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巨變歲月之亂世賢相> 第89章 崔光遠率部反正 李元帥兵臨西京

第89章 崔光遠率部反正 李元帥兵臨西京

  1

  起先,至德二年(757年)閏八月二十六日,駐守長安的叛軍將領安洛,突然率領一支大燕軍隊,襲擊鳳翔郡。


  禦史大夫崔光遠得訊,命令自己的部將行軍司馬王伯倫、判官李椿等,緊急率眾軍,抵禦叛軍的偷襲。


  叛軍將領安洛偷襲不成,急忙退兵回城。


  禦史大夫崔光遠,便乘勝率領官軍,在駱穀(陝西省周至縣西南)伏擊,擊破燕軍。


  官軍追擊大燕賊軍,到了中渭橋(陝西省鹹陽市東)一帶,殺守橋燕軍部眾一千人,追擊叛軍進入了長安皇家林苑的大門。


  當時,還有一隻叛軍部隊,屯紮在武功縣。


  聽說自己的燕軍隊伍偷襲官軍失敗以後,駐守武功的燕軍將領崔煥,急忙燒毀武功的燕軍營壘而逃,撤離了武功。


  遺憾的是,在那次戰鬥中,唐軍行軍司馬王伯倫,在與叛軍的血戰中戰死沙場,判官李椿的力氣用盡,也被叛軍活捉。


  然而,從此以後,官軍就逐漸掃清了長安的外圍。


  叛軍再不敢入西邊,來侵犯鳳翔郡。


  2

  卻說這個禦史大夫崔光遠,很有幾分機智靈活,隨機應變的真本事。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那天早上,李隆基帶著侍衛的禁軍六軍士兵、百餘名朝廷文武官員,以及皇親國戚等,離棄長安,倉皇出逃。


  皇帝李隆基出逃後,京師長安城,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大城,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


  城裏的人爭著出去,四下逃命;城外的人爭著進來,想借機發些國難財。


  宦官、宮女,四散逃離禁宮。宮室禁苑、王侯宅第,都無人把守了,市井百姓,也能夠隨意出入。


  於是,便有一些暴徒流氓,打起了國庫和那些達官貴人宅邸的主意。


  他們進入宮城,貴人宅邸,公然搶劫,最後還四處放火,將那些搬不動的財物,全部燒毀。


  3

  麵對城市中這一切混亂之景,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手下幫手很少,一時也惶恐不安,無能為力,根本無法製止。


  大敵當前,那些長期享受大唐朝廷豐厚俸祿的大唐官員、差役,根本就沒有想到要恪盡職守。


  他們借用官府的資源和力量,逃走的竟然比誰都還快,而且是不計其數,不可阻攔。


  就這樣,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等,在慌亂之間,一時也找不到自己的下屬官吏,幫助維護京師治安了。


  就在一月之前,即天寶十五年(756年)的五月初,京兆尹崔光遠,才剛剛從遙遠的突厥汗國出使回來。


  崔光遠剛剛回到京城長安沒有多久,並不十分了解朝廷最近發生的巨變,以及當前麵臨的種種深重危機。


  崔光遠似乎壓根就還沒有真正弄明白,朝廷內外,究竟發生了什麽樣的重大變故。


  眼見潼關失守,形勢危急,倉皇逃離的皇帝李隆基,手下無人,於是匆匆任命崔光遠,為京兆尹,命令他負責京師長安的治安。


  皇帝一走,京師頓時陷入混亂。給崔光遠留下的,就是這麽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麵對京師這一團混亂的局麵,崔光遠唯有搖頭苦笑,焦慮惱怒而已,實在很有些無能為力。


  但維持京城治安,是京兆尹應盡的職責,不能因為皇帝不在京師長安,自己就撒手不管了。


  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雖也算是一個官場混混,但也的確有些真本事。


  見京師混亂,火光四起,崔光遠非常著急,決定冒著危險,采取行動。


  崔光遠一麵到處尋找人手幫忙,帶著人四處滅火;一麵臨時招聘人員,擔任各級主管,補充缺少的部門人手,處理京城的事務。


  崔光遠手下有了一些人手以後,接著,他開始采取強硬的手段,努力恢複京城秩序。


  崔光遠下令,凡是趁亂打劫,搶劫、盜竊公私財物者,一律就地正法。


  在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下達嚴厲命令,官府一連誅殺了十幾個乘亂盜搶公私財物的暴徒之後,京城長安內的混亂局勢,才逐步地穩定了下來。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七,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帶領叛軍,到達了長安城下。


