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有些忐忑
「這次杜書紀組織的這個慰問很得人心,這些特困戶當中,許多人是第一次得到過年的慰問,以前從來沒有過,還有很多是符合低保條件而沒有吃到低保的人,這也讓我感到很詫異。烏有鎮當年也有這樣的情況,後來我清查了,糾正了,基本上實現了讓特困戶吃到應有的低保,保證這些人的基本生存。但是……」於少鋒說道這裡,故意停頓了下來,看了看杜秀青。
杜秀青猜到了後面的話是一個轉折,「但說無妨。」她說道。
「但是,我認為我們的財力有限,對他們的這種慰問也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些人的生存狀況。」
杜秀青看著於少鋒,點了點頭。
「所以,我認為,只有把我們縣的經濟真正的抓上來,讓外出務工人員盡量的反流,回到縣城,或者是回到農村,一邊做工一邊務農,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來改變我們的農村經濟,才能保證農村的發展。」
杜秀青喝了一口茶,再次點了點頭。
「上次我們去下林參觀,對我的啟發很大。在下林紮根的這些企業,近三成以上是本土出去的企業家反流,他們回來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穩定了農村人口的外流,一定意義上是在保護我們農村的土地被棄耕,保護農業的發展。現在的農村,老弱病殘為主,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有的村莊出現了大片大片的拋荒,這也是非常讓人心痛的現象。我們是農業大國,余河更是農業大縣,土地一旦被大面積拋荒,我們的糧食就有危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礎。如果青壯年勞力能反流,依靠現代化科技的種植,他們在工廠做工的同時,還能兼顧家裡的農田,一舉兩得。而且,這些人一旦迴流,我們的社會也會更加穩定,減少了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現在鄉村的留守婦女也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不少留守婦女成為了鄉村貳奶,導致了家庭的崩裂和分離。個別留守在家的青年男子,成了騷擾這些婦女的惡魔,社會影響極其惡劣。」
「因此,年後我想走出去看看,爭取到上海廣東去跑一跑,走訪我們余河在外創業的能人,爭取讓這些人看到家鄉發展的希望,回到余河來創辦企業,那麼,我想這就是一條新的發展工業的希望之路了。」於少鋒說。
杜秀青一直邊喝茶邊看著於少鋒點點頭。
於少鋒說的這些,她都非常贊同,也是她曾經考慮到了的。
但是,她覺得於少鋒看問題比她更有深度,因為他在烏有鎮呆了快八年的時間,這個過程,雖然對於於少鋒的仕途是個停滯的不好的狀態,但是,對於他個人的成長卻是大有裨益的。
「於縣長,你說的很對,看問題也很深刻。上次帶著大家去下林,就是要從陳書紀那兒得到一些經驗和啟示。今天你的話,讓我感到很高興,你作為分管招商和財政的副縣長,這方面考慮得很細緻。古南省本身就是欠發達的省份,信江市在古南省又是屬於欠發達的地級市,余河在信江市又是屬於欠發達的縣,所以我們基本是處在第三世界的第三世界,要把這麼落後貧窮的余河面貌進行改變,絕非一朝一夕,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行動,就沒有希望。所以,第一步,是要走出去,第二步,是要引進來,並且盡量做到引回來。我們的第一個五年目標吧,看看財政收入能否突破3個億。」杜秀青看著於少鋒說道。
「3個億?」於少鋒的表情有些吃驚了。
現在余河的財政收入還沒到八千萬,要突破三個億,談何容易啊?
