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神器營再次擴張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調河西、隴右、西域等地軍隊的精銳東援。吐蕃乘虛而入,當地守軍力不能支,河隴、西域之地先後為吐蕃所占。唐蕃戰爭的主要戰場東移到今寧夏、甘肅東部、陝西以及四川西北部,唐蕃雙方由以河隴、西域兩個戰場互相策應改為以今陝甘寧一帶和今川西北一帶兩個戰場互相策應。吐蕃經常長驅直入唐境,唐都長安也處於吐蕃的威脅之下,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甚至一度攻占長安。當時,唐將郭子儀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廣設疑兵,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據長安10餘日後退走。
這一時期,唐朝大量從內地調兵到邊境防禦吐蕃。因吐蕃多在秋高馬肥時進攻,這些軍隊被稱為防秋兵。唐朝雖然在戰略上完全處於防禦態勢,但仍力爭以戰役和戰鬥上的進攻來挫敗敵軍,采用的仍是依托堅固據點實施機動防禦,並伺機反擊的戰略。如永泰元年(765年),吐蕃與回紇等連兵入侵,圍涇陽(今陝西涇陽)。唐軍避其銳氣,嚴守不戰,並離間二者的關係。待吐蕃撤退時,又與反戈的回紇合擊追擊,大破吐蕃(參見“奉天、靈台之戰”)。大曆三年(768年),吐蕃攻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唐朔方騎將白元光反擊,在靈武外圍殲敵2萬。同時唐將李晟迂回敵後,奇襲吐蕃後勤基地定秦堡(今甘肅臨洮境內),焚其積聚,迫使吐蕃撤圍退走。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吐蕃入侵,長安震動。李晟派精兵於汧城(今陝西隴縣)設伏,擊敗吐蕃(參見“汧城之戰”)。此後又派兵襲破吐蕃後方的摧砂堡(今寧夏固原西北),並焚其積聚,吐蕃被迫北撤。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靈(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縣)等州。唐以“圍魏救趙”之策,派西川節度使韋皋從成都西山攻入吐蕃。韋皋軍轉戰千裏,大破吐蕃,迫使吐蕃從靈、朔撤兵南下(參見“維州之戰”)。
至德元年(756年)、二年(757年),吐蕃聯合南詔攻克巂州,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克維州、鬆州,西川節度使高適沒能奪回。永泰元年(765年),劍南節度使嚴武派崔寧在西山擊敗吐蕃軍。之後,崔寧接任西川節度使,又多次擊敗吐蕃軍的入侵。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與閣羅鳳死後,吐蕃聯合南詔發兵十萬攻打西川,崔寧在朝中未回,吐蕃、南詔一路連克數城。唐德宗派李晟救援,大敗吐蕃、南詔聯軍,追至大渡河外,聯軍死傷七八萬人。貞元三年(787年),南詔王異牟尋不堪吐蕃的壓迫,開始和西川節度使韋皋接觸。貞元八年(792年),韋皋俘獲吐蕃將軍論讚熱;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正式歸附唐朝,在神川大破吐蕃;貞元十八年(802年),韋皋俘獲吐蕃將軍論莽熱,吐蕃由盛轉衰。
這一時期,唐和吐蕃都很重視建立反對對方的同盟。起初是吐蕃聯合回紇、南詔攻唐,後來唐分化瓦解了吐蕃與回紇、南詔的同盟關係,並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麵受敵,其兵力大半駐在西域,抵禦大食的東進。從此,吐蕃再也無力大舉攻唐。
占領隴右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唐朝將朔方、河西、隴右邊軍大量內調,平息安祿山叛亂,西北邊防虛弱,吐蕃趁唐內亂攻略隴右諸州。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吐蕃陷隴右所轄的(今青海湖邊)威戎、神威、定戎、宣威、製勝、金天、天成等6軍及石堡、百穀、雕窠3城,同時又陷鄯、武、疊、宕4州。寶應元年(762年)至廣德元年(763年),先後取秦、渭、洮、臨、成、河、蘭、岷、廓9州。
直下長安
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以吐穀渾與黨項20萬軍隊乘勝長驅直入,逼近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軍隊占領長安,擁立吐蕃國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為帝,蕃軍不適應長安秋季的酷熱,吐蕃軍中疾病流行,加上唐朝勤王之軍逼近,吐蕃軍入據長安15天而退出長安。至此,隴右道東段的十三個州全陷入吐蕃之手。
占領河西
此後,吐蕃軍隊開始向西行,取黃河西北地區的隴右諸州,亦稱河西道。廣德二年(764年),吐蕃陷涼州;河西節度使楊誌烈因攻仆固懷恩不成,軍隊喪失殆半,以孤城無援,出奔甘州,被沙陀人所殺。永泰二年(766年),陷甘州及州境的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吐蕃北邊界拓至回紇,大曆元年(766年)與大曆十一年(776年),由東而西攻克肅州、瓜州。同時,吐蕃也開始圍攻沙州;大曆元年(766年),楊休明繼任河西節度使,徙鎮沙州,後有刺史周鼎,大曆六年(771年),因欲棄城東奔而被都知兵馬使閻朝殺,此後閻朝領州人保城抵抗,建中二年(781年),在糧械皆竭的情況下,以勿徙它境為條件而開城出降,沙州遂陷。吐蕃西進陷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袁光庭自天寶末年堅守累年,後糧盡兵乏,城陷而殉城。
秋季戰爭
在入據長安之後,終唐代宗之世,吐蕃軍隊每年秋季都要騷擾攻擊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嚴,稱之為“防秋”。
圖(唐代宗李豫)
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叛唐招引吐蕃攻邠州。永泰元年(765年),聯合回紇入侵,回紇軍被郭子儀勸退且反擊吐蕃軍。大曆元年(766年),吐蕃攻打原州。大曆二年(767年)春,代宗派宦官魚朝恩和吐蕃會盟,九月,吐蕃攻打靈州,郭子儀、路嗣恭率軍防守。大曆三年(768年),吐蕃攻邠州、靈州,馬璘、李抱玉、白元光、李晟率軍抵禦。宰相元載建議,郭子儀的朔方軍鎮守邠州,馬璘率領安西四鎮軍鎮守涇州。大曆四年(769年),吐蕃攻靈州,留後常謙光擊退。大曆五年(769年),吐蕃攻永壽。大曆六年(771年),吐蕃攻青石嶺。大曆七年(772年),吐蕃攻靈州。大曆八年(773年),吐蕃攻靈州,渾瑊敗於宜祿,馬璘敗於鹽倉,段秀實堅守邠州。之後,郭子儀檢討了責任,渾瑊、馬璘在百城、潘原截獲了吐蕃掠奪的輜重。大曆十年(775年),吐蕃攻隴州、涇州,馬璘和剛剛入朝的幽州節度使朱泚率兵抵禦。大曆十一年(776年),吐蕃攻石門鎮。大曆十二年(777年),吐蕃攻原州、坊州、鹽州、夏州,郭子儀派李懷光抵禦。大曆十三年(778年),吐蕃大將馬重英攻靈州、慶州、鹽州、銀州、涇州。唐朝軍隊疲於應付吐蕃的擾邊,無力處理安史之亂的善後,導致了河北三鎮的作大,藩鎮割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