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註釋
第一章
[1]本節史實和描述請參看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郭聖銘《世界文明史綱要》,(英)韋爾斯《世界史綱》,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日)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上海辭書出版社《世界歷史辭典》。
[2]公元434年,阿提拉與其兄共同成為匈奴王。444年或445年其兄卒,阿提拉成為唯一統治者。443年,他率領匈奴人進兵君士坦丁堡。450年入侵高盧,抵達奧爾良。451年,與羅馬、西哥特和法蘭克聯軍會戰於沙隆。
[3]請參看(英)約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
[4]比如(英)韋爾斯《世界史綱》即將中國匈奴人稱為Huns。但(英)約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一書譯者謝煥認為中國匈奴人的英文名應是Xiongnu。
[5]漢匈第一次和親是在公元前200年,劉淵稱王則在公元304年,其間長達504年。歷史上,劉邦和劉備都曾稱漢王。
[6]以上見《晉書·劉元海載記》、《資治通鑒》卷八十五。另請參看(法)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新世界出版社。
[7]見《晉書·劉元海載記》。
[8]見《晉書·劉曜載記》。
[9]見《晉書》之《孝懷帝紀》、《孝愍帝紀》。
[10]見《晉書·劉聰載記》。
[11]見《晉書·孝愍帝紀》。
[12]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13]以上見《晉書·石勒載記上》。
[14]見《晉書·張賓傳》。
[15]以上見《晉書·石勒載記上》,《資治通鑒》卷八十八、八十九。
[16]以上見《晉書·石勒載記下》。
[17]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18]以上見《晉書·苻堅載記上》。
[19]見《晉書·王猛傳》。
[20]見《晉書·苻堅載記上》。
[21]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上》、《王猛傳》。
[22]見《晉書·苻堅載記上》。
[23]見《晉書·王猛傳》。
[24]見《晉書·苻堅載記下》。
[25]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謝玄傳》。
[26]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謝玄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
[27]見《晉書·苻融傳》。
[28]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王猛傳》、《苻融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五。
[29]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慕容垂載記》,《資治通鑒》卷一百五。
[30]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姚萇載記》,《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卷一百六。
第二章
[1]請參看顧准所譯(英)林恩·懷德《中世紀的技術和社會變革》,原文題為《〈馬鐙和封建主義——技術造就歷史嗎?〉譯文及評註》,該文收入《顧准文集》。
[2]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馮素弗石槨墓中出土的雙馬鐙,是現存世界最早的雙馬鐙實物,比歐洲出土的早三百年以上。馮素弗是十六國時期北燕鮮卑化的漢人貴族,死於公元415年。1977年,呼和浩特市大學路北魏中期墓葬出土的陶馬俑上繪有一對馬鐙,亦為拓跋鮮卑人使用馬鐙的實物見證。
[3]以上據《魏書·序紀》,《北史·魏本紀》,《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叛)·民族卷》,林惠祥《中國民族史》,范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樊樹志《國史概要》,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4]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5]蘇維匯王國建立於公元409年,比西哥特王國早,但西哥特是第一個得到羅馬帝國承認的蠻族王國(請參看劉明翰主編《世界史·中世紀史》),因此這裡不將蘇維匯王國和公元568年才建立的倫巴德王國計算在內。
[6]請參看(英)韋爾斯《世界史綱》、(英)戴維斯《歐洲史》。
[7]請參看劉明翰主編《世界史·中世紀史》。
[8]請參看(英)韋爾斯《世界史綱》、劉明翰主編《世界史·中世紀卷》。
[9]以上請參看《魏書·太祖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范文瀾《中國通史》。
[10]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11]見《魏書·太祖紀》。
[12]見《魏書》之《清河王傳》、《太祖紀》。
[13]見《魏書·太祖紀》、范文瀾《中國通史》。
[14]見《魏書·崔玄伯傳》。
[15]次於拓跋燾的有兩個:拓跋珪在位二十四年,享年三十九歲;拓跋宏在位二十八年,享年三十三歲。
[16]見《魏書》之《世祖紀下》、《南安王傳》、《宗愛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六。
[17]見《魏書·宗愛傳》。
[18]見《魏書·宗愛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六。
[19]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六之《考異》。
[20]以上論述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21]崔浩對拓跋晃的態度惡劣,見《魏書·高允傳》;拓跋晃與崔浩關係緊張,見《南齊書·魏虜傳》。
[22]見《魏書·崔浩傳》。
[23]以上見《魏書》之《崔浩傳》、《高允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五。
[24]陳寅恪先生即認為,崔浩之死既不是因為夷夏之辨的民族問題,也不是因為佛道之爭的宗教問題,而是因為社會階級問題。見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25]見《魏書·高允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五。
[26]見《魏書·高允傳》。
[27]見《魏書·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同時請參看樊樹志《國史概要》。
[28]見《魏書·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
