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註釋
第一章
[1]以上見《莊子·說劍》。
[2]這個說法,是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也翻譯為「樞紐階段」。
[3]老子是否確有其人,《老子》一書系何人所寫,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我贊同許多學者的看法,認為《老子》一書應該成於孔子之後,莊子之前,比墨子和楊朱還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頭可能來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萊子,但也可能只是打著他們的旗號,借殼上市。
[4]請參看《史記·孔子世家》。
[5]事見《論語·微子》。此時定為由葉返蔡之時,從司馬遷說。
[6]見《論語·微子》。
[7]見《論語·憲問》。
[8]見《論語·八佾》。
[9]見《史記·孔子世家》。
[10]見《論語·顏淵》。
[11]見《論語·陽貨》。
[12]見《論語·陽貨》。原文是:「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13]見《論語·八佾》。
[14]見《論語·陽貨》。原文是:「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此處所言,是對這句話的三種理解。
[15]請參看《論語·鄉黨》。
[16]見《墨子·非儒下》。但學術界普遍認為,《非儒》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
[17]請參看孫叔平《中國哲學家論點彙編·先秦編》。
[18]見《墨子·耕柱》。
[19]見《孟子·滕文公上》。
[20]正是這一點,決定了禮樂制度在進入帝國時代后也沒有被廢除,儒學反倒成為官方意識形態。詳見本中華史第八卷。
[21]見《莊子·外物》。
[22]見《莊子·胠篋》。
[23]見《莊子·天運》。
[24]見《莊子·大宗師》、《莊子·天運》。
[25]見《莊子·人間世》。
[26]楊朱的觀點,是「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楊朱》)。老子的說法,是「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莊子的說法,是「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莊子·在宥》)。對老子和莊子的理解,請參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
[27]請參看李零《人往低處走》。
[28]見《韓非子·難一》。
[29]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0]見《韓非子·解老》。
[31]見《論語·顏淵》。
[32]比如有人批評《墨子》沒有文采,韓非就借他人之口為之辯護,認為墨子的語言之所以質樸,是因為擔心人君「覽其文忘有用」,「懷其文忘其直」,所講故事則正是秦伯嫁女和買櫝還珠。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3]見《墨子·兼愛中》。
[34]以上均見《韓非子·五蠹》。
[35]見《韓非子·說林上》。
第二章
[1]墨子救宋故事,見《墨子·公輸》。
[2]此處原文是「請獻十金」。古時,二十兩為一鎰,一鎰為一金,十金就是二百兩。
[3]見《墨子·非攻上》。
[4]見《墨子·魯問》。
[5]見《墨子·兼愛中》。
[6]見《墨子·非樂上》。
[7]見《墨子·天志下》。
[8]見《墨子·尚賢下》。
[9]見《墨子·非樂上》。
[10]見《墨子·節用中》。
[11]見《墨子·尚賢上》。
[12]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13]見《莊子·天下》。《墨子·備梯》中也說,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追隨老師三年,手上腳上都起了老繭,臉黑得像煤炭,做牛做馬服侍先生,什麼問題都不敢問。最後就連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備酒設宴請他吃飯,禽滑釐這才說自己想學守城。
[14]關於墨子反對娛樂,請參看《墨子·非樂上》。
[15]見《莊子·天下》。
[16]見《莊子·天地》。
[17]見《老子·第十七章》。引用《老子》一書,最大的麻煩是版本問題。本書所引,多數原則上都根據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做了校正,與一般讀者所見流行版本不盡相同。但為讀者檢索方便,各章所標序號仍沿用流行版本。以下均如此例,恕不一一說明。
[18]見《老子·第五十七章》。
[19]見河上公章句《老子·儉欲第四十六》。
[20]見《老子·第三章》。
[21]見《老子·第五十八章》。
[22]見《老子·第三章》。
