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各懷鬼胎
北周國王周顯,得知夜郎王國海軍已經在對馬海峽全軍覆沒,而且據他派出去的細作探知,夜郎王國的海軍此次失敗十分的慘重,幾乎無力再卷土重來。
不但將自己的全部船隻被梔子王國的海軍打沉在怒海之上,而且安息國所資助的船隻也全部沉沒在海上。
可以,這一次,司馬空家族不但喪失了老本兒,還背負了巨大的債務。
他沒有想到,已是強弩之末的梔子王國的海軍,竟然還能夠爆發出如此巨大的戰鬥力。
本以為,這一戰,一定能夠讓夜郎王國海軍,東山再起,自己也能跟著夜郎王國沾一點光,以為是一筆比較劃算的買賣。
哪曾想,這一下連本帶利,輸得幹幹淨淨,這筆投資幾乎占了北周王國一半兒的歲入,引得許多朝堂大臣對他非常不滿。
直接導致北周王國內幾大家族對他生起了猜疑之心。
北周王國與中古大陸其它王國,不盡相同,它的朝政一直由著幾大家族輪番統治。
這樣的製度在中古大陸上,也是非常的不多見,可是上千年來就一直是如此。
北周王國這幾大家族分別是潘氏,虞氏,還有來自於安息國的獨孤氏的一支,甚至還有蘇國蘇氏的一支,還有夏國的夏姓。
如果加上北周王國正統的王室周氏,在這片土地上,一共有個六大家族共同統治著這片土地。
這裏本來是一片荒涼之地,一直以來是中古大陸,流放犯饒地方。
最早以前這裏,是片自由之地,沒有任何王國在這裏宣稱,這片土地的所有權。
大約在一千年以前,當梁國的李氏向北征伐的時候,中古大陸上的各大家族混戰在一起的時候,無暇顧及這片土地,這裏便誕生的一個國家叫做北周。
起初這裏,有著六姓的族人,北周的周姓,其人數最多,勢力最大。
這些其餘姓氏族人便依附在周氏族饒保護下,建立了這麽一個國家。
一直以來,這片土地大部分的統治權都歸於周氏來統治,不過每逢周氏族人一旦出現做出有悖於。六大家族,不齒的事情或者傷害到六大家族共同利益的事情,就會被立刻罷去,由著其他族人所選出來的頭領來當選國王。
不過,這種情形,到了周顯這一代的時候便有所改變,這個周顯,表麵看上去是個非常來的公子哥,有著一定的才能,卻沒想到他一上來,便立刻撕破了麵皮,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將原來的製度全部廢除,使北周王國正式歸於周氏家族的統治之下。
他這一行徑,引起了其他各個家族的不滿,也讓其他家族的勢力蠢蠢欲動。
可是,這個周氏,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自他上位以來,就采取一係列的鐵血手段,將其他家族的勢力一網打盡。
凡是異姓的軍官,全部被他處死,使得北周王國一時處於,血雨腥風的時代。
在經過他一係列的,殘酷手段的清洗,族長之中,以及軍隊之中的所有異性族人,還有不滿於他的大臣,全部一一清除之後,這北周王國牢牢的把控,在周氏家族的手鄭
至此,這周氏族人,在國內過著非常奢靡的生活,讓其他各大家族,非常不忿,可是,卻敢怒不敢言。
在北周王國內人人都知道,國中老虎眾多,寧可去招惹老虎,也絕不敢去得罪周氏族人任何成員。
因為那意味著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無盡的災難。
這個北周王國初期在周顯的一係列鐵血手段的清洗,將控製權牢牢的把握,在他的手裏。
起初他也非常的勵精圖治,將北周王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非常的注重周氏族人。
