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無頭懸案
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大街上公然被刺殺,不但是讓江寧各級的地方官慌了手腳,更讓某些大人物也意想不到,這件事造成的影響太嚴重了。
八月初二消息傳到北京,猶如一顆炸彈在紫禁城內炸開。同治帝看完奏報,大驚道:「謀刺重臣的事情,此是千年第一案。
最近的一件也只在唐朝元和十年的時候(公元815年),丞相武元衡在早朝時為盜所害。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今朝身邊又出此事,實在讓朕深為駭異。」當即下旨:江寧將軍魁玉同司道各官趕緊嚴訊,務得確情,盡法懲辦。
慈禧更是先一步得到消息,她當天下午即將曾國藩與李鴻章召到儀鸞殿商量。慈禧太后坐在鸞座之上問道:「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何樣機敏?因為事涉自己原任的兩江之地,曾國藩急忙誠惶誠恐地回答:「這事很奇。」卻不敢再說什麼。
清廷先命江寧將軍魁玉會同兩江「嚴訊」,「務將因何行刺緣由及有無主使之人一一審出,據實奏聞」。魁玉等復奏:「兇犯……直認行刺不諱,而訊其行刺之由,尚屬支離狡詐」。
后慈禧太后又以五百里加緊的上諭,指派漕運總督張之萬(張之洞的哥哥)「馳赴江寧,會同熬審」同時調直隸總督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主審此案,12月再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以軟差大臣身份馳赴江寧複審。
就這樣幾派欽差重臣,折騰了大半年,到1871年3月14日,曾國藩、鄭敦謹聯銜上奏,以「漏網髮匪逆黨挾恨復仇」具結該案,刺客張文祥被處凌遲極刑,並剖心致祭馬新貽。一件大案至此,似乎已成定驗。然而,參審官員事後的種種異常表現,卻令人覺得此案結猶未結,另有不能道破的隱情。
首先是參與會審的兩位馬新貽親信——江寧布政使孫衣言、營務處總辦袁保慶(袁世凱的叔叔,後過繼為其子)都拒絕在奏結上簽字「書諾」,也就是不承認審訊的結果。
孫衣言更把質疑寫到了馬新貽的墓志銘上:「賊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實,而叛逆遺孽刺殺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經斷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懼,而獄已具且奏,衣言遂不書『諾』。嗚呼!衣言之所以力爭,亦豈獨為公一人也哉?」直指供詞不實,忿忿不滿之情溢於言表。
他這個時候才明白,自己的靠山一死,湘軍集團上下對於他的態度,原來馬新貽在時,整個湘軍集團對於他或者馬新貽都是不冷不熱的,如今更是冷眼相加,更談不上配合查案了,而張文祥對他更是嗤之以鼻,也難怪他忿忿不平。
其次,欽差大臣鄭敦謹審結出奏之後,不等朝廷答覆,就匆匆離開江寧;未及回京復命,就中途稱病辭官回家。按清制,欽差不回京復命是要受處分的。而鄭竟然置之不理,不免令人詫異。
鄭敦謹翰林出身,先後任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相當於今日的最高監察長官和司法部長),因為辦案鐵面無私贏得「鄭青天」之名。
他在離開江寧之日,對曾國藩按官場禮節致送的程儀(送別禮金)拒而不納,如此不給面子的舉動,是不是要表示對與曾國藩會審結果的不滿?而鄭辭官后終身不復出仕,又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心灰意冷?
冷眼人不難看出這其中的貓膩,如果說刺馬案跟湘軍集團沒有任何瓜葛?這話估計沒有一個人相信,更何況曾國藩雖然不在,但湘軍真正的統帥曾國荃始終對此不發表任何意見和態度。
「刺馬案」之所以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一個是因為馬新貽作為兩江總督的高級官場身份;另一個是因為這個案子背後隱藏的巨大政治軍事秘密——朝野都認為曾國藩平定太平軍攻陷天京后,收繳了洪秀全的全部金銀,但所上繳朝廷的數額卻非常少。
曾國藩此時等於背了黑鍋,他的所獲實在是不多,但這事情等於黃泥巴掉到了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了,曾國藩有苦說不出,這顯然是有人泄露了他的那些非常隱秘的事情,這讓他非常憤怒,現在消除朝廷對他的猜忌才是重中之重。
可是這又那裡是那麼容易的?別的不說他的湘軍就是一個口實,所以他對於朝廷要裁撤湘軍的意見是全力配合和支持,但當時湘軍勢力強大,更有傳言曾國藩有野心,於是慈僖太后先把曾國藩調離江寧。
接著召見過馬新貽,升其為兩江總督,之後馬便在其密旨的授權下開始了對湘軍的財政調查。就在馬新貽即將把太平天國財富去向弄清楚的時候,「刺馬」案突然發生。
後世史家,多持湘軍「刺馬」說。認為至少有如下三個理由,令湘軍必「刺馬」而後快:
第一、湘軍自186~4年攻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也就是江寧,今南京)后,就視兩江為自己的地盤。但朝廷卻不容湘軍坐大,1868年把曾國藩由兩江總督調任天子腳下的直隸總督,派不屬湘軍系統的馬新貽繼任,並落實裁撤湘軍。
其時馬新貽不過47歲,資望既淺,又無顯赫軍功。純是朝廷為了制衡湘軍勢力培養出來的政治新貴,湘軍中人,如何容得下這根「眼中釘」?
