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鐵騎踏天山
就在大軍逼近碎葉水(又名楚河,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時,恰巧碰上了李遮匐去往阿史那·都支部的使臣。
這次,裴行儉也不藏著掖著了,直接把使臣帶到捆著的都支麵前。跟他說:“不用跑那麽遠,人我都給你們帶來了。你們看著辦吧!”
大軍壓境,看著辦,還能怎麽辦?!
李遮匐無計可施,隻能自己把自己捆了,前來投降。
等走到這一步,裴行儉也不管那個幌子波斯王子了,對他說:“這裏離吐火羅不算遠,我讓人送您過去。”
然後,將副使王方翼留在安西地區,命他加築碎葉城牆進行防禦。自己則押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返回長安,獻俘闕下。
裴行儉的天外飛仙之計大獲成功,唐朝並沒有出動多少軍隊,就憑借西州本地勢力的協助,成功的打碎了吐蕃和西突厥的聯盟。
也就是在他奔襲西突厥當年,西州都督崔知辯便以一己之力,大敗吐蕃軍隊,再次收複了安西四鎮。
調露元年(679年),崔知辯、裴行儉有意無意間的配合,是安西四鎮在唐蕃間的第四次易手。
對此,吐蕃軍神論欽陵也不得不咬著牙承認,“往者高宗以劉審禮有青海之役,乃使黃仁素、賈守義來和。陵之上下將士,鹹無猜忌,故邊守不戒嚴。和事未曾畢,已為好功名人崔知辯從五埃斤路乘我間隙,瘡咦我眾,驅掠牛羊,蓋以萬計。”
唐蕃征戰綿延一百七八十年,見諸史端的惡戰一百九十餘次。這種級別的國戰,根本不是一兩篇文章的篇幅所能描述。
本文不過是截取其中一個片段,分別講述兩國名將的成名之戰。以此向唐蕃這兩個生機勃勃的大帝國致敬!
經常能聽到有人感慨,“如果唐朝不遇上吐蕃,或吐蕃不碰上唐朝該有多好。”
其實,這問題反過來想想,一時瑜亮不也很好嗎?
兩個大帝國在鼎盛時迎頭相撞,不管對誰來說,都算是不負韶華!
公元786年(唐德宗貞元二年),吐蕃圍城十一年後,沙州(敦煌)陷落。隨著唐朝在河西最後一個州郡落入吐蕃之手,整個河、隴地區全部淪沒。
吐蕃對河西諸地實行統治的時問長短不一,涼州曆時最長達98年(765—683),沙州(今甘肅敦煌)最短,僅62年(786—848)。
由於沙州為河西地區文化、宗教的中心,唐人家族保存最完整,文獻資料也最多,因此沙州成了窺見吐蕃在河西統治方式的窗口。
公元786年,沙州唐人首領閻朝的領導下,以沙州唐人“毋遷它境”為條件,投降了吐蕃(詳細內容見《帝國嗜血——沙州(敦煌)之圍!》)。
吐蕃在占領沙州後,基本兌現了承諾,沒有縱兵掠奪,也沒有外遷人口,還任命閻朝為“部落使”,協助吐蕃管理沙州民政。
但很快,吐蕃統治者便發現,閻朝在沙州的影響力太大,具備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能力。終究是種潛在的威脅,但即便如此,吐蕃統治者也沒有一殺了之。
而是先派他去吐蕃首都邏些(拉薩)覲見讚普,通過往返一年多的時間來冷處理。
等他返回後,吐蕃人暗中買通了閻朝的侍從,讓他在閻朝的靴子裏不斷灑下慢性毒藥。毒藥通過皮膚吸收,閻朝的身體也就慢慢虛弱下來,最終毒發身亡。
由此可見,吐蕃在統治河西期間,雖處於絕對強勢的地位,卻依舊盡量避免和當地豪族正麵衝突,而是通過拉攏的手段,使其協助推行統治。
與閻氏家族相類似的,還有張、陰、索、李等河西大族,他們的家族成員均累世在吐蕃河西政權中為官。
其中,河西陰家的經曆頗有代表性。
陰家自稱出於南陽新野,自隋朝以來便活躍在沙州地區,到吐蕃占領之前,已是有名的敦煌大族。
陰伯倫的祖父陰瑗嗣,官至唐朝正議大夫、檢校豆盧軍事、兼長行坊轉運支度等使、賜紫金魚袋、上柱國、開國侯。
其父陰庭誡,為唐朝左曉騎守高平府左果毅都尉、賜紫金魚袋、沙州鄉貢明經。
陰伯倫本人則是唐朝的遊擊將軍、丹州長鬆府左果毅都尉、賜緋袋、上柱國。
不幸的是,陰伯倫所處的時代,正在沙州陷蕃前後。其雖在閻朝率領下,積極參與了抵禦吐蕃的軍事行動,並立有戰功。
但一人、一家族,一州之地,均無力改變天下大勢。沙州在經曆十一年之圍後,彈盡糧絕,外援無望,不得不與吐蕃人獻血為盟,舉城投降。
陰伯倫也被迫,含淚“屈膝兩朝之主”向吐蕃人稱臣。吐蕃人對陰氏家族頗為看重,任命陰伯倫為“沙州道門親表部落大使”,並赦免了陰家的十一稅。
這使陰氏一門,“六親當五秉之饒”,坐擁良田萬畝,杏桑萬株,還擁有四座莊園和無數的牲畜。
但家族繁盛的背後,卻不能抹去漢奸之名。到陰伯倫長子陰嘉政晚年時,心中的塊壘實在無法消除,但又受製於人無可奈何,隻能轉向佛教尋求心理慰藉,便與其弟一同在敦煌莫高窟開掘功德窟,以減輕心中的負罪感。這便是有名的敦煌第231窟。
於此類似,吐蕃占據河西期間,鳴沙山上鑿石之聲不絕,畫師燭火晝夜不息,很多供養人都是與吐蕃合作的河西大氏族。
而其中,張氏家族的成員張謙逸,官至沙州大都督,為唐人所能擔任的最高官階。
張謙逸死後,其官職父死子繼,張議潮續任為沙州大都督。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張議潮同沙州副都督安景旻、沙州副千戶長閻英達,共同舉起了歸義軍大旗。隻一日,便驅逐了吐蕃守將,光複沙州城,完成了幾十年來河西唐民的夙願。
可見,雖然拉攏河西望族,確實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但隻要吐蕃控製能力下降,這種方式的破壞力,也一樣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