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好郎君> 第265章 海路貿易開啟

第265章 海路貿易開啟

  據學者們估算,整個川西地區的諸羌人口,約在五六十萬的量級。


  貞觀二年(628年),唐庭曾設25個羈摩州管理。三年後,羈縻州數量增至32個,內附人口達到了三四十萬之巨。


  但貞觀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爆發的鬆州之戰,讓川西諸羌獲得了另一個選擇。


  在同宗同源的感召下,諸羌大量倒向吐蕃,成了進攻川西的前鋒和後援。(“為吐蕃所臣,籍其兵為前驅”)

  《新唐書·地理誌》記載,“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廢十二州,鹹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廢蠶、黎二州。肅宗時,西戎、西滄、樂容、歸德等州皆內徙,餘皆沒於吐蕃”。


  川西諸羌的向背之心,才是鬆州之戰最大的影響。


  否則,一場戰損不過千數人的邊境摩擦,又何能讓兩個大國熄兵偃戰?

  不過,和南詔情況非常類似。幾十年後,川西諸羌也受不了,開始組團倒向唐朝,“內附……凡二十萬人口”。


  《舊唐書·韋皋傳》:“皋又招撫西山羌女、訶陵、白狗、逋租、弱水、南王等八國酋長,入貢闕廷。”


  正是憑借川西諸羌和南詔的協助,唐軍在德宗晚期(貞元十七年,794年),打出了一係列漂亮的反擊戰,重創了吐蕃的川西部隊。


  逼得吐蕃讚普赤德鬆讚,在康、嘉戎和山南等地實行了“大料集”,每三戶出一軍卒,充實軍隊。(詳見拙作《帝國嗜血——唐蕃轉折之戰》)

  川西戰局的逆轉,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蕃最後一次會盟(長慶會盟),為兩國人民迎來了和平的曙光。


  吐蕃年年尋川西之路西來,壓的劍南喘不過氣。唐朝對此頗為不忿,曾兩次準備溯江而上,給吐蕃來個黑虎掏心。


  第一次是在武則天主政期間,侍禦史王求禮給她出了一個餿主意,“征發梁(今陝西漢中)、鳳(今陝西鳳縣)、巴(今四川巴中)州民眾,從雅州(今四川雅安)開山通道,出擊西羌,討伐吐蕃。”


  這個唐版318的計劃一經提出,朝野震動,蜀地陳子昂上書力陳不可,“雅州諸羌從未叛唐,現在無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且吐蕃屢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賴蜀地山高地險,今國家乃開其險,役其人,險開則便寇,人役則傷其財。若吐蕃趁機以諸羌為內應,則蜀地天險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為此戰卻靡費甚多,屆時國將因黷武而亡。”


  第二次是在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德裕剛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結果當年九月,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主動要求獻城降唐。


  數十年來,久攻不克的維州居然唾手而得,對李德裕可謂是驚天之喜。拿下維州後,他向朝廷上奏,從維州城“東北繇索叢嶺而下二百裏,地無險,走長川,不三千裏,直吐蕃之牙”。


  為實現這個戰略計劃,他提出派羌兵三千人,燒毀吐蕃的十三橋,直搗吐蕃腹心,給吐蕃以致命的一擊。


  這時候,李德裕的死對頭牛僧孺,站出來反對。


  他主要說了兩點意見,吐蕃疆域扶搖萬裏,丟了一個維州也動搖不了根本。(“吐蕃之境,四維萬裏,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

  另外,兩國間已有盟約,相約罷兵休戰,應守信為上。(“比來修好,約罷戍兵,中國禦戎,守信為上”)

  文宗皇帝聽從了牛僧孺的意見,依照“長慶會盟”的協議內容,將維州歸還了吐蕃,並遣返降將。倒黴的悉怛謀等人,在邊境上被全部誅殺。(詳見拙作《帝國嗜血——牛李黨爭與維州之惑》)

  唐蕃自鬆州之戰(638年)始,到維州之惑(830年)止,圍繞川西之路勾心鬥角了192年,足見其重要意義。


  川西之路上,兩國數十場大戰固然殘酷,但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也改善了道路交通環境。


  四川地區的產品,也在馬幫的鑾鈴聲中,不斷流入吐蕃。其中,最為吐蕃人青睞的便是茶葉和絲綢。


  在藏史《漢藏史集》中,吐蕃讚普可以詳細分辨產自壽州、顧諸、舒州、薊門、昌明等地的茶葉品種,足見當時吐蕃茶飲之盛。


  這些產自不同地區的茶葉,便極有可能是由川西之路或南詔之路輸入的。


  另外,取道蜀地入蕃,再轉去天竺求法的僧人,雖沒有唐蕃古道多,但在《法苑珠林》、《高僧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切經音義》等書記載中,數量也頗為不少。


  可見,吐蕃東出之路,既是戰爭之路,也是文化、商貿之路,同樣也是友誼之路。


  川西各族在吐蕃東擴的過程中,在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方麵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你中有我、密不可分的血脈紐帶。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將其稱之為“大食”。


  從曆史脈絡上說,曆經626年阿拉伯帝國可以分為三大曆史時期,即四大哈裏發時期(神權共和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時期(白衣大食,661年-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時期(黑衣大食,750年-1258年)。


  而唐史中“大食”一詞,來源於波斯人對鄰近的阿拉伯部落的稱呼Tāzīk,嚴格意義上說,僅特指公元七世紀初葉興起的阿拉伯帝國。


  吐蕃建國的時間很久遠,據估算第一代讚普聶赤的年代約在公元前245至230年左右,換個比較好理解的話來說,就是聶赤讚普大約和秦始皇(前259—前210)是同時代的人。


  但吐蕃真正發展成為一個大帝國,走下高原踏上爭霸之路,還要推到鬆讚幹布去世以後(公元650年,唐高宗天永徽元年)。


  從以上幾個時間節點可以看出,吐蕃與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的關係更多表現在貿易往來上,兩國之間既不存在結構性矛盾,吐蕃也沒有成為中亞棋盤上棋手的資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