[29]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30]見《魏書·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一。按:馮太后政變是在北魏天安元年(466)二月二十五日(庚申),拓跋宏出生則在皇興元年(467)八月十四日(戊申)。因此即便拓跋宏系馮太后之子,政變時也不會懷孕。
[31]以上見《魏書》之《任城王雲傳》、《李沖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八。
[32]見《魏書》之《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李沖傳》,同時請參看樊樹志《國史概要》。
[33]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九。
[34]見《魏書·高祖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九。
[35]以上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
[36]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並請參看樊樹志《國史概要》、(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37]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三。
第三章
[1]在位時間只有一年的是南齊海陵王蕭昭文,兩年的是劉宋前廢帝劉子業、南齊郁林王蕭昭業、南齊和帝蕭寶融,三年的是宋武帝劉裕、宋少帝劉義符、宋順帝劉准、梁簡文帝蕭綱、梁敬帝蕭方智、陳武帝陳霸先、陳廢帝陳伯宗,四年的是齊高帝蕭道成、齊東昏侯蕭寶卷、梁元帝蕭繹,五年的是齊明帝蕭鸞,六年的是劉宋后廢帝劉昱,八年的是宋明帝劉彧、陳文帝陳蒨、陳後主陳叔寶,十二年的是宋孝武帝劉駿、齊武帝蕭賾,十五年的是陳孝宣帝陳頊,三十年的是宋文帝劉義隆,四十八年的是梁武帝蕭衍。以上數據根據杜建民《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2]十三個死於非命的皇帝是:宋少帝劉義符,被權臣所殺;宋文帝劉義隆,被太子所殺;宋前廢帝劉子業,被侍衛所殺;宋后廢帝劉昱,被權臣所殺;宋順帝劉准,被新皇帝所殺;齊郁林王蕭昭業,被宗室所殺;齊海陵王蕭昭文,被宗室所殺;齊東昏侯蕭寶卷,被禁衛軍所殺;齊和帝蕭寶融,被新皇帝所殺;梁武帝蕭衍,被叛兵軟禁而死;梁簡文帝蕭綱,被叛兵所殺;梁元帝蕭繹,被外敵所殺;梁敬帝蕭方智,被新皇帝所殺。
[3]這六個小皇帝是:宋前廢帝劉子業,十七歲;宋后廢帝劉昱,十五歲;宋順帝劉准,十三歲;齊恭王蕭昭文,十五歲;齊和帝蕭寶融,十五歲;梁敬帝蕭方智,十六歲。
[4]見《陳書》之《後主紀》、《廢帝紀》。
[5]請參看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6]見《魏書》目錄。
[7]見顏之推《顏氏家訓》。另請參看樊樹志《國史概要》、(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8]請參看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府兵始末》、(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9]見《晉書·孫恩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一。當時,孫恩軍中婦女溺殺嬰兒時會說:祝賀你早登仙堂,我隨後就來找你。可見孫恩軍實為邪教組織和恐怖組織。
[10]見《晉書·王凝之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一。
[11]見《晉書·列女傳》、《世說新語·賢媛》。
[12]以上事見《宋書·武帝紀》,《晉書》之《桓玄傳》、《劉牢之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二,觀點請參看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府兵始末》。
[13]見《宋書·武帝紀》、《晉書·劉牢之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二。
[14]關於京口的戰略地位以及北府從廣陵移鎮京口的意義,請參看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府兵始末》。
[15]見《晉書》之《劉牢之傳》、《劉敬宣傳》。
[16]見《宋書·武帝紀》、《晉書·何無忌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二。
[17]據《晉書·安帝紀》,桓玄進入建康,殺執政司馬元顯等人,是在元興元年(402)三月;兵敗被殺,在元興三年(404)五月。
[18]據《晉書·安帝紀》,桓玄稱帝,是在元興二年(403)十二月二十九(壬辰);劉裕起兵,則在次年二月二十三(乙卯)。
[19]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三。
[20]以上見《宋書·武帝紀》,《晉書》之《桓玄傳》、《劉牢之傳》、《劉毅傳》、《何無忌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三。
[21]見《晉書·赫連勃勃載記》、《魏書·崔浩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八。
[22]見《宋書·傅亮傳》、《晉書·恭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九。
[23]見《晉書·恭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九。
[24]據《宋書·武三王傳》,劉裕七子,長子少帝劉義符,次子廬陵王劉義真,三子宋文帝劉義隆。
[25]見《宋書》之《徐羨之傳》、《傅亮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九、一百二十。
[26]見《宋書》之《文帝紀》、《徐湛之傳》、《二凶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七。
[27]據《宋書·文九王傳》,文帝劉義隆十九子,長子劉劭,次子劉濬,三子劉駿。
[28]見《宋書》之《孝武帝紀》、《二凶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七。
[29]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傅樂成《中國通史》。
[30]見《宋書·順帝紀》、《南齊書·王敬則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五。
[31]見《南齊書·和帝紀》、《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五。
[32]見《梁書·武帝紀下》、《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二。
[33]見《梁書·侯景傳》、《南史·侯景傳》、《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二。
