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好郎君> 第240章 出發前的備戰

第240章 出發前的備戰

  染幹聽後大驚失色,趕忙向沙缽略匯報,沙缽略也擔心老巢有失,一場聲勢浩大的進攻,便在長孫晟各個擊破的計策下,消弭於無形。


  不過,這事兒還沒算完。


  沙缽略可汗對西部部落,不聽統禦的做法極其惱火,加之阿波與隋朝眉來眼去,好不郎情妾意。


  一氣之下,沙缽略可汗帶兵突襲了阿波的部落,將其部眾收歸己有,還當眾斬殺了阿波的母親。


  無處可去的阿波一路西逃,投奔了達頭可汗。


  達頭聞訊大怒,認為此乃對西部突厥勢力的冒犯,遂借十萬兵予阿波。


  得此臂助後,阿波卷土重來,在本地部落的協助下,連續痛擊沙缽略的軍隊,甚至攻入蒙古草原大肆掠奪。


  至此,名義上保持一統的突厥汗國徹底分裂,東西突厥各自為政,兩紛爭不休。


  東西突厥分裂的時間節點為583年(開皇三年),也就是沙缽略南下攻隋的次年。


  因此,可以將東西突厥之分,看做是突厥攻隋之戰的衍生品。


  而長孫晟利用突厥固有的權利裂隙,遊刃穿梭的斡旋,促成了此事的發生。


  內鬥不休的兩個突厥,對隋朝的威脅日漸減輕。尤其是居於東部的沙缽略,在西突厥可汗阿波的打擊下由強變弱,不得不向隋朝請和稱藩。


  此後,在文帝、煬帝時期,長孫晟一直以軍事打擊與和親稱睦為手段,實施“離強合弱”的之策,將北方邊患控製於掌中。


  到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北巡時,他已經有能力讓東突厥可汗,自己動手給楊廣的大帳除草。


  當時,隋煬帝北巡至榆林,向突厥炫耀武力。


  啟民可汗驚懼,召所部奚、室韋等數十個部落酋長,迎接煬帝。


  長孫晟見帳前雜草叢生,便想要讓啟民可汗親自拔除,以讓各酋長明白天子之威。


  他將啟民可汗招來,手指帳前雜草說:“此根極香。”


  啟民可汗聞後說:“殊不香也。”


  長孫晟搖頭道:“天子行幸所到之地,諸侯都躬親灑掃,以表至敬之心。今牙帳中荒蕪,故特留香草罷了!”


  啟民可汗恍然大悟,親自拔刀除草。各部族長見後,爭相仿效。


  從沙缽略可汗“為北周報仇”,到楊廣北巡啟民可汗除草,不過短短25年。


  在這二十多年中,長孫晟從未有大戰之功,但其離強合弱、一箭雙雕之策,卻讓兩國強弱易位,邊疆無虞。


  這便是謀主之能,於靜室中聽風雷,在千裏外決勝負。


  因此,他才會被史料評價為,“威行域外,成北方之功,過於百萬師。”


  大業五年(609年),長孫晟去世後,隋朝另一個縱橫家裴矩崛起,史稱“交通中西,功比張騫”。


  突厥這個策馬彎弓的遊牧民族,陪伴唐朝走過了127年的漫漫歲月。


  很多人以為,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唐朝軍神李靖麾下的十萬大軍,揮戈北上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意味著強橫一時的突厥勢力滅亡。


  其實,被李世民滅亡的隻是東突厥汗國,遊牧於草原上突厥部落並未消失。


  他們雖然歸於單於大都護府(664年設置)管理,但重興突厥汗國的火種,依舊在很多酋長心中醞釀。


  679年(高宗調露元年)十月,突厥酋長阿史那·溫傅、阿史那·奉職率部叛唐,


  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群起相應,部眾一度多達十萬數之眾。


  682年(永淳元年),阿史那·骨咄陸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於漠北烏德韉山(蒙古國杭愛山)設牙帳,黑沙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為“南庭”,重建突厥政權,史稱後突厥汗國(或東突厥第二汗國)。


  此後二十餘年,北疆諸州在後突厥40萬銳騎的威脅下,形勢岌岌可危。


  那個泰山壓頂一般,讓唐朝喘不過氣的突厥汗國,似乎又回來了。


  但兩國的戰爭態勢,在707年遽然逆轉。


  一個人、一條計的出現,讓此前橫行邊州,來去如風的突厥騎兵折翼,陷入窮途末路的窘境難以自拔。


  最終,被唐、回紇聯手絞殺,徹底消失於史冊之中。


  這個人、這條計,便是張仁願和他力主修建的三受降城體係!


  一、後突厥汗國的崛起


  貞觀四年(630年)東突厥汗國滅亡後,北方草原的突厥部落,差不多半個世紀內,基本保持了臣服。


  但唐朝連年不斷的對外征戰,大量抽調東突厥青壯從軍,讓各部落的不滿情緒漸漸累積,複國的思想漸漸開始滋生。


  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單於都護府(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下屬的突厥酋長阿史那·德溫傅、阿史那·奉職率先叛唐,奉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


  北部二十四州的突厥勢力群起響應,蜂集數十萬眾,河東、河北諸道震動。


  危局之下,剛平定了西突厥的裴行儉受命出征,率30萬唐軍北上。《舊唐書》稱:“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680年三月,裴行儉在黑山(內蒙古包頭西北)大敗突厥叛軍,阿史那·奉職陣前被俘,可汗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所殺。


  但此時,高宗李治犯了個嚴重的戰略錯誤。他以為突厥之叛指日可定,便急令裴行儉班師回朝,以應對另一個宿敵吐蕃。


  永隆二年(681年),不幹臣服的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汗,進犯原(寧夏固原)、慶(甘肅慶陽)等州。


  裴行儉再度受命出征,以精銳騎兵奔襲金牙山王帳,被唐軍打得上天無路的阿史那·伏念,在得到“歸降不殺”的承諾後,綁了阿史那·德溫傅請降。


  可惜,李治違背了裴行儉的承諾,將伏念、德溫傅處死。


  裴行儉聞後歎息道:“隻怕殺掉降將以後,就再無願降之人了!”


  果不出裴行儉所料,682年(高宗永淳元年),阿史那·骨篤祿收斂部眾,漠北烏德韉山(蒙古國杭愛山)設牙帳,黑沙城(內蒙古呼和浩特)設“南牙”(南庭),以其弟阿史那·默啜為“設”(也稱“殺”,官名),咄悉匐為“葉護”(官名),重建了突厥政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