[23]見《老子·第六十五章》。
[24]見《老子·第二章》。
[25]見《老子·第五十七章》。
[26]見《老子·第三十七章》。
[27]見《老子·第四十一章》(高明先生編為第四十章)。此處通常作「大器晚成」,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成」更符合老子辯證法。請參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
[28]以上均見《韓非子·揚權》。
[29]見《韓非子·主道》。
[30]見《韓非子·揚權》。
[31]見《論語·為政》。
[32]見《韓非子·揚權》。
[33]見《韓非子·五蠹》。
[34]見《韓非子·大體》。
[35]見《淮南子·泰族訓》。
[36]見《韓非子·有度》。
[37]以上均見《墨子·尚同中》。
[38]《墨子》一書的《尚同上》和《尚同中》都提及這一點。
[39]本段論述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40]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
[41]本節所述大同與小康,均請參看《禮記·禮運》。
[42]請參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43]見《老子·第三十八章》。
第三章
[1]見《孟子·梁惠王上》。
[2]請參看《史記·魏世家》。
[3]孟子這話說了兩次,一次在《萬章上》,一次在《萬章下》。
[4]見《孟子·公孫丑下》。
[5]見《孟子·梁惠王下》。
[6]請參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7]見《孟子·梁惠王上》。
[8]見《孟子·梁惠王下》。
[9]見《孟子·梁惠王下》。
[10]見《孟子·盡心下》。
[11]見《孟子·萬章上》。
[12]見《孟子·梁惠王下》。
[13]見《孟子·萬章下》。
[14]見《論語·八佾》。
[15]見《孟子·離婁下》。
[16]見《孟子·萬章上》。
[17]見《韓非子·內儲說上》。
[18]見《韓非子·五蠹》。
[19]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20]見《韓非子·難四》。
[21]見《韓非子·六反》。
[22]見《韓非子·二柄》。
[23]見《韓非子·難勢》。
[24]見《韓非子·定法》。
[25]見《韓非子·難三》。
[26]見《韓非子·有度》。
[27]見《墨子·魯問》。
[28]這十個字,在《墨子》一書中多處可見,貫徹始終。
[29]見《墨子·尚同上》。
[30]見《墨子·尚同中》。
[31]實際上,《墨子》一書沒有提到楊朱,孟子則把楊朱和墨子相提並論,可見楊朱在墨子之後,孟子之前。另據《孟子·滕文公下》,當時「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32]見《孟子·盡心上》。
[33]墨子「腓無胈,脛無毛」,見《莊子·天下》。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見《韓非子·顯學》。
[34]本書所引楊朱事迹及觀點,除註明者外,均據《列子·楊朱》。由於不少學者視《列子》為偽書,故楊朱的思想長期得不到重視和討論,這其實也是可以商量的。
[35]這段話前面還有兩句,但可以看作對宣言的解釋,不引。
第四章
[1]見《莊子·秋水》。
[2]見《莊子·至樂》。
[3]見《列子·楊朱》,下引不注者皆同。
[4]分別見《孟子》之《盡心上》、《公孫丑下》、《滕文公下》。
[5]見朱熹《孟子章句集注·公孫丑章句下》。
[6]見《孟子·公孫丑下》。
[7]見《孟子·盡心下》。
[8]見《孟子·公孫丑下》。
[9]見《孟子·梁惠王上》。
[10]見《孟子·告子下》。
[11]見《孟子·萬章下》。
[12]見《孟子·公孫丑上》。
[13]見《孟子·盡心下》。
[14]見《孟子·公孫丑下》,文中所說齊國某地是平陸,當在今山東省汶上縣北。
[15]見《墨子·明鬼下》。
[16]見《墨子·公孟》。
[17]見《墨子·明鬼下》。
[18]見《墨子·貴義》。
[19]見《墨子·明鬼下》。
[20]見《墨子·耕柱》。
[21]見《論語·堯曰》。
[22]見《論語·顏淵》。
[23]見《論語·雍也》。
[24]見《墨子·非命中》。
[25]見《墨子·公孟》。
[26]見《論語·子罕》。
[27]見《論語·述而》。
[28]見《論語·憲問》。
[29]見《論語·陽貨》。
[30]見《莊子·人間世》。
[31]見《莊子·天道》。
[32]請參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33]見《莊子·秋水》。
[34]同上。
[35]見《莊子·列禦寇》。
[36]見《莊子·馬蹄》。
[37]見《莊子·達生》。
[38]見《莊子·至樂》。
[39]見《莊子·養生主》。
[40]見《論語·顏淵》。
第五章
[1]關於先秦道家三階段說,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2]見《老子·第七十八章》。
[3]以上見《老子·第八章》。