[34]見《梁書·蕭正德傳》、《南史·蕭正德傳》、《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二。
[35]侯景起兵在太清二年八月戊戌,台城陷落在次年三月丁卯。
[36]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二。
[37]見《梁書》之《蕭堅傳》、《蕭確傳》,《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二。
[38]見《梁書·武帝紀下》。
[39]見《梁書·蕭正德傳》、《南史·蕭正德傳》、《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二。
[40]見《梁書·柳仲禮傳》、《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二。
[41]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樊樹志《國史概要》、(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42]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樊樹志《國史概要》。
[43]王復故事見顏之推《顏氏家訓》。
[44]見《南史·蕭宏傳》。
[45]這個問題亦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
[46]見《梁書·武帝紀下》,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47]見《南史·蕭宏傳》。
[48]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一。
第四章
[1]關於中國不可能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顧准先生有詳盡而權威的論述,請參看顧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
[2]關於「文化」一詞的本義,見劉向《說苑·指武篇》:「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關於廣義的道教,請參看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3]見《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
[4]見《後漢書·劉英傳》、《魏書·釋老志》。任繼愈先生認為佛教傳入中國的可靠時間是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可以採信。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
[5]與本書觀點不同,許多學者認為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創立沒有受到佛教的影響,或者沒有佛教的影響也會誕生。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6]陶弘景所編《真誥》二十卷,就有抄襲佛教《四十二章經》的內容,請參看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7]見《後漢書·劉英傳》,《魏書·釋老志》,《後漢書·襄楷傳》。
[8]東漢人對佛教的理解是: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完全是道家哲學的口氣。請參看《後漢書·襄楷傳》。
[9]見《大智度論》卷八十五:「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10]請參看黃心川《印度佛教哲學》,該文附錄於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
[11]以下關於佛圖澄事迹,均見《晉書·佛圖澄傳》,並請參看《魏書·釋老志》、《高僧傳·佛圖澄傳》、《世說新語·言語四十五》及劉孝標註引《澄別傳》、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佛圖澄條。
[12]「和尚」是梵文「鄔波馱耶」的不確切音譯,也寫作「和上」。上與尚都有崇高的意思,因此「和尚」也是意譯。鄔波馱耶在印度原為「師父」的俗稱,中國佛教經典一般用於對佛教師長的尊稱,後來變成對僧人的通稱。
[13]見《後漢書·方術傳·左慈傳》。
[14]見《高僧傳·佛圖澄傳》。
[15]見《晉書·佛圖澄傳》。
[16]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
[17]太平道的創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以于吉著《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標誌,時間在順帝時期;另一種認為以張角傳教為標誌,時間在靈帝時期。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18]請參看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19]以上見《魏書·釋老志》。
[20]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寇謙之條。
[21]見《魏書》之《世祖紀》、《釋老志》,《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四。關於寇謙之建天師道場的時間,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稱在424年,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寇謙之條稱在公元425年,《資治通鑒》無記載。
[22]見《魏書·釋老志》、《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四,並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23]見《魏書·崔浩傳》。
[24]見《魏書·釋老志》。
[25]見《魏書·宣武靈皇后胡氏傳》。
[26]見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並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27]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石窟約有二十多處,每處洞窟或數十,或上百,或上千,比較有名的還有克孜爾石窟、麥積山石窟等。
[28]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次數,《梁書·武帝紀》記為三次,《南史·梁本紀中》和《建康實錄》記為四次,分別是公元527年,529年,546年,547年。
[29]梁武帝要求群臣稱自己為皇帝菩薩,見《魏書·蕭衍傳》。
[30]見《南史·郭祖深傳》。
[31]梁武帝之前,中國佛教徒往往按照小乘佛教《十誦律》規定,允許吃「三種凈肉」(即不為吃肉而故意殺生之肉)。梁武帝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按照大乘佛教主張禁止葷腥,此為中國佛教徒完全吃素之始。
