起那些共和國的締造者和保衛者。他們不是一兩個人,也未必都是大人物,甚至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士兵,卻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比如穆奇烏斯。
穆奇烏斯是在行刺波塞納時被俘的。後者是埃特魯斯坎聯邦的一個國王,也是一名驍勇的戰將。為了幫助塔克文奪回王位,波塞納親自帶兵前來攻打羅馬。他對穆奇烏斯的行刺怒不可遏,燃起大火準備動用酷刑。
然而穆奇烏斯卻毫不畏懼。他拿起一支火把放在了自己的右手心,人肉燒焦的氣味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面不改色的穆奇烏斯告訴波塞納:決心保衛共和的羅馬人並不怕死,國王陛下最好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波塞納放棄了幫助塔克文復辟的想法,再也沒人能夠動搖羅馬人的選擇,儘管後來他們自己改變了路線,羅馬共和國也最終變成了羅馬帝國。然而,正如共和的建立並非一人之功,走向帝制也不但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有一大群人在推波助瀾。
但愷撒,則無論如何要算一個。
被殺的豈止是愷撒
公元前45年,蓋約·朱里亞·愷撒有了一大堆官銜和頭銜:任期五年的執政官,終身保民官,終身獨裁官,大元帥,大教長。此外還有一個尊號:祖國之父。
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共和政體在這時其實已經死去,只不過還需要一段埋葬的時間。
其實愷撒的大權獨攬,並非羅馬人從共和邁向帝制的第一步。第一步是蘇拉邁出的,頭銜是無任期獨裁官。這個頭銜非常重要,正如王莽篡漢必須先當大司馬。
那麼,什麼是獨裁官?
跟西漢的大司馬一樣,羅馬的獨裁官也是在原來的制度之外發明出來的。只不過,漢武帝發明大司馬是要向宰相奪權,而羅馬人發明獨裁官卻是為了授權。
事情得從執政官說起。
前面說過,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是兩個人。這當然是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和王政的復辟,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問題多多,尤其是在戰爭年代。戰爭,必須令行禁止,獨斷專行,兩個人權力相當可怎麼指揮呢?
早期的辦法,是一個執政官帶兵出擊,另一個留守家中;或者一個指揮騎兵,一個指揮步兵。最可笑的是按日輪流指揮,結果當然一塌糊塗。
於是,獨裁官產生了。
按照規定,當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元老院有權任命獨裁官。除了無權改變政體,獨裁官享有絕對的權力。在他行使這一特權期間,執政官和其他高級長官都必須停止活動,或者聽命於獨裁官,所以叫獨裁。
當然,既然叫獨裁官,那就只有一個人。
為此,羅馬人規定,獨裁官可以有二十四個肩扛法西斯的刀斧手做開路先鋒。這是執政官的兩倍。意思也很清楚:集兩個執政官的權力於一人。
不難看出,這樣的獨裁官很容易就會變成國王。然而要保住一個政體,有時就得做出有違這種政體理念的事情,只不過必須小心翼翼,並加以限制。
因此,獨裁官的任期只有六個月。
這樣看,蘇拉成為無任期獨裁官意味著什麼,也就不言而喻。雖然三年後他就辭去職務隱居鄉下,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蘇拉破了例,勢必後繼有人。
現在輪到愷撒。
愷撒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業績和魅力卻絲毫都不遜於亞歷山大。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他是目光敏銳的政治家,戰無不勝的軍事家,口才一流的演說家,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孟德斯鳩曾經這樣評價愷撒:無論率領哪支軍隊,他都是勝利者;無論生在哪個國家,他都是領導者。
當然,愷撒也有毛病。
他虛榮。為了掩蓋禿頂,會長年戴一頂桂冠。他好色。他的生活放蕩不羈,一生中有許多女人。他驕傲。他在公元前47年前往小亞細亞平叛時,寫給元老院的捷報居然只有單數第一人稱的三個拉丁文詞語:veni, vidi, vici,意思是:我到了,我見了,我勝了。
然而,儘管愷撒備受爭議,有兩點卻毋庸置疑:他不是偽君子,也不是膽小鬼。公元前49年1月1日,被政敵龐培操控的元老院下令收回他的兵權,繼而又宣布他為人民公敵,愷撒卻在十天後就到了盧比孔河。
這是山南高盧行省與羅馬本土的界河。身為行省總督的愷撒一旦過河,依法就要被視為造反。
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
愷撒義無反顧地下令渡河。他對戰士們說:骰子已經擲下去了,向諸神等待的地方前進吧!
