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籍
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成武縣伯樂鎮龐樓村)人,於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自幼龐籍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龐籍及進士第,被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司理參軍(司理參軍是輔佐知州審理刑事案件的專門職務)。龐籍蒞任處事足智多謀,得心應手,很得上司的賞識。在後來的仕途生涯中,龐籍的能力屢屢得到上司的認可,所以他很快就被調任京城開封,成為在皇帝身邊的朝臣。
社稷之臣
當時,北宋建國七十餘年,已出現種種危機,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龐籍,以積極用世的態度,連連上疏,陳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國主張,大致是以禮治、人才、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他秉性剛直,在從政活動中堅持原則,尤其在薦賢斥佞的鬥爭中,他犯顏直諫,當廷與皇上爭執,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被稱為社稷之臣。
仁宗親政后,龐籍在整肅朝綱等方面,屢獻良策,他勸仁宗:「陛下躬掌萬機,關鍵是如何用人。」提出要辨別邪正奸偽,任用賢正,防止朋黨。選用大臣要採取眾人公論,而不能聽某些人的一面之詞,讓那些勇於進取、忠正剛直的人布列朝廷,襄治國事。當時,宰相張士遜為固相位,不惜採用排擠異己的手段,結私用人,還暗地派人到各地選美女入宮,皇室后苑製作珠玉寶器的工匠也倍增於前。為此,龐籍在奏疏中還提出要「以儉約為師,以奢靡為戒,重惜國費」。張士遜此時正得仁宗皇帝的寵信,言事官們當時說話,都千方百計地迎合張士遜。龐籍敢於直斥其行徑,因此深得同僚們的佩服,御史中丞孔道輔謂人曰:「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天子御史也。」
景佑元年(1034年),龐籍任開封府判官。當時,親政后的仁宗亦開始放縱色慾,寵愛新選入宮的尚氏、楊氏等美人,尚氏等人則依恃仁宗的寵幸,毫無顧忌,有恃無恐,竟遣內侍隨意以「教旨」發號施令,為所欲為。朝廷大臣對此緘口不言,深怕有所得罪。又是龐籍,上書直言,痛切陳諫。他說:「自祖宗以來,從未有後宮美人妄稱『教旨』而發號施令、干擾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與內侍韓從禮等一起破壞國家法度,臣擔心這會影響聖上的聖德,請朝廷杖責違法內侍,以儆他人。」仁宗不得已,遂下詔責斥尚美人、杖笞宦官韓從禮,並令有司:「今後凡是自內宮傳出的命令,有司有權拒絕執行。」從此後宮肅然,朝政也免受後宮干擾,此舉龐籍更贏得「忠鯁」之譽。
邊關雄帥
自真宗景德初年,宋朝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后,北方的邊患暫時得以緩解。但此後,宋朝的西鄰党項政權卻迅速發展起來,党項族首領、宋封西平王趙德明死後,其子元昊繼位,開始謀求擺脫宋朝的控制。元昊推行党項傳統的禿髮方式,禁用漢人風俗結髮;廢除唐宋兩朝所賜李、趙姓氏,復用党項原姓「嵬名」;並開始派兵入侵宋朝邊地,把十萬軍隊部署於臨宋邊界地區。
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設官立職,改定兵權,創建文字、禮儀制度等,完成了西夏建國的巨大事業,同時也成為宋朝強大的競爭對手,成為宋朝的一大邊患。為了選任一位既有將才、又有智謀的人全力經營西邊,對付元昊,仁宗斟酌再三,選中龐籍,遂任命他為陝西體量安撫使、都轉運使,全權處理對西夏的軍政事務。
龐籍到任陝西、充任封疆大吏后,認真落實朝廷整飭邊備的詔令,親自巡訪各地。在戰略上,他以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眼光和謀略,從邊疆全局出發,考察分析了整個戰爭時局。一方面,龐籍全面考察了西夏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經濟發展狀況;一方面,龐籍全面分析了北宋、西夏、遼和其他民族政權並存的情況,看到西夏連年不斷對遼及吐蕃、回鶻等政權用兵,頻繁的戰爭所造成的巨大傷亡,不僅給西北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也嚴重影響了西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再一方面,龐籍經過慎密偵察,全面掌握了西夏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並積極採用離間政策,逐步瓦解了元昊的統治。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西夏與遼等民族之間不斷產生新的矛盾,而龐籍對少數民族採用招撫蕤和政策,穩定了大宋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有一次,契丹來使請求割取天池廟地,對這一關係到民族間利益關係的重大事務,龐籍的部將知忻州郭逵,在龐籍的授意下,禮節俱全、穩妥地進行了處理。郭逵查閱有關文書檔案,發現有一封太平興國年間契丹寫給天池縣的信,信中提到:「遙祀天池廟有應,以屬南朝地,未敢擅修。」據此,向契丹使者出示信件委婉予以拒絕,使契丹無法再爭,大為折服。
