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無理手
陳半鬥走後,楊開泰回到了院中,楊當國低著腦袋擺弄著一顆雜草,也不抬頭看這楊開泰。楊開泰指了指楊當國道:“那天晚上對於鬼嬰轉世我去請教何真人的意思,何真人是什麽楊的態度你明明知道,可是為什麽還要這麽做?”
楊當國依舊不說話。
楊開泰看著楊當國,也沒有說太多,最終他歎了一口氣道:“你知道這麽做的後果嗎?依照何真人的意思,他斷然不會讓鬼嬰臨世,畢竟鬼子臨世天下大亂是楊慶之留下的話,雖然鬼子臨世天下大亂已經被人解讀為了日本鬼子禍亂天下,但是這個鬼嬰在地下幾百年的怨氣如若不是何真人肯出手化解,你真認為尋常女子能產下他來?本身我還在想辦法說服何真人,但是你這麽一鬧,一旦何真人出手除掉這個鬼嬰,事情就會越發的難辦。”
楊當國站了起來看了看楊開泰道:“我走了。”
一說要走,楊開泰心裏不禁難安道:“你去哪裏?”
“山東聊城。”楊當國說道。
“不準去!”楊開泰叫道。
楊當國笑了笑,轉身離去。
楊當國走後,楊開泰重新坐在了那門階之上,此時的他已經是滿臉的苦笑,陳一果沒有猜錯,他楊開泰就是九道河子楊家族譜上的最後一人,楊更臣的兒子楊開泰,當年他去少林寺跟著大和尚學藝,後來成了老和尚的大和尚依舊是童心不改的出去雲遊四海,想要入俗世於百姓之中成佛,倒不是那大和尚沒有責任心,實在是能交給楊開泰的大和尚都已經悉心傳授。
而之後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已經能猜得到,楊開泰出少林之後就找到了那個人,靠著一生在少林寺之所學也算是為天下人行事,真正的學成之後,楊開泰也漸漸的明白了所有的事情,比如說楊家注定不能有那第八代之人一樣。特別是在所有的事情都塵埃落定之後,楊開泰更是看明白了很多事情,這天下是朝好的一麵來發展的,哪怕是未來之事還有許多不定,但是總歸天下百姓終於可以安居樂業,所以那占了龍虎山龍虎二氣和那麽多心血凝聚的楊家第八代注定是不能出現的。
天下大定,要帝星何用?
至於說吳教授推測的太子爺的事跟他有關,楊開泰也不置可否,楊慶之和林八千不讓這第八代人出世,是不想天下再一次的大亂,了解了楊慶之想法的楊開泰自然也是不想曆史再一次的重演,既然說未來之天下是天下人的,這樣才能配合劉伯溫的那永世之都,那楊開泰自然不介意再為這天下人做點什麽。至於說是不是幫楊慶之完成扶龍經的最後一步,楊開泰沒有概念,他不是幫誰,是想幫這天下人。
但是一切都隨著昆侖之內玉皇道送去北京城的那個孩子開始,一切都變了。沒有人知道,楊慶之到底想做什麽,楊慶之的算計之術天下無雙,算計完了天下的仙人們,算計了未來百姓的榮辱興衰,偏偏他的算計又不討人厭,而事實的發展更是印證了他楊慶之所有的推測與算計,他破而後立的辦法的確是讓整個中華民族成功的應對了那一場五千年未有之變局,實際上楊開泰都可以看到,接下來的大中華經曆了這一場曠日持久之劫難,的確是到了“立”的時候,正如外人所說,以往的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這頭獅子現在蘇醒,那必然是要震驚世界的。
如果說沒有楊慶之最後那不為人知的無理手,天下所有人都應該佩服楊慶之,楊開泰甚至在想,如果他是楊慶之,這個時候選擇功成身退,雲遊四海也好,入昆侖再找機會開天門上天位列仙班也罷都是最好的選擇。他的一生已經足夠傳奇,更當的上這風水大宗師之稱。
人活到楊慶之這樣的境界,還有什麽可求的?
可是誰能料到,他竟然會讓楊當國再一次的轉世輪回了一次,以昆侖仙胎的形式出世做了這楊家第八代之人!?
不禁是楊開泰沒有想到,大和尚也沒有想到,西域楊慕白沒有想到,當年沒有過天門的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
楊開泰是楊當國名義上的父親,可是真的論起來算的話,這楊當國可是楊開泰的祖宗!還是孩子的時候,楊開泰是可以把他當成孩子來養,但是隨著楊當國的長大,楊開泰心裏其實非常的淩亂,他不知道該怎麽麵對這個自己的孩子,是當兒子,還是當祖宗?有時候,他是當祖宗,而有時候,他看楊當國,也好比是看兒子一般,畢竟楊開泰一生無後,就算是仙人,也不希望後繼有人?
所以其實,與其是楊開泰想做什麽,不如說是楊當國想做什麽,他楊開泰隻能盡力的配合,畢竟就算是楊開泰的師傅大和尚見了楊當國也不敢造次,而偏偏的,楊當國還是他楊開泰的兒子!
就連此時的楊當國,到底是以前的楊當國,還是現在的楊當國楊開泰也不知道,楊開泰總是看不透他,若說是,很多時候,現在的楊當國似乎沒有以前楊當國的無敵神通,那可是世間除了彎背老六之外唯一一個可殺楊慶之之人,但是你說是,楊開泰從來沒有見過楊當國施展手段,似乎重新輪回的這一次,楊當國已經成為了一介凡人。
楊開泰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但是現在這種尷尬的狀態,楊當國不說,楊開泰如何問?誰能想到,出山之後便可運籌威武決勝千裏之外幾乎可以說是國師一樣人物的楊開泰能遇到這樣的事情?
此時楊當國要走,他楊開泰攔還是不攔?
山東聊城。
那是誰都不願意去的地方,楊開泰的師父雲遊四海,也要避過聊城。
因為那裏住著一個人,一個以前在無上觀中住過的人。
林八千。
幾千年來天下的第二位人間儒家大聖人。
當年驪山之巔之後,這個被光緒皇帝看做是唯一可以中興大清挽救天下的人離開了驪山之後就去了皇宮,光緒皇帝的皇恩浩蕩和楊慶之的破而後立之策,林八千最終選擇了後者,道家也好,佛家也罷,哪怕是儒家,都跑不了因果二字,光緒皇帝集天下之書讓林八千讀出了一個千年的儒聖,他就是欠大清國一個因果。
沒有人知道,林八千最後拿出了一把刀。
他讓光緒皇帝刺他三刀。
結果光緒皇帝給了自己三刀,這個僥幸沒有做末代皇帝的帝王用這三刀,讓林八千這個儒家大聖人究極一生都要欠大清國這個因果。
所以,在應對這場五千年的變局之中,其實很多人都有所得。
唯獨林八千,百年來未曾出山。
這是他欠大清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