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歸京:明月樓話(一)
解決蕭岄一事後,下午,一輛馬車從蕭府偏門駛出,沿著長安筆直的街道,一路向西。
跨過長安城南北縱貫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入了長安西城,和東城相比,不在少數的西域人,高鼻深目,碧瞳淺發,風貌倒是大為不同。
長安,其實是一座很呆滯的城市。東西南北,橫平豎直,圍牆砌成的坊壁將數以萬計、十萬計的人口分割在一個又一個小格子中。除了上元節以外日複一日的宵禁,又在時間上割破昏曉,像書冊一般頁頁分明。
分隔意味著秩序,而秩序的根本,是為了保證效率,格局。將適當的人填入適當的空間,將適當的感情,放入適當的目的,或者說,是另一種功利。
若昭靠在馬車裏,漫無邊際地想著。
風吟和雪瀾都察覺到,自上午蕭岄從雲閑閣離開之後,自家主子的狀態就蔫蔫的。也不是疲憊,倒像是純粹的愁思鬱結。窗外樓宇紛擾,日光明暗不定,照得她的臉,頗不寧靜。
“小姐今日精神不太好,要不改天再來?”
若昭勉強打起精神,白了她一眼,“說得輕巧,如果不是急事,阿汐也不會這麽急。”
她再一頓,很是無奈,“明月樓那邊,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我們這哪知道呢?”風吟擺著手,趕緊表示自己也是無辜的,“黎叔過來說,是月姐姐,說隻要小姐一回長安,就要小姐務必來明月樓一趟。”
過了朱雀大街,車輪碾過與馬蹄踏碎聲在冗長的午後交相響起。若昭撩開右手邊的車簾,看著窗外依次消失在車後的通義、光德兩坊,眉心微動。
風吟順著若昭的眸子向來路望去,透過一角車簾撩起的一線天光,看向車外鱗次櫛比的街市。
小姐看的地方,是……
光德坊?
趕忙問了一聲,“小姐,怎麽了?”
“沒事。”若昭合上車簾,淡淡收回目光,“阿汐還在明月樓等我們,盡快吧。”
午後的明月樓客人尚且不多,加之未至休沐,若昭從後門進入明月樓的時候,並未惹人注意。直到風吟雪瀾把她推進月汐的房間時,若昭與屋中的三個人驟然相見,各自麵麵相覷。
更準確地說,是除月汐以外的其他三個人,表情各自著實有趣。
卓圭坐在茶幾邊烹茶煮水,見若昭到了,隨即放下端起的茶杯,雙眼微眯,笑得實在和暖。
“剛剛蕭二公子過來的時候我就還在奇怪,都是從蕭府出發,昭妹妹和蕭公子,居然不是一塊兒到的?”
“卓哥哥可說呢,”若昭一怔,隨即也粲笑,“雲淵名滿京華,他進了明月樓,半個西市的人都知道了。我要是跟他一塊兒過來,豈不是第二天,全京城裏的人都知道,蕭二公子帶著他家嫂子進了明月樓。”
“家嫂今日晨間有些事,耽誤了。”
蕭嵐則是對著一張黑白棋盤,坐在高幾前。他未抬頭,隻是埋首捋著眼前的這局棋,黑白縱橫錯雜,狼煙殺伐四起。
也並不是未抬頭。若昭進來的一刹那,他的目光分明是被來者吸引,卻又在看清她眼中一晃而過的一抹異色時,迅速低下頭去。
他讀懂了那抹異色的含義——
你怎麽也在?
空氣凝滯了太久,不知月汐是看明白了這三人之間微妙的關係,還是壓根沒看明白。她倚在窗邊,逆光而蒙麵,隻能隱隱約約看見紗巾下堪稱鬼斧神工的輪廓。
一句話,解救了處在旋渦中的三人。
“抱歉,之前明月樓的事,辦砸了。”
“明月樓的事”,這幾個字,在若昭去年入巴蜀之前,經常聽見她說起。去年九月中旬,月汐奉若昭之命前往西突北燕邊界,作勢挑起雙方戰火。但在十月的時候,又突然回到明月樓,為的就是這件——
“明月樓的事”。
“具體何事?”
“你知道子衿吧?”
“嗯。”
若昭點頭,她自然知道。明月樓的琴女,琴技不錯。宛嬪沈青綰入宮前的琴技,就是她教的。
“去年九月,我收到了明月樓傳書,說是在她房中發現突厥文的東西。此事非小,所以我從北邊趕了回來。”
北邊自然就是指北燕王都黑水城,月汐極少提起“黑水城”三個字。其間原因在場人或多或少心知肚明。那張覆了紗巾的臉說話就像結了一層冰,聽不出多少情緒的波動。
“我盯了她一段時間,待人接物基本上都沒有問題。但私習突厥文不是小事,我不放心。”
“不是小事?如果她的恩客中有突厥人,私習突厥文討客人歡心,也不是什麽異常。”若昭垂眸微忖,複而又迎上月汐那雙背著陽光,看不清情緒的眸色,“難不成阿汐,你發現了什麽別的事情?”
“她的客人裏,沒有突厥人。”
想來也是,琴乃八音之首,非精通漢文者不可體味其中奧妙。突厥人在長安經商謀職者不少,能真正聽得懂琴音的,少之又少。
“那後來呢?”
“我假意出手,處理了她的丫頭。”月汐又解釋一句,“潘持淨狎妓一事。”
月汐向來話少,這樣大費周折解釋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已是罕見。好在若昭對她的說話方式熟悉,即使寥寥數語,她也能大體還原事件的原貌。
原來如此,難怪當初她不過是想給潘持淨在明月樓找點麻煩,月汐卻執意搭上一條姑娘的命。當時,她並不認同月汐的做法,無奈明月樓,始終都是月汐在打理,她亦不方便置喙。加之月汐一直說明月樓有要事處理,對於此事,她隻能聽之任之。
若昭大致心下了然。
“敲山震虎?”
“是。”
“震到了?”
“是,很明顯。”
“於是我在今年百花宴,故技重施。”月汐頓了頓,雖然還是紗巾覆麵看不清情緒,聲音大致也算波瀾不驚,仔細聽來隱隱卻有更深的歉意。
“敲山震虎,不小心把虎震死了。”
“子衿死了,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