在戰略戰備方面,龐籍總結歷次作戰的經驗教訓,變更宋軍原來的東西陣法為方陣法,重點配備各軍的兵甲器械,修葺戰道,加強了永和、烏仁關等地的防禦能力,使大宋軍隊一路有警、數路能援,極大地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並數次挫敗了夏軍的入侵,使之不敢貿然侵犯鄜延地區,阻遏了夏軍的攻勢。
在戍邊禦敵中,龐籍堪稱為古人所認可的良將:「良將者,不必親披堅銳。上兵伐謀,運籌帷幄,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他兩為邊帥,戍邊數載,殫精竭慮,功勛卓著,得到仁宗皇帝嘉許詔獎、賜錢百萬。因此他豪情滿懷,揮筆寫下了《漁家傲》(見《全宋詞》):儒將不須躬甲胄,指揮玉塵風雲走。戰罷揮毫飛捷奏,傾賀酒,三杯遙獻南山壽。草軟沙平春日透,蕭蕭下馬長川逗。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後。在宋夏關係中,龐籍盡展其知己知彼,運籌帷幄的儒雅風度。以正確的戰略決策戍邊,以不卑不亢、進退有度的策略議和,最大程度上維護了大宋的尊嚴與利益,保全了國家疆域。在北宋一度委屈求和的屈辱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抹亮光。
獨任宰相
因為龐籍在抗擊西夏時立下的赫赫戰功,和在宋夏議和中極力斡旋的佳績及表現出的超人才智,深得仁宗信任,所以於皇佑三年(1051年),將他升任為宰相。當時,朝野上下獨任龐籍為相(宋時一般以兩人或三人同為宰相執政),且加其昭文館大學士的稱號,這是前所未有的殊榮。
龐籍執掌朝廷樞政,盡職盡責,唯賢是舉,不以官爵養私和邀取聲譽;用人慮事,以國事為先,從不計較個人的毀譽,為一度積貧積弱的宋王朝維持承平時日,做出了不朽的業績。 龐籍受命之時,正是宋王朝積重難返之際,社會矛盾日積月累,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政荒民疲。龐籍認為致使國用困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兵多而不精。龐籍據實提出淘汰冗兵、減省冗費,以補國用不足。他向仁宗皇帝獻策「凡年五十以上及身體矮小者,一律免放為民。」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廣南西路的僮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攻城略地,兵鋒直指廣西重鎮邕州(今廣西南寧),龐籍向仁宗推薦曾為其部將的樞密副使狄青帥兵平叛。
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抵達嶺南,果然不辱君命,整飭軍紀,一舉收復邕州。捷報傳至京城,仁宗喜不自勝,對龐籍說:「嶺南平敵,如果不是當初你堅持專任狄青,是不能取得這樣勝利的。廣南之捷都是你的功勞啊!」便要授狄青為樞密使,龐籍認為不妥,他說:「狄青起于軍中,任職樞密副使,朝臣們都議論紛紛,說自大宋建國以來,從沒有人可與狄青相比的了。現在狄青有幸平定南方儂智高叛亂,立下戰功,議論的聲音才剛剛停止。假若現在對狄青再加封賞太過,又會使狄青成為眾矢之的。」他進一步解釋說:「臣所言非徙便於國體,也是為狄青考慮。」但仁宗還是任命了狄青。嶺南平定以後,兩廣推舉因功受賞的六百九十餘人,當時廷臣們都議論賞賜太過了。
龐籍長期任地方官,對農民的疾苦了解較多,他認為應當關心百姓疾苦,農民生活不好,就是當官的羞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龐籍在三年的宰相生涯中,除了關注社會上層,同時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層人民身上,他發出了關心人民疾苦,減輕人民負擔的呼聲,而且這個思想貫穿在他所有的執政歲月里。
整頓吏治、實施禮制是龐籍的政治主張。龐籍為相伊始,即下詔曰:文武官七十以上未致仕者,更不考課遷官。后又多次下詔整頓規範吏治,嚴格官吏舉薦制度,並制定了對不稱職官吏彈劾、懲罰措施。他提倡節儉,反對揮霍浪費。認為天下之財是農民之膏血,應該備饑饉兵革非常之用。宋朝到仁宗時,國勢日趨貧困。國家府庫之財,十之七八被皇帝奉養賜予和貴臣飲宴之用。因而他極力舉諫要皇帝、貴近之臣帶頭節儉,以期收到上行下效之功效。在一些具體事務上,他都積極上諫仁宗皇帝。比如:宮禁市物給實直,非所闕省毋市等。
龐籍為相三載,在宋王朝官場風氣十分奢侈、腐敗的氛圍中,為官清廉,正道直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以滿腔熱忱報效國家,一心期盼中興的太平盛世!
