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昇

  王彥昇(917年~974年),北宋開國功臣中的中級將領,字光烈,前蜀人。以善擊劍,外號「王劍兒」。後唐於同光三年(925年)滅前蜀,次年前蜀後主王衍及宗族、官員、將佐奉詔遷往後唐首都洛陽,王彥昇時年 11 歲,應是隨父遷至洛陽,其父可能是前蜀將領。王彥昇後事宦官孟漢瓊,孟「漢瓊以其趫勇,言於明宗,補東班承旨」,其時當在明宗後期長興年間。後晉初,轉內殿直,與羅彥瓌共事。開運元年,後晉少帝北征至澶州,王彥昇與羅彥瓌一起被選入十勇士,以功升護聖指揮使。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從向訓(拱)破北漢軍於亭(今山西襄垣西北)南,殺北漢將王璋,以功升龍捷右廂第九軍都虞候,后升轉入殿前司任鐵騎右廂第二軍都指揮使、領合州(今重慶合川,時屬后蜀)刺史。世宗時,從劉崇進、李重進等轉戰於淮南,顯德三年(956年),南唐進攻「盛唐,鐵騎都指揮使(似應為鐵騎右廂第二軍都指揮使)王彥昇等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顯德五年四月,遼軍攻佔後周沿邊州縣,鎮寧軍節度使張永德奉詔北上抗擊,王彥昇從征,收復束城(今河北河間東北),升為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此後可能即成為趙匡胤的心腹之一。


  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當趙匡胤開始發動「陳橋兵變」時,趙匡胤的心腹、都押衙李處耘「見軍中謀欲推戴,遽白太宗,與王彥昇謀,召馬仁瑀、李漢超等定議,始入白太祖」。兵變后,趙匡胤又隨即派王彥昇率所部先入京,可見王彥昇在兵變中的地位相當重要。他在回京后,首先殺死後周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在京巡檢韓通及全家。據史書記載:「初,太祖誓軍入京,不得有秋毫犯,及聞(韓)通死,意甚不樂,以建國之始, 不及罪彥昇」,又說「王彥昇之棄命專殺也,上(太祖)怒甚,將斬以徇,已而釋之,然亦終身不授節」。是奔命專殺還是奉命行事,今雖無從考實,從「其後上(太祖)幸開寶寺,見壁上有(韓)橐駝(韓通之子)及(韓)通畫像,遽令掃去之」,宋太祖對韓通的態度於此可見。王彥昇殺死韓通,消除了唯一可能發生的軍事抗擊,保障了趙匡胤兵變的成功,但韓通不是在抗擊的戰鬥中戰死,韓通全家更無任何罪名,卻被王彥昇全部殺死,其行為實在太卑劣,有損於趙匡胤的形象,因而不得不暫時拘捕王彥昇,還表示要斬首以懲其「專殺」之罪。然而,事實是隨後不僅無罪釋放,而且照樣陞官,軍職升為鐵騎左廂都指揮使,與羅彥瓌所升的控鶴左廂都指揮使相當,加銜由合州刺史升為恩州(今廣東恩平北,時屬南漢)團練使,「後為京城巡檢」,負責首都的治安,韓通在被殺前以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兼任此職,可見京城巡檢之親要,說明宋太祖對王彥昇信任有加。但得意忘形的王彥昇在同年(建隆元年)三月,「中夜詣王溥第」,由於此前有過實際是奉命殺死韓通全家的先例,以致身為宰相的王溥「驚悸而出,既坐,乃曰:『此夕巡警甚困,聊就公一醉耳。』彥昇意在求賄,溥佯不悟,置酒數行而罷」。王彥昇的這次「專主」行為,與「專殺」韓通全家的罪行相比,可說是微不足道,只免去其京城巡檢兼職,也可說是很重的處分。但是,當次日王溥向宋太祖密奏。此事後,宋太祖不僅免去其京城巡檢的兼職,又罷去他鐵騎左廂都指揮使的軍職,還將他外放為地方官,降為唐州(今河南唐河)刺史,懲罰之重是少見的,說明趙匡胤要嚴懲一切膽敢「自主」的將領。可能是隨後即升唐州刺史州為團練州,王彥昇又恢復為團練使,以對建國有功的王彥昇稍加撫慰。


  開寶二年(969年)升為房州(今湖北房縣)防禦使,同年冬改任原州(今鎮原)防禦使兼緣邊巡檢,與慶州(今甘肅慶陽)姚內斌、通遠軍(今環縣)董遵誨等,成為宋太祖西北邊防的主要將領。王彥昇性殘忍,「戎人有犯漢法者」,「手捽其耳嚼之」,作下酒菜②。開寶七年(974年)因病回朝,死於途中,終年58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