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柳永(987年~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因排行第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七、柳屯田。祖父柳崇,以儒學聞名。父柳宜,宋雍熙二年(985年)進士,官至工部侍郎。父親柳宜飽讀詩書,而且官做得很大。家庭教育的影響,使柳永把讀書做官看成是人生的第一目標。
柳永受家庭影響,自幼即勤奮學習,致力於舉業。年長,與兄三複、三接皆以擅長文學著稱,世號「柳氏三絕」。天禧初赴京應試,屢試不中,大約在柳永30歲的時候,他告別家鄉到京城追求功名。誰知第一次考試就落榜了;隔了幾年,第二次考試又沒被錄取,這回他忍不住發牢騷了,便寫了一首詞《鶴衝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詞的主要意思是:考不上進士,做不成官,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有才能,我就是一個不穿朝服的官吏。那些虛浮的名聲有什麼用,還不如把它換成喝酒、唱歌、作詞的生活吧! 這話本是一個失意讀書人在背後發的小小牢騷,但這首牢騷詞不脛而走,傳到了宮裡,也傳到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一聽大為惱火,牢牢記住了這首詞和他的作者。隔了幾年,柳三變又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這次好不容易被通過了。等錄取的名單放到了皇上面前,宋仁宗看著看著,覺得其中一個名字很熟,他問身邊的太監:「這個柳三變是誰」太監回答:「這個柳三變就是所謂的『白衣卿相』呀!陛下不知道呵,連西夏國的人都在說呢,有人居住、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唱柳三變的詞呢!」這話提醒了宋仁宗,他不以為然地說:「他不是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嗎那就讓他去喝他的酒、填他的詞吧!還要功名幹什麼」說著,就把柳永的名字一筆勾掉了。柳永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多年來在首都繁華的環境里所受到的薰陶,再加上官場向他關上了大門,使得出生優裕的柳三變從此流連往返於社會最底層,交了許多民間的朋友,包括歌妓在內。從此,柳三變就經常自嘲是「奉旨填詞」,意思是遵循皇帝的旨意在寫詞填曲!寫詞填曲還真的成了他全部生活和生命呢!柳三變的許多詞,準確地反映了社會下層女子受壓迫遭蹂躪的痛苦生活,從而得到了她們的友誼和資助;她們也因為唱了他的詞而迅速走紅,對他倍加愛戴。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可見他在這一時期的詞作所受歡迎的程度。詞是被人唱的,而唱它的人多是社會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的歌妓,過去沒人專門從事詞的創作。是柳三變開拓了詞的領域,並使詞獲得了表達更為複雜的思想情感和更為廣泛的社會生活的能力。在內容上,他大膽引進了市井百姓的情調和情緒;在形式上,他創新並發展了一百多字的長調。他一生寫了二百多首詞,聲情並茂,膾灸人口,如《醉蓬萊》、《望海潮》、《雨霖鈴》、《八聲甘州》等,為詞的通俗性、民間性、音樂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柳永的名字是他後來改的。在做了許多風流詞人以後,柳三變又回到了封建士大夫的行列中。他先是將名字改為「柳永」,使得統治者再也想不起昔日的柳三變。47歲那年他中了進士,走上了當官的道路。以後他做過縣令等。他的政績不錯,民聲也好,為國為民做了一些好事。但是,柳永的詞風從此以後也有了較大的改變,他寫的詞開始脫「俗」變「雅」起來,也有了不少歌頌皇恩和粉飾太平的詞作。這時的柳永才真的「奉旨填詞」了。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進士。旋即被任為睦州(今浙江建德)團練使推官。任內,柳永勤於職守,辦事幹練,知州呂蔚對他的才能頗為賞識,並向朝廷破格推薦,但因朝臣的非議而未有結果。其後,柳永任昌國(今浙江定海)曉峰鹽場鹽監。他作《煮鹽歌》一詩,反映了鹽民的痛苦生活,對他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此外,他還出任過華陰縣(今屬陝西)知縣。后經活動,他通過吏部磨勘升改為京官。皇祐中,他的寄祿官升為屯田員外郎,但不久即因作《醉蓬萊》詞而觸犯仁宗,自是「不復進用」,皇祐五年(1053年)前後客死於潤州(今江蘇鎮江)。著作有《樂章集》傳世。現通行有《宋六十家詞》、《彊村叢書》等本,唐圭璋《全宋詞》取其詞作最為完備,共 312 首。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負盛名的詞作家,他在詞史上的突出貢獻是發展了慢詞的形式,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長調慢詞的創作雖在唐代已有,但自晚唐以迄宋初,在詞壇上佔優勢的仍是小令。為了以更大的容量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柳永或利用民間原有的曲調,或增衍小令,或改制舊曲,或自創新調,創作了大量的慢詞。他使許多慢詞的詞調逐漸固定下來,而慢詞這一形式也因此得到極大的發展並趨於定型化。慢詞的興起適應都市生活和市民娛樂的需要,也與日益繁複的音律相合,故自柳永后,慢詞創作遂蔚然成風。慢詞的篇幅較大,韻律和音節更複雜且富於變化,這對作者的構思、布局和藝術表現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柳永在豐富詞作的藝術手法和提高其表現力方面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博學多才,精通音律,長於鋪敘,工於點染,善於以曲折委婉的白描手法寫景、敘事和抒情,給人以結構細密,布局嚴整,層次分明,意賅情深的感受。他的《望海潮》寫臨安的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黃鶯兒》寫明媚的春光,「黃鵬翩翩,乍遷芳樹。觀露濕縷金衣,葉映如簧語,曉來枝上綿蠻,似把芳心深意低訴」。皆屬典範之作。他尤擅長抒寫離人思婦和羈旅行役。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又如《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即較多地採用了民間的俚俗之語,他善於運用淺顯明白、生動形象的語言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了在此以前的文學作品中較少出現的市民情調,而這正是他的詞作能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深受下層市民喜愛的重要原因。柳永生活在一個社會發生著劇烈變化的時代,他力圖在作品中有所反映,因而對詞的題材範圍有所擴大。他流連市井,與下層市民有較多接觸,於是從平民的真實感受出發,較為客觀而真實地描寫了繁華的都市、發達的經濟、高度發展的文化和豐富多採的市民生活,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時代氣息。
出身於仕宦之家的柳永原本懷有強烈的仕進慾望,但屢試不第和仕途坎坷使他的人生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他既嚮往治國平天下,又無法忘情青樓歌館,這種內心的矛盾導致他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的倫理規範,他在感嘆懷才不遇的同時又不時流露出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和對仕宦生活的厭倦,而這類詞作正是當時失意文人心態的典型寫照。北宋時,柳詞曾風靡一時,「傳播四方」,為社會各階層人士爭相傳誦,葉夢得《避暑錄話》援引西夏一歸朝官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直接學柳詞的有沈唐、王觀、晁端禮、万俟詠、曹組等人,而黃庭堅、秦觀、賀鑄、周邦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周密、張炎等名家,也都受到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