  見叛軍兵臨城下,長安軍民,更加驚慌失措。


  此時,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見孫孝哲叛軍兵臨城下,大唐朝廷大勢已去,越發清楚“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深刻含義。


  為了保護長安居民,免遭叛軍屠殺,崔光遠於是提前派他的兒子崔元,攜帶自己的親筆信,快馬加鞭,前往洛陽,去覲見雄武皇帝安祿山,表示自己願意歸降大燕帝國的願望。


  安祿山同意。


  所以,等孫孝哲率領的叛軍兵馬一到京師長安,京兆尹崔光遠和監門將軍邊令誠,就命令部下,放棄抵抗,打開城門迎接燕軍。


  大燕叛軍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進入了長安城。


  叛軍占領長安城池以後,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的內心,忐忑不安,為自己及其家族的命運憂心忡忡。


  他既悔恨自己,沒有盡到守土有責的職責,對不起大唐朝廷,但想到自己投降叛軍,暫時拯救了長安萬千百姓的生命,心裏多多少少有些安慰。


  燕帝安祿山,見西京留守、京兆尹崔光遠,既做到了盡忠職守,守土有責的職責,又很識時務,歸順大燕,很是欣賞。


  安祿山當即任命崔光遠,仍舊擔任京兆尹,負責長安治安。


  所以,崔光遠在名義上,就歸屬了安祿山的大燕帝國,依然負責起了維護京師長安的秩序的責任。


  4

  燕軍將領在京師長安站穩腳跟以後,就立即剝下了他們宣稱的實行仁政,保護平民百姓的偽裝,開始燒殺搶掠了。


  於是,大燕叛軍統治下的長安百姓,再次陷入了血雨腥風,水深火熱之中。


  早先,叛將孫孝哲,秉承安祿山的旨意,令人先在崇仁坊,設立起了安祿山長子安慶宗的亡靈牌位。


  然後,孫孝哲下令,在城中大肆搜捕大唐餘孽。


  大唐王朝留在京師長安,沒有來得及出逃的皇親國戚、朝中顯貴大臣等相關人員八十三人,全部押到了崇仁坊,被叛軍捆綁在了靈位前的木樁上。


  孫孝哲下令,將這八十三人,統統剝光衣服,一律殺死,挖出心肝,用來祭奠安慶宗的魂靈。


  皇親國戚的死者中,身份最高的是霍國長公主。


  霍國長公主,是睿宗皇帝李旦的女兒,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妹妹。霍國長公主性格剛烈,臨死不屈,死前罵聲不絕,叛軍也不禁動容。


  霍國長公主的丈夫,駙馬楊朏,也一同被叛軍殺害。


  其它皇族眾人,如永王李璘的妃子侯莫陳氏、義王的妃子閻氏、陳王的妃子韋氏、信王的妃子任氏等人,或者魂不附體,或者哀哀痛哭,或者放聲痛罵,或者臨危不懼,也都在叛軍的屠刀下,淒慘的死去了。