結果,愷撒長驅直入進了羅馬。反對派首領龐培則是先逃到希臘,后逃到埃及,最後在埃及被托勒密十三世殺死。龐培的頭顱送到亞歷山大港時,愷撒哭了。
龐培被殺,是在公元前48年9月28日。三年多以後,即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也被殺死在元老院龐培的立像下,距離他五十八歲生日只差四個月。
謀殺愷撒的,是所謂共和派。
共和派並非沒有道理,事實上愷撒已經成為帝王。除了前面說過的那些頭銜,他還擁有眾多特權。他甚至開創了一個先例:在貨幣上刻印自己的側面頭像。雖然僅僅出現在銀幣上,但已經足以讓人心生警惕。
更讓共和派擔心的是,愷撒還要遠征帕提亞(也就是攔住了班超使者甘英一行的國家)。以愷撒之英勇善戰,勝利幾乎是必然的。那時,恐怕誰都擋不住他稱帝。元老院甚至會以推舉他為王的方式,來預祝他的凱旋。
何況愷撒本人雖然拒絕王者稱號和冠冕,卻並不諱言對共和制度的不滿。畢竟,擁有十八個行省的羅馬實際上已是帝國,舊的制度豈能適應!
因此,愷撒總有一天會跨過另一條盧比孔河,即從共和走向帝制。這是當時許多人的共識。
也因此,要保衛共和,就必須刺殺愷撒。
刺殺是在元老院會議開始之前進行的。十四個共和派議員一擁而上,手持短劍刺向愷撒,寡不敵眾的愷撒則倒在了血泊中。為了死得有尊嚴,他用披風裹住了全身。
愷撒死了,共和保住了嗎?
沒有。
讓共和派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們高呼「暴君死了」、「我們自由了」等口號走上街頭時,沒有得到市民們的任何反應。相反,當愷撒的遺體火化時,市民們卻用熊熊燃燒的火焰點燃了手中的火把,潮水般湧向刺殺者的宅邸。
保衛共和的英雄,居然成了過街老鼠。
歷史的進程更具戲劇性。
公元前43年11月28日,刺殺集團的要犯名單被當局公布。他們的精神領袖西塞羅雖然沒有直接參加行刺,也在12月7日被殺。這位羅馬一流評論家的腦袋和手都被砍下來在廣場上示眾,舌頭上還釘了釘子。
公元前42年1月1日,元老院通過決議,將亡故的愷撒尊為神。這是繼開國之君羅慕路斯之後,第二位成為神族一員的羅馬領導人。
公元前27年1月16日,愷撒的養子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意思是至聖至尊。此前,他已經被稱為「普林斯」,意思是元首、第一公民、首席元老。而且,他一直連選連任執政官,也是終身保民官,還是大元帥和凱旋將軍,並在公元前12年擔任了大祭司長。
羅馬第一個皇帝誕生了,雖然名義上不叫皇帝。
共和國就這樣變成了帝國。那些保衛共和的人在謀殺愷撒的同時,也殺死了這個政體。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不能肯定這就是愷撒的遺願,但屋大維確實是愷撒生前指定的繼承人。這是元老院和許多人都沒想到的,不少人之前連屋大維的名字都沒聽說過。
因此,他們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
為什麼是屋大維?
屋大維上位
年方十八的屋大維是在愷撒被刺一個月後匆匆趕回羅馬的。其實就連他自己,事先也不知道愷撒會把他收為養子,並讓他繼承姓氏。屋大維被這種信任深深感動了。他決心繼承愷撒的遺志,完成養父未竟的事業。
這個事業,就是「羅馬統治下的和平」。
可以說,這才是屋大維一生最大的功績,建立帝制倒是其次,甚至只是手段。只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先得大權在握,起碼得站穩腳跟。
這並不容易。要知道,羅馬人歷來看重門第,也認為國家領導人應該功勛卓著,老成持重。然而屋大維卻出身寒門且並無戰功,年紀輕輕又體弱多病,就連身高也只有一米七,憑什麼成為愷撒大帝的接班人?
小夥子,你做得到嗎?
