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水軍!
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作為川西最重要的戰略節點,唐蕃在此曾經反複爭奪,這導致維州在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置州後,225年間八度廢置,直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吐蕃王朝崩潰後,維州首領獻州內附,方告一段落。
維州設城後,因其地處川西北河穀地帶,為川北交通要道,即刻成為西川重鎮。
其後貞觀、天寶兩代,羌戎屢叛屢附,維州也數度存廢。唐肅宗乾元元年,唐朝複為維州。安史之亂後,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
赤鬆德讚在河隴地區進展順利,更加欲圖東進蜀川之地,多次派兵圍攻維州。但受困於險峻的地形,屢攻不下。
為了謀奪維州,吐蕃可謂用心良苦,派婦女嫁入維州作為臥底。二十年後,生子為吐蕃內應。等到吐蕃兵再度攻城之時,內應打開城門,吐蕃才攻陷了維州城。
吐蕃得到了維州城後,改稱為無憂城,意為“川西從此無憂矣”。
唐朝也從未放棄對維州的攻伐,唐朝名將韋皋便曾多次謀奪,但始終未能得手。
公元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唐蕃兩國圍繞維州城展開血戰。韋皋圍城打援,擊潰十萬吐蕃援軍,殺死大半,俘虜大相論莽熱。逼得赤德鬆讚在康、嘉戎和山南等地實行“大料集”,每三戶出一軍卒援助維州。
唐軍即便是挾此大勝之勢,也未能攻下險峻的維州城,這也成了韋皋生平的憾事。(“韋皋沒身恨不能致者也”)
公元794年(唐德宗貞元十七年)維州之戰後,唐蕃兩個帝國都打累了,也打煩了。麵對各自國內凋敝的民生,兩國間戰事的烈度急劇下降,開始逐漸走向以談判換取喘息時間的策略。
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蕃進行了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會盟,史稱“長慶會盟”,亦稱“甥舅和盟”。
兩國在各自首都和邊境線上,分別築台祭天盟誓和平。到此為止,唐蕃之間從鬆州之戰(貞觀十二年,638年)開啟,綿延183年的國戰告一段落。和平終於在雙方鏖戰一百九十餘次,死傷數百萬人的祭壇上降臨。
兩國之所以,突然開始珍視和平了,並不是因為戰爭販子都死了,而是將近二百年的拉鋸戰,唐蕃都已耗到燈盡油枯的地步了。
大量養軍的結果是,百姓不堪重稅苦役,生活極端痛苦。《唐會要》裏形象的描述了當時的窘境,“近日以來,百姓逃散,至於戶口,十不存一。今色役殷繁,不減舊數,既無正身可送,又遺鄰保抵承,轉加流亡,日益艱弊。”
為了籌錢,唐庭甚至明文禁止私人賣酒,以官店代之(“禁人酤酒,官司置店,以助軍費”),但依舊是杯水車薪。
老百姓身上實在搞不出來錢了,軍隊又不敢不養著。中晚唐時因軍費不足,曾爆發過“涇師之變”這樣的大動亂,唐朝皇帝隻能忍痛從自己兜裏掏錢養著軍隊。
從上述記載可見,唐朝軍費開支的缺口,甚至要皇帝動用私庫中的綾羅綢緞、珍玩玉器來補足。
國家經濟到了這般田地,要是哪個大臣敢提主動出擊進攻吐蕃,估計皇帝馬上就能翻臉。
唐朝窘迫如此,吐蕃的國家經濟隻會更差,畢竟唐朝的經濟總量和人口基數遠超吐蕃數倍,在加上相對優越的自然環境,勞動生產率也大大優於吐蕃。
因此,唐蕃國戰從一開始,吐蕃便采取了以戰養戰的策略,通過不斷劫掠唐朝邊境的人口來補充戰爭的消耗。
據估算,唐蕃戰爭期間,吐蕃從唐朝河隴一地掠去的人口便達百萬之多。但問題是唐蕃戰爭打了一百多年,那些地方容易被吐蕃突破,就是再笨的唐將記住了。
等到戰爭後期,唐朝逐漸緩過氣來,采取螞蟻啃骨頭的方式,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推進,遇到險要所在,馬上動員大量農夫築城。
唐軍雖然受困於機動能力不足,野戰打不過吐蕃,但要說土木工程和城垣防禦,這可是漢族人的天賦本能,吐蕃仰攻堅城還真啃不下來。
就這麽著,吐蕃的戰場收益越來越少,消耗卻一點沒減少。再加上,吐蕃王朝晚期幾個讚普,較著勁兒弘佛興法,把大量的國家資源花在了建寺貼金上,國家經濟更加捉襟見肘。
吐蕃對周邊勢力連續不斷的征兵、募糧,別說是像南詔這種異族弟兄受不了,選擇棄蕃投唐。
就連一直心向吐蕃的同族川西諸羌,都受不了了,韋皋主政劍南期間,便有數萬諸羌部落內附唐朝,不跟吐蕃玩了。
川西諸羌的離心離德讓唐軍如虎添翼,在溝穀縱橫的川西地貌上,唐軍能夠打出大範圍縱深穿插的戰術,完全有賴於諸羌部落的配合,而這恰恰是之前吐蕃的優勢。
劍南吐蕃被唐軍的穿插戰術打的提心吊膽,河隴蕃軍也沒好到那裏去,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裏寫了這麽一段特別逗的內容。
據說,元和十五年,淮南裨將譚可則不小心被吐蕃俘虜,吐蕃將領一看抓了一個軍方的舌頭很高興,便仔細詢問唐憲宗進兵河隴的軍事計劃。
譚可則一開始還想裝個硬漢,閉口不言,吐蕃將領把他關在土牢不給吃喝,嚴刑拷問。
譚可則挺刑不過,便跟吐蕃將領說:“唐宣宗都死了,那還有什麽進兵計劃?”(唐憲宗是元和十五年正月崩的!)
沒想到,吐蕃將領聽後火了,“唐宣宗死了?我們怎麽不知道?!你小子嘴夠硬的,給我大刑伺候!”
譚可則一聽差點哭了,說實話也挨揍,這可咋整!
好在這小子記憶力挺好,能記住唐宣宗遺詔裏的幾段內容,連忙背了出來。吐蕃軍隊裏也有認識漢文的,兩邊一對照,吐蕃將領才相信了。
唐宣宗在位的十五年期間,他在削藩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在軍事方麵,唐軍也在元和年間逐漸扭轉了頹勢,鹽州之戰、原州之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