  就連尚在繈褓中的嬰兒,叛軍也絕不放過,殺的一個不留,統統被斬草除根。


  當年那些依附楊國忠、高力士等人的朝臣,以及安祿山平素所討厭的人,也都被安祿山下令,一個個處死了。


  叛軍下手殺人時,手段極為狠毒。他們甚至將人的腦蓋骨,用鐵棒揭去,以至腦漿四濺,血流滿街,慘不忍睹。


  七月十七日,叛將孫孝哲又指揮叛兵,搜捕到了躲藏起來的二十餘個漏網之魚——皇孫及郡主、縣主,也一並將他們殺死。


  這些郡主、縣主,是太子、諸王之女,也是些金枝玉葉。


  跟隨李隆基逃離長安的文武大臣,他們在京的家人和族人,也有很多慘遭安祿山的荼毒,慘遭叛軍殺害。


  安祿山又以百姓中有些無賴地痞,曾經進入皇宮搶劫為借口,放縱部下,在城中大規模地搜查和掠奪。


  燕軍們不僅搜查宮中器物,連老百姓的一點私產,都一搶而光。長安百姓因此,家徒四壁,慘不忍睹。


  安祿山還令“府縣推按”,對百姓進行嚴刑逼供,牽連搜捕。


  哪怕是涉及到一些細小的官府、皇宮物品,叛軍都要嚴加追查。一連十,十連百,株連無數。


  長安城中動蕩不安,官吏百姓都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5

  此時的京兆尹崔光遠,畢竟還有些血性。


  眼見大燕叛軍的殘暴,百姓的慘景,崔光遠十分悔恨,心生了背叛大燕,回歸大唐之意。


  正好此時,安祿山的盟友,同羅部落酋長阿史那從禮,突然率領五千騎兵,離開安祿山叛軍主力,出走北方邊塞。


  阿史那從禮,率部出走之時,還同時偷走了皇宮馬廄飼養的兩千匹禦馬。


  阿史那從禮離開長安,徑直向北方邊塞,同羅部落的根據地老巢逃去。


  長安城中的官吏百姓,不明真相,均以為阿史那從禮反正起義,出城投奔大唐朝廷去了。


  安祿山任命的長安各級官吏,也都以為叛軍大勢已去,大唐朝廷的反攻大軍,即將殺到。


  於是,長安城中再度恐慌起來。軍民人等,逃的逃,藏的藏,各自逃命。


  監獄裏的囚犯,也無人看管,自己跑了出來,四處躲藏。


  6

  京兆尹崔光遠,聽到這個消息,也以為唐軍將要進軍京師,發動反攻了。


  崔光遠看到了長安百姓的怨恨和不滿,耳聞了李亨在靈武即位的消息,當下暗暗籌劃,準備見機行事。


  於是,京兆尹崔光遠,準備立即派人前去包圍長安叛軍主將孫孝哲的住宅,擒住孫孝哲,立下一大功。


  誰知消息走漏,孫孝哲已經知曉了這件事,並立刻將緊急軍情,報告給了安祿山,請求支援。


  而在這時,京兆尹崔光遠,也已經弄清楚阿史那從禮出走的真實情況,不由得有些驚慌失措,後悔起來。


  但事已至此,崔光遠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殺身之禍轉瞬即至,隻有自救才行。


  崔光遠便與長安縣令蘇震等,一起商量,決議立即采取行動,率眾反出長安去。


  長安縣令蘇震,也是名門之後。蘇震的爺爺許國公蘇瓌,是中宗、睿宗時期的名相,其伯父許國公蘇頲,也是開元年間“燕許大手筆”中的名人。


  7

  京兆尹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兩人協商妥當,立即率領手下部屬,動起手來。


  崔光遠的第一步行動,就是立即關閉京兆府辦公大院的大門,殺掉了燕軍的兩名曳河落將士。


  曳河落為契丹語,其意為“壯士”。


  這兩名契丹壯士,是孫孝哲在京兆府中安插的暗探,專門負責監視京兆尹崔光遠的。


  殺掉契丹暗探後,崔光遠率領府、縣官吏,徑直奔向城門,向外逃命。


  在胡人居住的西市附近,崔光遠、蘇震等人,遭遇到了叛軍的追擊。


  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


  8

  京兆尹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率領眾人,一邊奮勇地與燕軍士兵搏鬥,一邊大喊,鼓動長安百姓:


  “百姓們,大家都反了,出城去吧!否則,留在城中,隻有死路一條!”


  西市中的許多百姓,聽到了京兆尹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的呼喊,不少青壯年百姓,應聲參加了戰鬥。


  雙方在西市的激戰,甚是慘烈。可說是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死者無數。


  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等人,邊戰邊退。


  7

  崔光遠的一名下屬張裕,那時已經奮勇當先,突圍開路,直接奔向了西行要道的西門-開遠門。


  開遠門是西行的一個重要通道。這裏往日人煙幅湊,車水馬龍,店肆林立,酒饌豐溢,絡繹不絕。


  崔光遠的手下張裕,快馬加鞭直奔開遠門門下。


  他用盛氣淩人的語氣,通知守衛開遠門的燕軍軍官安誌朝說道:


  “安大人,眼下局勢緊張,謠言四起。京兆大尹崔大人,將要率眾巡查各個城門,以防不測。請大人立即準備迎接!”