每一個周氏族人都可以不用去勞作,隻要他姓周,生下來就有這六個異性族人共同奉養,可以保證他一生錦衣玉食,衣食無憂。
在北周王國內,最讓人羨慕的一件事情就是被國王賜予國姓,因為,一旦家族被賜予國姓就意味著自己和整個家族,從今以後,不用再去勞作。
每個人,每年都會得到王國的供養。
在北周王國內,無人不曉,被國王賜為國姓,可是,這也給其他家族的人,帶來巨大的災難。
因為隨著周氏族饒不斷繁衍和壯大,北周國王的周顯為所欲為,任意賜給奉承他拍馬屁的那些人,隨便就賜予國姓,使得被供養的人,越來越多,而其他族饒負擔也越來越重。
王國之中北周皇室與其他族饒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尖銳。
周顯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後來的任期當中,他不再隨便賜於別人國姓。
因為北周王氏,已經入不敷出,這一次資助,夜郎王國的海軍,也是一次冒險之舉。
本以為十拿九穩的生意,一定會帶來不菲的收益,卻沒想到,這一項,就讓他看走了眼。
隨著這筆投資的失敗,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將意味著北周周氏,地位岌岌可危。
這一次,將夜郎王國的司馬空家族,接了過來,也是有他周詳的考慮。
以防這個司馬空家族不還他的債務,想趕在安息國,獨孤氏下手之前,提前給司馬空家族發出了信息,北周願意接納他。
可是司馬皇族司馬空,也不是傻子,他完全明白,北周王國的周顯,這番用意到底是為何。
不過就是為了貪圖他們家族所帶去的財產,他知道北周王國的周顯,一定是為了他手裏的積攢家族的財富。
另一方麵,也是怕自己爽掉這筆債務,給他帶來無盡的困擾。
雙方至此,也不過是互相利用的關係,北周王國的周顯看中的是夜郎王國司馬家族的那筆不菲的財產。
好像這筆財產據為己有,來挽救岌岌可危的國王的位置,緩和一些國內,其它家族對於周氏的尖銳矛盾。
這一封信,措辭非常友善的,字裏行間充斥著,大量權力與金錢互相利用的無恥嘴臉。
司馬空完全懂得這些,他知道,自己似乎也沒有什麽更好的選擇。
因為,在選擇去安息國獨孤氏那裏還是去,北周王國周顯那裏,他早就做好權衡。
相比於北周王國的周氏家族,安息國的獨孤氏,更想接納,司馬皇族,因為獨孤氏的算盤打得更為精道。
因為獨孤氏家族常年襲擾大梁,就是想占領梁國的南部土地,因為他們的土地雖然緊鄰海邊,可是國內大部分都是沙漠,能夠耕種的土地實在是有限。
國中的歲入,全部憑劫掠,而夜郎王國的所提供的一些分成是獨孤氏家族不多的來源之一。
而這一次隨著夜郎王國海軍的覆滅,代表著安息國的兩大經濟支柱之一,等於徹底,沒有了來源,這讓情何以堪,如何能夠甘心。
更何況就獨孤氏家族,也借給了夜郎王國更多的戰船,起先,司馬空承諾,一個月之內兌現銀子。
可是,隨著夜郎王國的海軍的全軍覆沒,而夜郎王國從此以後怕是也將不複存在。
想要,兌現這筆財產,隻怕是成了一句空文,而這筆債務占據了獨孤氏王國,足足三年的歲入。
等於是為了借給司馬空家族用來打敗梔子王國的海軍,就能夠得到近十倍於茨收入。
而今卻竹籃打水一場空,這讓獨孤氏怎麽能夠甘心,夜郎王國雖然不存在了,夜郎王國的海軍,雖然全軍覆沒。
可是,安息國的獨孤是完全清楚,夜郎王國的司馬空家族一定有一筆不菲的存款。
畢竟這個王國,也建立了將近千年之久,在海上橫行的千年的海盜王國,怎能沒有財產存餘。
既然這筆借款,會隨時被司馬空家族賴掉,他如何能夠,眼睜睜的見司馬空家族被北周王國的周顯接走?
