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帝王后妃宮廷風雲人物
太祖趙匡胤
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涿州(今河北)人,公元960年發動兵變,即皇帝位,建國號位宋,定都開封,公元963年開始統一全國,同時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整治中原運河,以利南北交通並增加財政收入。竭力加強中央集權,將政權,兵權,財權和司法權均集中於皇帝,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但也形成弊病,他在位時間為17年,廟號太祖。
趙匡胤是趙弘殷的長子,後漢乾祐元年,樞密使郭威討伐李守貞,太祖趙匡胤,21歲時,離家外出遊歷,23歲投奔後周太祖郭威帳下,開始征戰沙場。世宗柴榮即位后,趙匡胤典領禁軍,隨世宗征北漢、南唐,戰功卓越。30歲時,拜定國軍節度使,31歲遷義成軍節度使。周世宗去世后,33歲的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再遷歸德軍節度使。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34歲的趙匡胤代周建宋,在位17年,50歲去世。
軍旅生涯
太祖最主要的成就是恢復了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統一,他平定二李之亂,吞併荊湖,攻取后蜀,滅南漢,亡南唐,迫使吳越和漳泉稱臣,基本上結束了唐中葉以來藩鎮林立、軍閥割據的局面。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實行的許多政策對宋代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但這些都無損於趙匡胤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太祖一生,從流浪漢到普通士兵,又從士兵到將軍,最終成為宋朝的開國君主,其經歷富有傳奇色彩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反唐。在平叛過程中,唐朝的節度使們擁兵自重,前蜀建立者王建石雕像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盛唐逐漸走向衰弱。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溫迫唐哀帝遜位,建立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在這50餘年裡,各地的將領們無論出身貴賤,只要兵強馬壯,就能稱王稱帝,為此,他們甚至不惜演出一幕幕親子殺父、兄弟相殘的慘劇。普通百姓生活在戰亂不斷的環境中,更是朝不保夕,他們迫切希望社會穩定下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成為時勢造就的英雄。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日,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趙匡胤先世為涿州人,後人遂以為趙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咸平三年(1000年)趙匡胤的侄子真宗趙恆曾下詔封其祖父宣祖趙弘殷的遠房趙氏宗族為官,卻在詔書中明確指出保州(河北保定)保塞縣豐歸鄉東安村為趙氏故里。真宗開此先例后,其後的歷代皇帝直至南宋高宗都對保州趙氏予以照顧。真宗此時距北宋建國不過40年,似乎不會將祖父籍貫弄錯。然而,由於史書記載的差異,趙匡胤家族祖籍究竟在何處,尚需作進一步探究。
趙匡胤的祖輩均做過官,其父趙弘殷為後唐庄宗李存勖的愛將。由於出身將門,趙匡胤自幼便學習騎射,表現出極強的恆心和毅力。他曾找了一匹沒有馴服的烈馬來練騎術。趙匡胤才坐上馬,那馬卻不甘人騎,使起性子來,直朝城門狂奔。趙匡胤猝不及防,一頭撞在城樓上摔了下來。在場的人大驚失色,都以為他必受重傷。哪知趙匡胤卻猛地從地上躍起,迅速追上烈馬,縱身躍上,將烈馬馴服,自己卻毫髮無損。
趙匡胤出生后十幾年,朝代兩度更迭。其父趙弘殷也在唐庄宗被殺後備受冷落,趙家逐漸衰落。到了趙匡胤21歲時,就連生活也變得十分艱難。趙匡胤正值風華正茂之時,他眼見不能依靠父親謀取前程,便辭別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離家外出闖蕩。
趙匡胤離家后,一路南下,窮困潦倒,受了許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親昔日的同僚王彥超,希望能謀一官半職。王彥超看到趙匡胤落魄的樣子,竟像打發乞丐一樣,給了他幾貫錢,便把他趕走了。趙匡胤無奈中拿著這幾貫錢去賭博,哪知手氣竟是出奇地好,盤盤皆贏。後周周元通寶當他滿心歡喜地拿錢離開時,那些紅了眼的賭徒卻欺負趙匡胤是外地人,一擁而上,將他按在地上,一陣拳打腳踢,搶了他的錢財之後揚長而去。