第二、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後,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遊盪擄掠,有些人參加了「哥老會」(又稱「袍哥」,源於四川,是近代中國活躍於長江流域,聲勢和影響都很大的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傳說中是「天地會」的分支),這樣就擴大了黑勢力,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
馬新貽在懲治散兵游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辦,抓到為害百姓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對他恨之入骨。
第三、有聞馬新貽奉有慈禧太后密旨,要他追查太平天國寶藏下落。太平天國在天京經營十年,積聚金銀財寶無數。清廷本指望在攻克天京后,以這筆財富填補歷經十多年內外征戰空虛已久的國庫。
豈料天京在被湘軍「九帥」曾國荃率軍圍困四十餘天陷落後,這筆財寶卻不翼而飛。有傳聞指曾國荃攻進天京后,縱兵將天王府搶劫一空,然後一火焚之。
事後,湘軍中人多有回鄉購田置地,大起豪宅的。當時朝廷曾讓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查報太平天國國庫的下落,曾國藩卻只對以天王府已被大火焚毀,瓦礫全無。而馬新貽要調查此事,不被殺人滅口才怪。
馬新貽被刺后,執掌朝政的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顯然看出了一些端倪,急調湘軍老祖宗曾國藩回兩江坐鎮,以防局面變壞。但曾國藩態度卻很奇怪,兩度上折稱病請辭江督。
當時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正為辦理「天津教案」焦頭爛額,國人責他媚外,洋人責他懲辦不力。
如能調任江督,正可順理成章脫離這個裡外不是人的尷尬境地,而曾國藩竟想賴在天津不走,除非他認為,「刺馬案」比「天津教案」更麻煩,更尷尬。
雖然曾國藩屢辭不獲之下,又受了朝廷幾頂誇他「老成持重,前在江南多年,情形熟悉,措置咸宜」等高帽,不得不勉強赴任,卻是一路拖延。抵達江寧后,每天不過會客看書,也並不急著審案。
而後來在與鄭敦謹共同審案的過程中,曾國藩又往往沉默寡言,極少發問。鄭敦謹進行了將近半個月的審訊后,曾國藩不過是淡淡的提示鄭敦謹,恐怕案子還得象以前那樣奏結。曾國藩的消極態度中有什麼樣的隱情,耐人尋味。
最終,因曾國藩一個「實無指使別情」的奏片,朝廷中止了追求「刺馬」案真相的努力。這句話雖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但出自勛高柱石的曾國藩,力量非同小可,無非告訴朝中軍機大臣:不要再問了,問下去就沒什麼好結果了。
自始至終,可以說朝廷一直力主「刺馬」案另有主使,並且不斷降旨以推動審訊工作,前後參加審訊的官員多達五十餘人。
但直到最終,也沒有審出幕後主使,朝廷迫不得已接受了審訊結果,只有以死後哀榮來安撫馬家後人,上諭賞加馬新貽太子太保銜,照總督陣亡例賜恤,入祀賢良祠,列國史傳,並賜謚號「端愍」,意思是為官清正,死得可惜。
其子馬毓楨加恩賞給主事,分刑部學習行走。其後代子子孫孫可世襲「騎都尉兼雲騎尉」的職位。又令在馬新貽曾經為官的江寧、廬州等地及其家鄉荷澤建立專祠,春秋官為之致祭。這些恩賜總算仁至義盡。
坊間傳聞四起,說什麼的都有,有說張文祥其實是反清義士。曾經是跟隨太平天國的一些小組織小勢力里的人,殺馬新貽乃是殺身成仁的壯舉,有說馬新貽在江寧斂奪財物,搶了張文祥家的祖宅,更有桃色的說法,說是張文祥的嬌妻被馬新貽所搶!總之說什麼的都有,社會上傳的一片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