田園宰相
龐籍被仁宗皇帝稱為「深謀遠慮」的宰相。罷相以後,仁宗感到朝中再沒有他那樣有智謀而能斷大事的官員了,有失左右手之感。有一次,遼朝遣使來宋,求索御器,仁宗問宰執大臣如何處理此事,大臣們你看看我,我望望你,沒有一個人拿出良策,仁宗不由感嘆道:「你們有誰能像龐籍那樣能斷大事啊!」頗悔當初罷免龐籍之舉,於是特詔加龐籍觀文殿大學士之銜,后又拜龐籍昭德軍節度使,徙知永興軍,再改知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仍不時垂詢遣問。
至和二年(1055年),龐籍從鄆州前往永興軍路過京城,時文彥博再次任宰相。仁宗特召見龐籍,在談話中問道:「朕今用文彥博和富弼二人為相,你以為二人如何?」龐籍忠懇地回答說:「他們二人都是朝廷大臣中的最佳人選,陛下能任用他們,正是天下所希望的,實為國家社稷之福。」仁宗又說:「不過也有人說文彥博私心較多,朕倒沒有聽人說富弼有什麼缺點。」龐籍態度更加堅定,凜然回答道:「文彥博曾與臣一起執政中樞,臣了解他,實際上他並沒有什麼私心,都是那些對他有意見的人誣陷的。文彥博前被誹謗罷官,這次重新執政,必定會更加謹慎。富弼前任樞密副使,沒執掌過大政,也沒得罪過朝臣士大夫,故得眾口稱讚。陛下既知其二人賢而可用,就應當深信不疑,使之儘力輔佐朝廷。若陛下以一人之言而用他們,又以一人之言而懷疑他們,臣恐朝廷大業難以有所成就。」
龐籍居家以後,以寫字、讀書、詩賦自娛,他對史學、理學亦頗有研究。其質樸、節儉、博學、多才,在當時士大夫中有極高威望;他一生安邦治國、盡職守責、力求進取、功勛卓著,為官處事、光明磊落、廉潔奉公、甘處清貧,正如他晚年所作詩曰:「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龐籍病逝於家,享年76歲,仁宗時病重,遣使吊賻其家,贈司空,加侍中,謚曰庄敏。著有《天聖編敕》、《清風集》范縝序、《清風集略》司馬光序等。如今在山東濰坊市轄內沂山的峭壁重疊,垂立百仞,高聳雲表的歪頭崮南面,尚有龐籍題壁「郝崖映輝,雲海飛霞」石刻,字體行草,徑尺半許,直排兩行,氣韻豪放不拘,灑落大方,筆力蒼勁老練。司馬光稱其「敏而好謀,果而不惑」。《宋史》曰:龐籍為政,通曉律令,長於吏事,隨練習民事,皆能用其所長。龐籍戍邊治民功績赫赫,不愧為我國北宋時代一位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軍事家、政治家。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內憂外患連綿不斷的艱難時代,也是湧現大批人才的時代,龐籍便是其中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臣,曾經官至宰相。他在大宋處於被動地位的民族戰爭、民族關係中,留下了一抹亮光,延續了宋王朝的和平時日……在陝西延安城東北隔延河與寶塔山對峙的清涼山上、在山東青州松林書院內,賢相龐籍的塑像、禮位赫然在目,他傑出的風範、傳世的業績,多少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祭奉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