兩年的流浪生活頗為艱辛,但卻磨練了趙匡胤的意志,也開闊了眼界。一日,趙匡胤到了襄陽一所寺廟裡。院中住持飽經滄桑,閱世知人頗深。他見趙匡胤方面大耳,雖風塵僕僕,卻難掩富貴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裝束,卻透出英偉之氣,又見趙匡胤談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勸趙匡胤北上。南方地區相對較穩定,而北方卻是戰亂頻繁,亂世出英雄。趙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議,便騎著住持送給他的驢北上。
趙匡胤到了鄴都后,投奔了後漢樞密使郭威。乾祐三年(951年),郭威發動兵變,建立了後周,是為周太祖。趙匡胤因戰功被升為皇宮禁衛軍的一個小頭目。周太祖的養子、開封府尹柴榮時常出入皇宮,見趙匡胤頗有才能,便將他調到自己帳下,讓他做開封府的騎兵指揮官。周太祖無子,柴榮是皇位繼承人。趙匡胤到了未來皇帝的門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
陳橋兵變
五代時軍中軍官常有結義兄弟之類的組織,一為互相結援,再是培植幫派勢力。趙匡胤從軍后結成「義社兄弟」的組織,即所謂「十兄弟」。除趙匡胤外,還有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斌、王政忠等九人,史稱「勛臣」。從《宋史》有紀、傳的趙匡胤、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廷讓、韓重斌(贇)六人看,他們都在後漢時投充於郭威部下,當時的地位應大體相當,屬於低級軍官,結為「義社兄弟」 當是此時或後周廣順初,也可能並不是以趙匡胤為首。後周設殿前司后,趙匡胤、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四人在殿前司,李繼勛、劉廷讓二人則曾在侍衛親軍司任職。經過十年軍旅生涯,到後周末期時,趙匡胤晉陞最快、官職最高,成為「義社兄弟」的首領。石守信繼趙匡胤任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繼石守信任殿前都虞候,韓重斌則是殿前司騎兵主力控鶴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司的李繼勛原先升遷得最快,地位也最高,早於趙匡胤任殿前都虞候、節度使,高平之戰後調入侍衛親軍司,淮南戰役中失利后降官,地位才低於趙匡胤;劉廷讓(光義)原在侍衛親軍司任龍捷都校,后入殿前司任鐵騎右廂都指揮使;事實不詳的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四人當亦是禁軍中級以上軍官。這些人是趙匡胤兵變的基本力量。加上趙匡胤的父親在禁軍侍衛親軍司中從低級軍官至高級軍官任職長達 30 年之久,其部屬、友好甚多,也是趙匡胤兵變可以藉助或利用的力量。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死,柴榮繼位,是為世宗。這時,北漢劉崇聯合遼朝大舉進攻後周,世宗調兵遣將,御駕親征,趙匡胤隨同出征。雙方在山西高平展開激戰。戰鬥開始不久,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人臨陣怯場,自亂陣腳,周軍呈現潰敗之勢,而世宗身邊只有趙匡胤和另一個將軍張永德所率領的親兵4000人。危急之時,趙匡胤鎮定自若,建議世宗兵分兩路夾擊遼軍,得到同意。趙匡胤和張永德領兵直撲敵軍,趙匡胤高喊為主效忠的口號,士氣大振。後周的增援部隊及時趕到,投入戰鬥,世宗終於打敗漢遼聯軍。班師回京后,趙匡胤因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成為禁軍的高級將領,還被周世宗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趙匡胤出色地完成這項任務,使後周軍隊的面貌大大改觀,增強了士兵的戰鬥力。更為重要的是,趙匡胤在整頓軍隊過程中,逐漸在禁軍中形成自己的勢力。他結交禁軍其他高級將領,其中,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勛、王政忠、劉慶義、劉守忠、劉延讓、韓重贇(yūn)與趙匡胤結為「義社十兄弟」。此後幾年裡,趙匡胤又陸續將自己的心腹羅彥環、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和王彥升等人安排到禁軍中擔任各級將領,進而從上而下控制了禁軍。此外,趙匡胤還網羅人才組成自己的智囊團,他帳下有大批謀士,如趙普、呂餘慶、沈義倫、李處耘和楚昭輔等人,後來還有他的弟弟趙匡義。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為的皇帝,素懷統一天下的大志。在他為統一進行的戰爭中,趙匡胤戰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封為節度使,逐漸成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軍政大權。但趙匡胤要做皇帝,眼前還有兩個大障礙,這就是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