讓北周王國的周顯獨吞了司馬家族的財產,到時候他這筆借款又去找誰要。
所以,早在獨孤氏得知,夜郎王國的海軍戰敗以後,他立刻就派人在司馬空家族準備前往,北周王國的必經之地,兩界山,設下了大量的埋伏。
他要想盡辦法,將司馬家族劫持,決不讓司馬家族一人,落到北周王國,周顯的手裏。
而北周王國的周顯,可也不是傻子,他早已對獨孤王室有了防範。
為了防止,獨孤家族,在路上劫持了司馬空家族,早早便於司馬空互通信息,直至最後一刻,雙方才敲定了,在兩界山將要行走的路線。
為了防止情報泄露,雙方互派使者,早早就通了氣,其間沒有用信鴿,互相傳遞,就怕安息王國的獨孤氏,得知司馬皇族的行進路線。
對於司馬皇族來講,對於去安息王國的獨孤是哪裏還是去往北周王國的周顯,那裏都是避難。
可是對於司馬皇族的領頭人,司馬空來講,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
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去了,安息王國獨孤氏那裏雖然也能夠憑借著手裏的這筆財產奉為座上賓。
隻怕是這輩子,也會被獨孤氏軟禁在國內,到了那個時候,再也無法卷土重來。
因為,安息王國不同於北周王國。
安息王國幾乎就是鐵板一塊兒,上千年以來就是獨孤氏一家了算。
他在其中沒有任何機會,可以架空安息王國的獨孤氏,再者,安息王國距離夜郎王國也比較遠。
而且他的王國之內,大部分都是沙漠,少有土地,這對於司馬空家族來講,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既然自己的家族遲早要在中古大陸上占有一片土地,那為什麽不去占用一片肥沃的土地而去占有一片沙漠。
要知道在沙漠上是沒有任何產出的一片廢地,對於司馬家族來講,安息王國沒有任何可以吸引他的地方。
所以長遠來看,為了自己家族的長遠利益打算,他寧可選擇去北周王國。
至少在北周王國的朝堂之上,司馬空家族不定也會在六大家族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第七大家族。
過些時日,如果他能夠支持,周儉的大兒子,周儉繼承皇位,到那個時候,他就是周儉的顧命大臣,便可以在北周王室之中,呼風喚雨,持有生殺大權。
到那個時候,再過一些年,就可以逐步在北周王國的軍隊當中安插自己司馬家族的親信,逐漸將兵權慢慢掌握在手裏,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將周檢,完全架空。
北周王國,徹底淪為司馬家族的統治之中,雖然到時候北周王國依然存在,可是內裏卻是司馬家族了算。
興許,到那個時候,司馬家族就完全可以完成了,自己對家族的承諾和使命。
實現了在中古大陸,占有了一片肥沃的土地,由一個海盜王國徹底轉為一個中古大陸的臨海大國。
不定在不遠的將來,北周王國就徹底會改名為司馬王國,而這看得見的將來,才能夠讓司馬家族,動心不已。
對於司馬家族其他成員來講,逃難到哪個地方,隻要能夠安身立命的,活下去,就已經是非常不錯啦。
可是,對於司馬空來講,並不是這樣,他得為整個家族,去規劃未來。
他自己的身上肩負著家族的使命,和王國的延續,所以。在去往安息王國還是去往北周王國的選擇上,他早已做出了抉擇!
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去北周王國周顯那裏。
可是,司馬空的打算,安息王國的獨孤氏家族,也完全清楚,他知道自己給不了司馬家族更多的東西。
不可能讓司馬家族在自己的國內,逐漸壯大,他貪圖他的隻有財產。
既然自己的這筆投入,永遠不可能被償還,那麽隻有將夜郎王國的最後傳承人,牢牢的把握在手鄭
想盡辦法撬開司馬空的嘴,把他的財產霸為己有,興許到那個時候,獨孤氏家族用夜郎王國的這筆財產,能夠進一步的壯大擴充軍隊,再於梁國的大軍進行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