「目標很遠大,所以壓力會很大,我知道。」杜秀青看著於少鋒的表情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很多事情都是逼出來的。所以,我們也要給自己一點壓力。當然,這也是我初步的想法,到時候上常委會大家討論討論,把這個五年計劃制定出來。」
「是,有壓力就會有動力。或許現在對於我們來說,三個億的數字很大很大,可能到時候回過頭來看,其實這可能還是個保守的數字呢?」於少鋒說,「關鍵看我們怎麼做,能有多少好的項目迴流余河本土來發展。」
「對,所以要努力去爭取。余河這個地方雖然比不得沿海,有華僑捐資投資,但是,從本土走出去的一些能人也是不少的。我們盡量去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然後去做工作。」杜秀青說。
「好!我已經在搜集了,找到了很多,發現了幾個很有身家的企業家。」於少鋒說,「張國平是我們余河做木雕的第一人,他當年帶出了很多木雕徒弟,現在分散在全國各地,尤其在上海和福建做木雕生意的一些人,很多都已經身家不菲了。」
「哦,這是個好信息。」杜秀青很感興趣地看著於少鋒。
「余河素有木雕之鄉的美譽,只是沒有開發和利用出來。當年張國平就是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帶著幾個徒弟,做出了讓日笨人愛不釋手的樟木箱和神龕,從此打開了他的致富之路,創辦了余河雕刻廠,培養了一大批做雕刻的人才。」於少鋒說,「我倒是有個建議,作為余河的特色產業,木雕,我們可以好好開發和做大。在縣城規劃處木雕一條街,專門經營余河木雕,把這些在外面做木雕經營木雕的人吸引回余河來,讓他們實現產銷一體化。」
「這個主意不錯!」杜秀青的眼前也是頓時一亮,「打造木雕之鄉,規劃木雕一條街,進行重點招商推介,擦亮余河木雕這塊金字招牌!」
「對!就是這個意思!」於少鋒喝了一口水,很興奮地說道,「杜書紀,要讓這一個規劃項目成為今後余河最興盛的特色產業,讓這一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連鎖發展,形成產業鏈,促進就業和經濟社會的聯動發展。」
「可以好好規劃,好好設計一下。」杜秀青站了起來,有些激動地說,「你考慮問題很細緻,爭取把這個項目的計劃書早日完成,過完年後,我們就開始來著手規劃打造,力爭早日見成效。」
「好!我也是這樣想的!」於少鋒說,「余河的木雕,現在已經吸收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優秀元素,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前兩天,我受朋友邀請,去看了一位民間的雕刻大師的作品,真是沒有想到,那麼精緻,美輪美奐!就是從那兒,讓我對余河的木雕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覺得我們政府應該為余河木雕的發展做出一些大的推廣動作,這樣,才能讓這個傳統的產業得到再次的興盛和發展。」
「哦,你看了哪個大師的作品?」杜秀青對於少鋒說的這點又感興趣了。
「他在城郊自己的家裡,帶了幾個徒弟,屬於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但是生產的都是精品。」於少鋒說,「他也是當年張國平帶出來的徒弟,叫張如來,五十多歲了,在福建打拚的十來年,前兩年回鄉開始自己干,木雕技藝精湛,他做的都是高檔的木雕精品,價值不菲,專供廣東福建兩家高檔家私城,也有私人專門訂購。」
「有這樣的人才,我們應該早推介,給他一些政策和資助。」杜秀青說,「有空你帶我過去看看,私人性質的,不張揚。」
「行,今晚你要是有空,我可以聯繫他,我帶你一個人過去看看。」於少鋒說。
「可以,看看再說。」杜秀青說道。
「好,那我去聯繫看看,好了我再向你彙報。」於少鋒說。
杜秀青笑著點了點頭,於少鋒很高興地離開了。
和於少鋒的這一番談話,讓杜秀青似乎看到了余河木雕的美好前景,也看到余河經濟發展的新希望。
於少鋒離開后不久,丁光義來到了她的辦公室,帶來了記者們整理的一些圖片和手稿資料。
丁光義拿著這些資料,似乎有些膽怯,在交給杜秀青的時候,他猶豫了一下,說:「杜書紀,我,我覺得這次的採訪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拿出檯面來寫的東西。」
「嗯?」杜秀青看著丁光義,眼神里充滿了疑問。
「我們余河報雖然說是地方小報,但是,我們的宗旨一直是為縣委和縣政府鼓與呼的,可是,我看了這些圖片,還有這些人的手稿,似乎都不符合這個要求。這要是登出來,不是丟了我們余河人自己的臉嗎?」丁光義有些忐忑地說道。
「丟了我們余河人的什麼臉?」杜秀青邊問邊伸出手,示意丁光義把那些資料交過來。
「這個……」丁光義站在杜秀青的桌前,身子微弓著,雙手把那些資料呈給杜秀青,最後還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U盤,「圖片都在這裡面。」
「丁部長,我們是讚歌唱多了,幸福看多了,所以看到這些貧苦的人民,看到這些凄慘的鏡頭,就覺得不真實了,對不對?」杜秀青看著丁光義說,「而這些貧苦和疾苦恰恰是余河底層人民的生活真實寫照。以前,我們的報紙,電視台天天宣傳的就是形勢一片大好,百姓安居樂業,人民幸福安康。下去走走,看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生活有幸福的一面,更有不幸的一面。幸福的民眾,我們可以少關心,少關注,但是,這些窮苦的民眾,我們應該投以更多的關懷和幫助,這才是政府真正應該做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