張永德和李重進都握有兵權,但李重進的地位比張永德高,張永德心中很不服氣,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大。周世宗為此設立了殿前司都點檢一職,讓張永德擔任,這樣,張、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張永德與趙匡胤交情深厚,趙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賀氏去世后,續娶將軍王饒的女兒,張永德贈給趙匡胤大量錢財,讓他辦了個風光的婚禮。但張永德畢竟是趙匡胤當皇帝的阻礙,因而趙不得不除掉他。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無意中得到一塊木牌,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顯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張永德,但周世宗還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時,他又想到了那塊神秘的木牌,心想張永德手握重兵,又與李重進爭權奪利,格外擔心張永德發動兵變。於是,世宗解除張永德都點檢之職,換上了自認為很可靠的趙匡胤。趙匡胤一箭雙鵰,既除去了一隻攔路虎,還成為禁軍的最高統帥。除去張永德后,便輪到李重進。李重進缺乏政治家的遠見,他雖手握兵權,卻沒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勢力。周世宗去世后,繼位的恭帝柴宗訓年幼,大權掌握在趙匡胤手中。趙匡胤便設計輕而易舉地將李重進名升實貶到揚州做節度使,控制了整個京城的局勢。不久,在趙匡胤和他帳下謀士們的精心策劃下,通過陳橋兵變,趙匡胤最終實現了從流浪漢到皇帝的夢想。當時後周的局面是主少國疑,人心浮動,一場早已策劃好的兵變便迅速上演了。
顯德七年春節,人們正沉浸在歡慶祥和的佳節氣氛中,邊境卻傳來了遼朝與北漢聯合入侵的緊急軍情。宰相范質和王溥並未核查消息是否屬實,便急令趙匡胤率領軍隊北上禦敵。然而,人們卻依然記得,10年前,河北邊境入報,契丹犯邊,當時身為後漢樞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軍北征。當軍隊抵達澶州(河南濮陽)時,郭威忽然發動兵變,自立為帝,建立了後周政權。再加上此前早就流傳「點檢做天子」之說,人們只覺得眼前之事宛如當年的翻版。因此,當位高權重的趙匡胤奉命北上時,京城中流言四起,到處都流傳著「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陳橋東嶽廟(傳為趙匡胤發動兵變時的駐蹕之地)顯德七年正月初三,趙匡胤率軍從京城開封出發,當晚抵達距京城四十里的陳橋驛。當大軍剛出城門時,有個號稱通曉天文的軍校苗訓指著天上說,他看到了兩個太陽在相互搏鬥,並對趙匡胤的親信楚昭輔說這是天命所歸。這類說法無非是改朝換代之際慣用的伎倆而已,然而,這場煞有其事的談話迅速在軍中傳開,軍中將士議論紛紛:「當今皇上年幼,不懂朝政。我們冒死為國家抵抗外敵,也沒人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先立趙點檢為天子,然後再北征。」趙匡胤早已知道軍中將士們議論之事,他暗中部署,派親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與心腹將領石守信和王審琦約為內應,一旦大軍返京,便由他們打開城門。
當日夜裡,趙匡胤喝得醉意朦朧,擁被大睡。到了清晨時分,一夜未眠的將士們握刀持劍,早已環立帳前,呼聲四起。有些將士全副披掛,準備徑直入帳。守在帳外的趙匡義和趙普見狀,連忙進帳喚醒趙匡胤,擁他出帳。帳外將士一見趙匡胤出來,便大聲高喊道:「諸軍無主,願奉太尉為天子。」趙匡胤來不及回答,一件黃袍已披在他身上。眾將士一齊跪拜在地,三呼「萬歲」,呼喊聲震耳欲聾。趙匡胤假裝推辭,眾將士不依,扶他上馬南行。趙匡胤佯裝無奈,說將士們貪圖富貴強立他為天子,因此必須聽他指揮,眾將士都答允。
趙匡胤立即整飭軍隊回京,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審琦打開城門迎接新皇帝。趙匡胤在眾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個局勢。
正在早朝的後周大臣們得知兵變消息,個個大驚失色,手足無措。宰相范質握著王溥雙手,悔恨不該倉促出兵,直握得王溥雙手幾乎出血。只有大臣韓通立即從朝中回家,企圖組織抵抗。但剛進家門,便被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所殺。將士們衝進朝堂,逼迫范質、王溥等人來到都點檢衙門。趙匡胤見到他們,假裝傷心不已,說他受先皇厚恩,今日為將士們所逼,到了這般地步,實在慚愧。范質正想答話,軍校羅彥環持劍上前,厲聲喝道:「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質等人面面相覷,深知已無回天之力,只得一齊跪拜在地,口呼「萬歲」。