[32]見《晉書·佛圖澄傳》。
第五章
[1]見《南史·陳本紀下》、《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七。
[2]這兩路大軍是:賀若弼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蘇鎮江),韓擒虎渡江攻下姑孰(今安徽當塗),分兵夾擊建康。
[3]以上見《陳書·後主紀》、《南史·陳本紀下》、《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七。
[4]見《陳書·後主紀》、《南史·陳本紀下》、《隋書·高熲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七。
[5]秦始皇滅齊,在公元前221年;董卓入京,在公元189年;隋文帝滅陳,在公元589年;朱全忠滅唐,在公元907年。
[6]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
[7]公元573年,陳宣帝伐北齊,江北諸郡次第克複。579年,北周攻克壽陽,又盡收陳江北之地。
[8]見《南史·陳本紀下》。
[9]見《隋書·高祖紀下》、《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六。
[10]見《南史·孔范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六。
[11]此曲也叫《後庭花》,傳為陳叔寶填詞,見郭茂倩《樂府詩集》。另《舊唐書·音樂志》稱:「陳將亡也,為《玉樹後庭花》。」杜牧《泊秦淮》亦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12]見《南史·陳本紀下》。
[13]北周武帝宇文邕攻陷鄴城是在建德六年(577)正月,去世是在建德七年(578)六月。
[14]通向再統一的道路幾乎重現了秦的軌跡,這是樊樹志先生的觀點。請參看樊樹志《國史概要》。
[15]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
[16]比如《三國志·魯肅傳》裴松之的按語就說:「劉備與權(孫權)并力,共拒中國(曹操控制的東漢政權),皆肅(魯肅)之本謀。」
[17]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在公元25年,劉曜攻陷洛陽在311年。
[18]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19]比如劉淵始都平陽,劉曜又遷都長安;石勒始都襄國,石虎又遷都鄴城;北魏都平城,後來又遷都洛陽。
[20]公元604年,隋煬帝弒父繼位,定洛陽為東都。690年,武則天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
[21]所引分別見《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五十六、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22]當時中華與中夏意思完全相同,如傅奕稱「羌胡異類,寓居中夏」;杜坦告宋文帝「臣本中華高族……播遷涼土」。
[23]關於羅馬,請參看(英)韋爾斯《世界史綱》。
[24]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也認為,羅馬跟中國一樣,前進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不能前進了。請參看其所著《全球通史》。
[25]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樊樹志《國史概要》。
[26]把劉裕稱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是田餘慶先生的觀點,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27]見《南史·王華傳》、《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
[28]頒布占田令,是在西晉太康元年(280),見樊樹志《國史概要》;頒布占客令,是在東晉大興四年(321),見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29]如《三國志·鄧艾傳》即稱:「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衛熲傳》則稱:「諸將各競招懷,以為部曲。」又請參看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30]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
[31]漢代地方官與僚屬之關係有如君臣,見錢穆《國史大綱》。
[32]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及閻步克為該書所寫推薦序。
[33]史學家一般認為,南北朝社會階層是四個。如傅樂成《中國通史》稱四個階層為世族、平民、部曲、奴隸,鄒紀萬《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稱四個階層為士人、編戶齊民、依附人、奴婢。但這樣的說法均無法體現出士庶之別,因此本書持五階層說。
[34]請參看錢穆《國史大綱》。
[35]《法學彙編》又譯《法理匯要》;《法學總論》又譯《法學階梯》,或稱《法學家指南》;《法令新編》又譯《新律》。
[36]基督教會承認的羅馬帝國「大帝」只有三個:君士坦丁、狄奧多西和查士丁尼,見(日)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37]關於這段歷史,西方史學家著述甚多,恕不一一列舉。
[38]查士丁尼生於公元482年或483年,死於565年,527年成為皇帝。
[39]公元502年,梁武帝制定雅樂;505年,設立五館;512年,製成五禮。梁武帝的制禮作樂,讓北方士族都感到羨慕。
[40]周武帝遺詔則稱:「將欲包舉六合,混同文軌。」見《周書·武帝紀下》、《北史·周本紀下》。
[41]奉行仁義、孝悌、忠信、禮讓、廉平、儉約的儒家倫理是蘇綽對宇文泰的建議。他的全部主張,是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稱為六條詔書,見《周書·蘇綽傳》。另據稱,宇文泰曾這樣評價宇文邕:「成吾志者,必此兒也。」見《周書·武帝紀上》、《北史·周本紀下》。
[42]梁武帝的說法見其所著《舍事道法詔》,周武帝的說法見《周書·武帝紀上》,曾經以道教為最上則見《廣弘明集》卷八《敘周武帝集道俗議滅佛法事》。同時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二冊。
[43]見《廣弘明集》卷二十四《諫周祖沙汰僧表》,轉引自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
[44]見《周書·武帝紀上》。
[45]見《大正藏》卷五十二。
[46]見《廣弘明集·辯惑篇》。
後記
[1]請參看拙著《大話方言》。
[2]見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南北學者之病》、魯迅《北人與南人》。
[3]見林語堂《北方與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