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史思明圖謀叛離 安慶緒束手無策
1
史思明,是寧夷州突厥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幹。
史思明早先是唐朝廷邊塞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一個小卒,與安祿山一道共事,後來因戰功赫赫,而被皇帝(李隆基)賜名為“思明”。
少年時代,史思明就與安祿山相識相知,成為了安祿山的生死之交。
他倆一起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長大。
成年以後,史思明與安祿山二人,仍然保持著十分友好的關係,一直忠於安祿山,後被胡人尊稱為“二聖”。
安祿山其貌不凡,他的體格雄壯,體貌威武,身高體胖,性情殘忍,懂得九族語言,狡詐多智,善於揣度人心,長於計謀詭計。
而史思明也是毫不遜色。他的身姿消瘦幹癟,肩膀像鷹一樣聳著,佝僂著背,眼睛怒睜鼻子歪斜,胡須毛發很少,性情急躁而驍健狡詐,懂得六族語言,長於軍事。
2
成年以後,史思明與安祿山起初一道販馬,做些小本買賣或者走私之類為生。
後來,史思明與安祿山見這些走私的小本買賣,沒有多大前途,還有坐牢殺頭的危險,二人一道,遂決定投身軍旅,為國建功,好博取功名富貴,最終成為了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下小卒。
二人身軀高大,武藝高強,而又殘忍多謀,作戰勇敢。
不久,二人同時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看中提拔,任用為軍中的捉生將。
捉生將是唐軍中的低級軍官,負責偵查和抓捕敵軍將士,軍餉不多,生活一向拮據。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阿史那崒幹)因欠官府的債款,走投無路,隻得逃出從軍的軍營,逃亡到了北邊的奚族地區躲債,不料被一向排外的奚族部落人捉住。
奚族部落人,想殺死史思明(阿史那崒幹)這個外族人,用來祭祀神靈。
史思明(阿史那崒幹)不甘心束手就死。
史思明通曉塞外蠻族風俗習慣,他靈機一動,心生一計。
史思明(阿史那崒幹)故意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威嚇奚族部落人說:
“諸位奚族豪傑,我是大唐王朝,派來與你們的買王和親的使者。
如果你們殺了我,恐怕就會惹下滔天大禍。
到時,必然將會禍及你們的部落族人。恐怕那時,你們後悔也來不及了。”
奚王買買提尕,一看史思明(阿史那崒幹),高大威武,一副氣度非凡的派頭,還真把他當成了大唐派來的使者。
於是,奚王買買提尕,以貴賓禮節,接待了史思明,並與史思明親切交談。
史思明的巧舌如簧,說得奚王買買提尕信以為真。
奚王買買提尕畏懼大唐王朝的勢力,決定派一百人,跟隨史思明(阿史那崒幹)前去朝拜大唐皇帝。
史思明(阿史那崒幹)渴望為大唐朝廷立功,就欺騙奚王買買提尕說道:
“大王,你派去的人,雖然不少,但我看來,多是一些淺薄之徒,沒有一個重量級人物。
這樣身份低微的人,怎能去覲見大唐皇帝呢?
聽人說,大王你的手下,有一個才華超群的將領,瑣高買買提膏(將領稱號),大王何不讓作為使節,去覲見大唐皇帝呢?”
奚王認為有理,便讓親信將領瑣高買買提膏,率領手下的三百奚人,跟隨史思明(阿史那崒幹),前去朝拜大唐皇帝。
史思明(阿史那崒幹)和奚族的使節瑣高一行人,快走到平盧(今遼寧朝陽)時,史思明(阿史那崒幹)先秘密派人前去,告訴平盧守將裴休子說:
“裴大人,奚族人派瑣高買買提膏和精銳的將士一起來了。
他們嘴上說,是去朝拜天子,實際是想來偷襲平盧城池。請大人千萬小心注意。
裴大人啊,你不如提前做好準備,先下手為強,不等他們動手,就先派兵幹掉他們以絕後患。”
裴休子受到欺騙,信以為真。
在奚人進入平盧境內,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裴休子將瑣高手下的三百人,殺了個一幹二淨,單單留下個首領瑣高買買提膏。
史思明(阿史那崒幹),把瑣高買買提膏捆綁好,押送到了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那裏,報功領賞。
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見奚人中最有才能的將領瑣高買買提膏,也被捉生將史思明(阿史那崒幹)捉來了,非常高興。
張守珪覺得,史思明(阿史那崒幹)給唐朝立下了大功,當即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大大地稱讚了阿史那崒幹的機智勇敢。
史思明(阿史那崒幹)因此事,而官運亨通,被從捉生將,提升為果毅(官職名)一職。
天寶初年,史思明因功晉升為平盧軍兵馬使,與田承嗣一道,升為了將軍。
3
後來,史思明(阿史那崒幹)入朝,朝見皇帝。
史思明趁機對皇帝(李隆基)吹噓起了,他早年立下的那些功績,越發得到了李隆基的賞識。
李隆基大喜,便賜給他了一個漢名—史思明。由此,阿史那崒幹,改稱為史思明。
史思明驍勇善戰,胸懷才略。
因多次建立戰功,史思明數次得到朝廷的提升,一直到擔任大將軍職務,很受皇帝(李隆基)的賞識。
有一次,李隆基召見史思明,親自為之賜座,還與之親切交談,對史思明的軍事才能,大為讚賞。
李隆基親切地問史思明道:
“史愛卿,你功勳卓著,勇敢機智,你如今多大年齡啊?”