  城門守將安誌朝等燕軍守門將士,這時還未知曉崔光遠等人已經反叛大燕的消息。


  見傳令者張裕,正是京兆大尹衙門裏的人,安誌朝不但未起疑心,還要部下擺出儀仗,列隊迎接長官京兆大尹崔光遠。


  正忙亂之間,崔光遠、蘇震一行人,已經衝到了開遠門城門之下。


  京兆大尹崔光遠,一聲號令,手起刀落,守門軍士安誌朝等,全部被崔光遠、蘇震殺死。


  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等一行十餘人,這才趁機快馬加鞭,衝出城去。


  8

  沿路,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等,還招募了百餘人,夜過鹹陽,直奔靈武,投奔李亨。


  因為事出倉促,不及帶走自己的家屬,崔光遠和蘇震等人留在長安的家人,盡為叛軍所害。


  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一行人,到達靈武後,李亨非常欣喜。李亨急忙下令,隆重接待崔光遠與長安縣令蘇震。


  9

  早先,李亨還是太子之時,崔光遠便是太子的屬官左讚善大夫。李亨對崔光遠一向十分信任。


  當初年青時,崔光遠和楊國忠,都愛好“樗蒲”,堪稱知音。樗蒲,是一種以擲骰子決定勝負的賭博遊戲。


  楊國忠因楊貴妃的裙帶關係,青雲直上後,樗友崔光遠,也成為了受益者。


  後來,崔光遠被楊國忠調入京師,在太子李亨的東宮,任左讚善大夫一職。


  崔光遠身材高大,一表人才,談吐不凡,善於待人接物。一見崔光遠,李亨就十分欣賞。


  10

  如今,崔光遠重新回歸大唐以後,李亨不僅沒有追究崔光遠和蘇震等人,曾經投降叛賊之罪,而且還立即擢拜崔光遠為禦史大夫,兼京兆尹,大加寵信。


  李亨派遣禦史大夫崔光遠,去渭河北岸,招集逃散的官吏民眾。同時,李亨也任命蘇震,為禦史中丞。


  如今,禦史大夫崔光遠,又獲得了攻占長安外圍首戰的勝利。自此,崔光遠天下揚名。


  李亨下旨,專門接見禦史大夫崔光遠,大加賞賜。


  11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五日,天下兵馬元帥李俶,率領東征大軍各路兵馬,從各軍的駐地出發,向長安挺進。


  此時,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已經身先士卒,率先率領朔方郡軍隊,到達了長安前線。


  副元帥郭子儀,見元帥廣平王李俶,率領主力大軍到來,心裏非常激動。


  作為東道主,郭子儀當即為元帥廣平王李俶等將領,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盛情迎接和款待東征軍將士,並為他們供應補充足夠的軍需。


  接著,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行軍長史李泌發令,召集各路主將,召開軍事會議。


  經過認真研究,唐軍將領吸取了清渠之戰中,被叛軍步騎夾擊,全軍失敗的教訓。


  元帥廣平王李俶決定,加大官軍的縱深部署和配置,加強側翼的掩護。


  與諸將商討結束,元帥廣平王李俶成竹在胸,立即鬥誌昂揚地下令道:


  “諸君,此次決戰,事關帝國複興大局,關乎社稷安危,務必一戰而勝。


  在戰事中,諸君,務必聽從本帥和副元帥郭大人的統一號令,違者,軍法無情。


  諸位大人:


  本帥與副元帥郭大人,行軍長史李先生,及諸位將軍,已經對軍情進行了認真的分析。


  經過研究,統帥部一致決定,把我軍分為三部,進行部署,加強縱深配置。


  請諸位將軍大人,務必記住你們的防區和任務。陽奉陰違,違背軍令,臨陣脫逃,丟棄陣地,斬立決!


  諸君,請聽本帥分配具體的作戰任務:討賊前軍,由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大帥率領;


  討賊中軍,由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大帥親自率領;


  討賊後軍,由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大帥率領。


  回紇兵團,則由葉護親王和仆固懷恩將軍率領,作為奇兵,隨時準備突襲叛賊,支援各軍。


  諸位,你們有沒有信心?”


  “有!大元帥!我們一定誓死消滅叛賊,光複京師!”主將們異口同聲地表示道。


  大軍分撥已定,立即依計而行。


  九月二十七日一早,東征大軍進軍長安西郊,在香積寺之北,灃水之東,安營紮寨,排兵布陣。


  決定唐軍、燕軍命運的戰鬥,隨即開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