趙匡胤見眾官已被收服,立即趕往皇宮,迫周恭帝遜位。文武百官就列后,發現尚未制定禪位詔書。哪知,翰林學士陶穀卻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詔書念給百官聽。趙匡胤換上龍袍,接受群臣朝賀,正式登極為帝。由於其所領歸德軍在宋州(河南商丘),於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開封),趙匡胤便是宋太祖。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訓為鄭王,母符太後為周太后,遷居西京,終生奉養,其後代也受到宋朝歷代皇帝的照顧,據說這是趙匡胤親自立下的規矩。
趙匡胤做了皇帝,很多關於他是「真命天子」的說法便流傳出來。道士陳摶騎驢出遊,聽人說趙點檢做了天子,高興得從驢上摔了下來,拍掌歡笑說天下從此太平了。甚至連趙匡胤的出生和幼年經歷,人們都附以傳奇色彩。據說趙匡胤出生時體有異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給他取了個乳名叫「香孩兒」。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幼時隨母親杜氏逃避戰亂,因年幼,便被杜氏放在籮筐里擔著走,被陳摶見到了,不無感嘆說:「都說當今沒有真龍天子,卻將天子挑著走。」事實上,這些都是後人的附會之說。趙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與五代亂世和他個人的才能分不開的。面對新政權,後周舊臣中識時務者則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布者,尤其是昔日與宋太祖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周世宗去世后,懷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趙匡胤一個?只是趙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機會,但並沒有打消他們的念頭,他們仍在等待時機去實現自己的帝王夢想,李筠和李重進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鎮守潞、澤、沁等州達8年之久,他為人驕橫跋扈,連周世宗都不放在眼裡。宋太祖繼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為中書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寶厚祿來籠絡這位後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將使者拒之門外。經過幕僚反覆勸說,他勉強接待了使者,但卻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掛起周太祖的畫像放聲大哭,表示對宋太祖的強烈不滿。此事被北漢國主劉鈞所知,便許諾幫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長子李守節不同意父親的做法,但勸阻無效。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見不一,任命李守節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圖。李筠也趁機派兒子入京,以窺伺朝中動向。李守節入宮,太祖開口便叫他為太子,嚇得李守節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讓李守節回去勸李筠打消造反的念頭,哪知李筠不聽兒子勸告,於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正式起兵。然而,李筠狂妄無謀,他沒有採納幕僚們的一些正確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太祖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和王全斌等人率軍平叛。此時,曾答應出兵相助的北漢劉鈞卻坐山觀虎鬥,竟按兵不動。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打擊了他的銳氣。同時,太祖又率軍親征,李筠連遭敗績,退入澤州城。太祖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節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亂被平定。
當李筠反宋時,南方的李重進欣喜若狂,連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處聯絡南北夾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卻去了汴京,將李重進的計劃詳細告知了太祖。當時由於應付李筠之事,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太祖讓翟守珣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詆毀李筠不足與謀大事,勸李重進不要輕舉妄動。志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錯失了良機。