史思明恭恭敬敬地回答皇帝說道:
“稟告陛下,臣已經四十歲了。”
皇帝(李隆基)拍著史思明的背,親熱地說道:
“史愛卿,你好好地努力吧!朕相信,日後你一定會顯貴的。”
史思明聽到皇帝的期許,大受鼓舞。
4
天寶末年,李隆基沉浸於享樂之中。
他自恃大唐強盛,好大喜功,欲建立豐功偉績,青史留名,遂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寵臣為相,銳意開發邊疆,拓邊開土。
大唐的邊鎮節度使,增至十個,擁兵四十九萬,致使外重內輕,重心失衡。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史思明與安祿山一道,詐稱奉皇帝密旨,討伐楊國忠,在範陽鎮起兵十五萬,南下反唐。
安祿山反叛大唐後,史思明一軍,一直擔任叛軍先鋒,所向皆捷,攻陷了饒陽諸郡,立功甚多。
一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初,史思明才在常山郡,被李光弼、郭子儀合軍擊敗。史思明逃至博陵。
就在叛軍就要被郭子儀、李光弼攻滅,忽然傳來了哥舒翰兵敗潼關的消息。
李光弼奉命回軍,保衛京師,史思明躡後追擊李光弼,大破唐軍劉正臣部。
由於史思明所率兵士,是安祿山叛軍最精銳的部分。
他們遂乘勝進擊,攻撥了常山、趙郡、河間等郡,大破顏真卿部下和琳的一萬二千唐兵。
接著,史思明又率部,攻下了清河郡,進軍信都郡。
在信都,史思明又把老上司烏知義的兒子烏承恩,包圍在了城裏,掠其母、妻、兒子。
不得已,烏承恩投降了史思明。
史思明還念一些昔日的舊情,與烏承恩把臂飲酒。
不久,叛軍很快席卷了河北。
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下了東都洛陽。
安祿山在洛陽建立大燕,稱雄武皇帝,就封史思明為範陽節度使,命令史思明經略河北諸地。
範陽節度使史思明,占有北方十三郡地盤,擁有兵馬八萬餘眾。
5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禦史大夫嚴莊等人殺害。
史思明在部將烏承恩等人的說服下,頓起自立之心,他急忙收集安祿山的部眾,發展自己的勢力。
安慶緒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父潰散的殘部的行為,日益不滿,擔心史思明坐大,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至德二年二月,史思明包圍李光弼駐守的太原城,反被李光弼用計,打得大敗。
被李光弼擊退失利後,史思明自知無力抵禦李光弼,就從太原撤退,率軍回到了範陽駐守。
安慶緒對史思明越發忌憚。
為了拉攏麻痹史思明,安慶緒下旨,封史思明為“媯川王”,仍然讓他兼任範陽節度使。
範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的珍寶,多半都運往範陽存放,範陽的財寶已是堆積如山。
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野心頓起,欲將範陽占為自己所有,不想再受安慶緒節製了。
6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唐軍收複兩京以後,大燕二世皇帝安慶緒無法抵禦,隻好逃往鄴郡暫避。
到鄴郡後,安慶緒又張羅著,四處征兵。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接到安慶緒的旨意,先後率軍投奔了安慶緒。安慶緒又得到了精銳大軍約六萬人。
隻有史思明既不派兵勤王,也不派使者去朝拜安慶緒。
安慶緒對史思明的猜忌越深,更懷疑他有二心了,決心用計除掉史思明。
7
燕帝安慶緒遂下旨,派遣勇將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三人,帶了五千騎兵趕到範陽,以征兵勞軍為名,去看望史思明。實則欲察看情況,準備偷襲捉拿史思明。
史思明心知肚明,著力防備。
聽說幾人同時前來,史思明知道對方不懷好意,便將計就計,在營帳之外設好伏兵,埋伏起來。
然後,史思明親自率領幾萬士兵,去迎接安慶緒派來的使者阿史那承慶等。
8
見到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後,史思明立即下馬,恭恭敬敬地行禮,與使節們握手敘舊,十分殷勤。
阿史那承慶等,不知是計,忌憚史思明的大軍,不好立即向史思明下手。
阿史那承慶等,隻好隨著史思明大軍,進了範陽城。
史思明將阿史那承慶等,領進客廳,命令奏樂設宴,盛情款待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等。
酒酣耳熱之際,史思明翻臉不認人,他擲出一隻酒杯,發出動手的信號。
史思明埋伏的士兵一擁而入,將阿史那承慶等三人,一一拿下。
史思明同時下令,截住了阿史那承慶等帶來的五千士卒,給了士卒們一些錢財,打發他們回家去了。
史思明知道僅靠自己一支孤軍,很難與大燕安慶緒和大唐朝廷兩強對壘。
於是史思明暗施緩兵之計。他決心臥薪嚐膽,休養生息,以圖東山再起,成就一番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