屋大維偏偏就做到了。公元前43年8月,也就是愷撒被刺一年多以後,屋大維在羅馬人民大會以壓倒多數的優勢當選為執政官。這時,他距離擔任執政官的法定年齡(二十一歲)其實還差兩年。
十三年後,步入而立之年的屋大維,更是沒有爭議地成為羅馬的獨裁者。他的政敵都退出了歷史舞台,且身敗名裂;他的事業卻開始起步,且如日中天。
那麼,他是怎樣做到的?
有兩個人幫了他的忙,儘管其動機恰恰相反。
這兩個人,就是安東尼和西塞羅。
西塞羅是羅馬一流的智者,也是刺殺愷撒之共和派的精神領袖。安東尼則是愷撒的副手和戰友,也是與愷撒同時的另一位執政官。因此,當安東尼得知愷撒事先寫好的遺囑居然指定屋大維做繼承人時,全身都涼透了。
自以為老謀深算的西塞羅卻認為有機可乘。在他看來,如果讓安東尼得逞,愷撒就白殺了。相反,屋大維則可以爭取和利用。因為屋大維對西塞羅極盡晚輩之禮,不但大寫充滿敬愛之情的書信,還稱西塞羅為「仲父」。
於是西塞羅決定改變阻撓屋大維的方針,力挺屋大維上位。但他哪裡知道,屋大維的隱忍功夫和心狠手辣,絕不亞於中國的司馬懿。他剛剛當選執政官,就正式啟用「愷撒·屋大維」的稱號,並宣布刺殺愷撒的都是罪人。
西塞羅也只好獻出自己的頭顱。
與屋大維聯手消滅了西塞羅一派的安東尼,則開始犯另一個錯誤。他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結婚,並將自己治下的領土賜給克婁巴特拉的兒子,還立下遺囑要葬在埃及。
這些都極大地傷害了羅馬人民的感情,屋大維卻把安東尼的錯誤統統變成了自己的資本。更高明的是,他告訴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那個埃及女人,因此只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才能洗刷羅馬的恥辱。
安東尼的名字,則始終隻字不提。
個人恩怨變成了國家利益和民族榮譽,羅馬城裡喊殺之聲不絕於耳,屋大維成功地發動了戰爭。
戰爭的結果眾所周知,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雙雙兵敗自殺,羅馬則為屋大維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儀式。戰爭期間一直敞開的戰神神殿大門關閉了,和平女神降臨人間。
屋大維也信守承諾,開始締造和平。
勝利后,屋大維赦免了所有的安東尼餘黨。安東尼和克婁帕特拉生下的雙胞胎,則交給屋大維婭撫養。被處死的只有一個人,即愷撒和克婁巴特拉的私生子。
這都是合理的,至少講得通:寬容是愷撒一貫提倡的精神,屋大維婭是安東尼的原配和羅馬妻子,那個私生子則又為愷撒的遺囑所不承認,儘管屋大維殺他的真實動機是絕不允許世界上有另一個愷撒的繼承人。
然而屋大維的過人之處,就在於無論他要做什麼,也無論他為了什麼,都總能師出有名。包括他跟政敵的妻子或女兒上床,據說也是為了監視敵人。因此這種游龍戲鳳並非風流韻事,更非傷風敗俗,而是為國捐軀。
這種手段,是愷撒絕不可能有的。
唯其如此,從弱冠少年變成帝國元首,屋大維才做得不動聲色,天衣無縫,滴水不漏。
政改也一樣。
屋大維首先做了兩件事:削減軍備和普查人口。第一件事讓人民享受到和平的幸福,第二件事讓他們感受到國家的富強,但同時也把一個問題擺在了公眾的面前:我們的共和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又不能再依靠武力和發動戰爭,那又如何保證「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呢?