[4]以上見《老子·第六十一章》。
[5]以上見《老子·第六十六章》。
[6]見《老子·第八十章》。
[7]見《老子·第二十九章》。
[8]見《老子·第六十七章》。
[9]見《老子·第六十八章》。
[10]唐代的王真,宋代的蘇轍,現代的章太炎、毛澤東,都認為《老子》是兵書,或有兵書性質、兵書意味、兵書要素。請參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11]以上見《孫子兵法·虛實》。
[12]見《孫子兵法·九變》。
[13]見《老子·第六十八章》。
[14]見《孫子兵法·軍形》。
[15]見《老子·第七十三章》。
[16]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17]見《老子·第三十一章》。
[18]見《老子·第四十六章》。
[19]見《老子·第三十章》。
[20]見《老子·第六十七章》。
[21]見《老子·第六十九章》。
[22]見《老子·第六十七章》。
[23]見《老子·第六十九章》。
[24]見《老子·第五章》。
[25]此種解釋亦請參看《莊子·天運》。
[26]見《老子·第四十三章》。
[27]見《莊子·齊物論》,並請參看《逍遙遊》和《天運》。
[28]見《莊子·逍遙遊》。
[29]見《莊子·齊物論》。
[30]見《莊子·駢拇》。
[31]見《莊子·應帝王》。
[32]請參看《莊子·逍遙遊》。
[33]見《論語·雍也》。
[34]見《論語·先進》。
[35]見《論語·雍也》。
[36]請參看康有為《論語注》。
[37]見《論語·憲問》。
[38]見《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報怨以德」。
[39]見《老子·第七十八章》。
[40]荀子算的總賬,主要在《荀子·解蔽》篇,請參看。
[41]見《論語·公冶長》。
[42]見《論語·顏淵》。
[43]見《荀子·天論》,下引不注者皆同。
[44]見《周易·乾卦·象辭》。郭沫若和李澤厚都認為,《易傳》思想深受荀子影響,本書表示贊同。請參看郭沫若《青銅時代·<;周易>;之製作時代》、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荀易庸記要》。
[45]見《荀子·天論》。
[46]以上均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第六章
[1]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和《商君列傳》。
[2]以上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3]見《韓非子·說難》。
[4]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5]見《韓非子·六反》。
[6]見《韓非子·備內》。
[7]見《老子·第五章》。
[8]告子其人,身世不明。但他在《墨子》一書中出現過,因此其年齡應該比墨子小,比孟子大。
[9]見《孟子·告子上》,下引不注者均同。
[10]見《孟子·告子下》。
[11]見《孟子·告子上》。
[12]見《荀子·正名》。
[13]見《荀子·性惡》,下引不注者皆同。
[14]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5]見《韓非子·備內》,下引不注者皆同。
[16]以上所引依次見《韓非子》之《解老》、《奸劫弒臣》、《外儲說左上》、《難四》。
[17]見《韓非子·說林下》。
[18]戰國晚期,君臣關係與春秋和戰國前期不同,卿大夫的世襲制已逐漸改為任命制,各國甚至有實行客卿制的,故云。
[19]見《韓非子·飾邪》。
[20]見《韓非子·顯學》。
[21]見《韓非子·有度》。
[22]法莫如顯,見《韓非子·難三》;使民知之,見《韓非子·五蠹》。
[23]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24]見《論語·為政》。
[25]道,就是引導。齊,就是規範。格,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說是「達到標準」,李零先生《喪家狗》說是「遵守規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說是「人心歸服」,李澤厚先生《論語今讀》說是「認同歸依」,我認為是「自覺遵守道德律令」。請參看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26]見《韓非子·五蠹》。
[27]同上。
[28]見《論語·顏淵》。
[29]見《荀子·非相》。
[30]請參看本書第二章。
[31]見《荀子·禮論》。
[32]見《韓非子·顯學》。
[33]見《論語·陽貨》。
[34]見《老子·第五十八章》。
後記
[1]見《莊子·秋水》。
[2]所引依次見《論語·顏淵》、《孟子·公孫丑下》、《莊子·養生主》、《荀子·勸學》。
[3]見《論語·子罕》。
[4]見《孟子·告子下》。
[5]見《孟子·離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