也只能中央集權,變共和為帝制。
這就必須削弱元老院。於是屋大維又做了兩件事:議會裁員和信息公開。第一件事經過一系列的軟硬兼施算是搞掂,第二件事則居然讓議員們興高采烈。
訣竅,在方式。
實際上在愷撒時代,信息就是公開的。元老院的會議記錄,第二天就會張貼在羅馬廣場的一面牆上。屋大維卻把這個慣例取消了。議員們的發言不再會變成市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當然讓他們感到滿意。
然而屋大維只是把原來張貼出去的「元老院紀事」改放在了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閱覽。有關國家政策和人事變動,則通過《每日紀聞》向羅馬公民公布。也就是說,屋大維其實辦了一個官方網站,或一份報紙。
元老院還是沒法暗箱操作。
當然,他們也無法通過掌握國家機密來強化權威。
對於這個提案,沒人敢投反對票,因為屋大維的理由很正當:共和國的公民擁有對國家事務的知情權。
元老院只能接受。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像亞歷山大一樣喜歡以青春形象示人的美少年,竟會利用民權,並以民主的方式來實現獨裁。想當初,真是小看了他。
更讓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在座無虛席的元老院發表演講:我宣布,集中在我身上的一切權力,今天都還給你們。所有的武器、權力和行省,包括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決定權,都屬於元老院和羅馬人民!
屋大維要恢復共和?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片刻死一般的沉寂之後,是雷鳴般的掌聲。屋大維也得到了回報,元老院一致同意授予他「奧古斯都」的稱號。而且,從宣布恢復共和,到成為奧古斯都,只有三天。
奧古斯都,其實就是皇帝。
皇帝陛下在「共和萬歲」的歡呼聲中加冕登基,這可是只有屋大維才能演出的大戲。的確,他不是天才,不像蘇拉那樣神采飛揚大放異彩,不像愷撒那樣不可一世痛快淋漓,但他讓羅馬退出戰場,帝國走向巔峰,世界實現和平。作為凡人,他完成了就連天才也做不到的事情。
公元前2年,也就是王莽稱帝六年前,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國父稱號。這是羅慕路斯和愷撒之後,第三位被稱作「祖國之父」的人。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十六年後,奧古斯都屋大維在臨終之前問了最後一個問題:我的戲演得好嗎?
那還用問?簡直精彩絕倫。
各奔東西
羅馬的歷史似乎註定充滿悖謬:共和政體被保衛共和的人殺死,帝國制度由恢復共和的人建立,神話般的人物死於非命,平凡的人卻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正是這些看起來的不可思議,讓他們的故事充滿張力。
屋大維之後的羅馬,自然也不會缺少戲劇性。
大體上說,屋大維的繼承者大多結局不佳。處死了耶穌的提比略被近衛軍殺死,繼位者卡里古拉也一樣,接下來的克勞狄則被自己的第四任妻子毒殺。繼承皇位的,是這個女人與前夫所生之子尼祿。
尼祿可是暴君的代名詞,他甚至把他那個飛揚跋扈的母親也謀殺了。終於,弄得天怒人怨的尼祿被元老院宣布為人民公敵,在逃亡途中自殺身亡。
之後有四個人執掌權杖,其中有兩個被殺,一個自殺,倖存的那個拚命收稅,連墓地的廁所都不放過。此人的兒子則是個虐待狂,讓羅馬處於一片恐怖之中,最後被僕人殺死,元老院則趁機宣布他為人民公敵。
這就是奧古斯都屋大維的身後。
是的,他沒有播下龍種,卻收穫了跳蚤。
此後的故事跌宕起伏。
就在那個虐待狂被僕人殺死之後,羅馬出乎意料地柳暗花明,一百年間居然接連出了五個不錯的皇帝,史稱五賢君。他們把帝國的版圖擴張到頂點,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圈。其中第三位皇帝哈德良甚至創造了一個奇迹:讓羅馬更多地是受到尊重而不是令人恐懼。
愷撒和屋大維的理想——把羅馬變成世界的首都,締造羅馬統治下的和平,都得到了實現。至少有一點名不虛傳也毋庸置疑,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也是中國聖賢們的理想吧?
然而這一百年間的東漢帝國卻是日薄西山。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政,豪門和女主奪利爭權,很有幾個皇帝不得善終。最後,漢帝國被一個名叫董卓的軍閥實際上滅亡,雖然靠著曹操仍維持了王朝的名義二三十年。[2]
當然,董卓也不得好死。
董卓是被自己的部將呂布殺死的。也就在這一年(192),五賢君之後的羅馬皇帝康茂德被謀害,兇手是他的情婦、侍衛和摔跤教練,起因不明。
看來,羅馬的興盛和東漢的國運都到了盡頭。[3]
康茂德被謀殺后,近衛軍在六個月內就擁立了兩個皇帝,后一個的皇位還是拍賣的。結果,這兩個皇帝又都死在了近衛軍的刀下,最後奪得皇位的是塞維魯。
塞維魯是軍人出身,而且是作為軍團司令和行省總督殺回羅馬的,當然知道槍杆子的重要性。臨終前他這樣囑咐兒子:讓士兵發財,其他人的死活可以不管。
可惜,他的兒子繼位后,還是被近衛軍所殺。以後的兩個皇帝,也都死在士兵手上。公元238年一年內,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被士兵殺掉。之後十五年,竟換了十個皇帝。最後,軍團和行省紛紛擁立自己的皇帝,亂成一團。
羅馬帝國風雨飄搖。
並非沒有人給帝國注射強心針,奧勒良就是。這位英勇善戰的皇帝東征西討,在短短五年內重新一統江山,以至於滿懷感激的元老院授予他「世界秩序恢復者」的稱號。然而不到一年,他也被心懷不滿的士兵殺掉了。
3世紀的羅馬,真是多災多難。
那麼,帝國還有救嗎?
也許有,只不過得改革。
改革者叫戴克里先,他是在中國的西晉滅亡東吳四年後成為羅馬皇帝的。從他開始,屋大維創立的元首稱號(普林斯),正式改為君主(多米那斯)。也就是說,屋大維實行的是元首制,戴克里先實行的是君主制。以此為界,羅馬帝國也被分為前期和後期。
戴克里先是一位奇怪的皇帝。他確立了君主制,卻又把帝國分為四個部分,由四位統治者治理。其中兩個是正職,稱奧古斯都;另外兩個是副職,稱愷撒。
這種制度,叫四帝共治。
四帝共治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國家安全。四位正副皇帝分到的也不是領土,只是保家衛國的責任區。這與其說是戴克里先覺得一個人承擔責任太累,不如說帝國已經脆弱到獨木難支,必須有更多的人來同舟共濟。
制度改革的第二個目的,是政權的穩固。一國四帝分居四個首都,總不至於在同一時間內,都像前面那些皇帝一樣被近衛軍殺了吧?就算殺了一個,還有三個。
第三個目的則是權力的和平交接。要知道,在羅馬帝國的話語體系中,奧古斯都歷來代表皇帝,愷撒則有皇儲的意思。因此,按照戴克里先的設想,一個奧古斯都(正帝)去職,就會有一個愷撒(副帝)補位,秩序井然。
何況所有的愷撒(副帝)都是奧古斯都(正帝)挑選和指定的,更何況戴克里先還規定副帝必須娶正帝的女兒為妻。兒子不能挑選,女婿和副帝卻可以,這就比可能出現尼祿和康茂德的父死子繼要讓人放心得多。
穩妥嗎?穩妥。
至少在戴克里先看來,是如此。
於是,這位改革皇帝在登基二十年後宣布退位,並把另一個正帝也拖下了水。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要被儒家稱頌為「禪讓」的。在羅馬,也要算高風亮節。
可惜這時的羅馬早已沒有道德可言。官場上的唯利是圖,政治上的腐化墮落,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勾心鬥角,即使蘇拉和愷撒復生也無法整肅。比如西塞羅在擔任總督時就大發橫財,卻毫無愧色地以君子自居。
當皇帝,可比當總督更有誘惑。
因此,戴克里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看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為了爭奪皇位而重開內戰。最後,皇帝又變成了一個人。當然,是在消滅了所有對手之後。
這個人,就是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后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發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在羅馬的合法地位;二是把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東方的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這兩件事,就像中國的黃河改道一樣,徹底改變了羅馬今後的走向。君士坦丁遷都六十二年(392)后,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又三年後,羅馬帝國分裂,首都在羅馬的叫西羅馬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的叫東羅馬帝國。
此後二十五年,中國的東晉滅亡,南朝開始。
半個世紀后,西羅馬帝國亡。
羅馬的興亡留下了一大堆問題。比方說,他們為什麼能堅持共和制度五百年之久?為什麼又不可逆轉地走向帝制?為什麼成為帝國以後就動亂不止?為什麼動亂不止卻不崩潰?為什麼最後會分裂為東西兩半?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大漢:為什麼四百年的歷史會一刀兩斷?為什麼後來又死而復生?為什麼復生之後又終有一亡?為什麼漢亡之後是長達三百六十九年的動亂和分裂?
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也許,我們回答不了,或者無法給出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必須到制度和文化那裡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