李筠之亂平定后,太祖便全力對付李重進,改授他為平盧節度使,守青州。李重進拒絕離開揚州,於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太祖命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和宋延渥(wò)等領兵平叛,並再次親征。這場叛亂不過50天便被平定,李重進自殺身亡,其黨羽多被太祖處死。二李叛亂的平定,不僅懾服了後周舊臣,更重要的是警示那些武將們必須服從新政權。但是,五代時那種朝為比肩之臣,暮有君臣之分,驕兵悍將們將弒主篡位視同家常便飯的陰影依舊籠罩在太祖心頭。二李的相繼叛亂使太祖更加確信擁有重兵的武將和藩鎮是國運長久最大的威脅。然而,國家處於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進行統一戰爭和鞏固邊防都需要武將統兵征戰。太祖心中忐忑不安,遂找心腹趙普來商量此事。太祖問趙普:「天下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塗地,這是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有何方法?」趙普說:「陛下能如此考慮,天地神人之福也。唐末以來,戰鬥不息,國家不安,其原因無他,只因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別無他法,惟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太祖便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於是,太祖精心設計了一場奪兵權的酒宴。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太祖設宴招待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酒酣之時,趙匡胤卻悶悶不樂。石守信等人忙問原因,太祖遣走左右,說:「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們的功德,我銘記於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卻常常難以入眠,還不如做個節度使快樂。」石守信等人納悶,忙問為何。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極易知曉,做天子如此風光,天下誰人不想?」石守信等人聽到往日鮮有隔閡的義社有關杯酒釋兵權的記載兄弟話中有話,頓覺氣氛不對,均表示如今天命有歸,無人敢懷有異心。不料,太祖卻說:「縱使諸位無異心,若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那也由不得你們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話分明是懷疑他們有奪位之心。他們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後果很嚴重,便磕頭請太祖指點明路。太祖見時機成熟,便直截了當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罷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購買良田,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飲酒作樂,頤養天年。如此,我們君臣間毫無猜嫌,上下相安,豈不為好?」石守信等人跟隨太祖多年,深知他說這番話來是經過深思熟慮,便一齊叩頭謝恩。
第二日,石守信等禁軍將領紛紛上書,稱自己有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太祖十分高興,立即同意請求,賜予大量金銀財寶,授予他們有名無實的節度使官銜。之後,太祖又與這些將軍結為兒女親家,他的長女昭慶公主下嫁王審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慶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趙光美(廷美)娶大將張令鐸的女兒為夫人。就在趙匡胤收兵權全面成功之際,建隆三年九月,湖南武平軍(朗州,今湖南常德)節度使周行逢死,以子周保權繼任,張文表叛亂,周保權向宋朝乞援平叛,這給趙匡胤平定荊、湘提供了最好的借口。乾德元年(963年)正月,趙匡胤起用宿將慕容延釗為都部署,以樞密副使李處耘作監軍,討伐張文表。二月,宋軍以借道為名先滅荊南高氏政權。湖南雖已自己討平張文表,但宋軍繼續前進;三月,滅湖南高氏政權。
乾德二年十月,后蜀派往北漢的使者向宋朝告密,趙匡胤遂以此為借口,次月即以王全斌、崔彥進、劉光義率軍分路進攻,次年正月王全斌攻下劍州(今四川劍閣)后,后蜀主孟昶即降宋。
開寶三年(970年)九月,趙匡胤對一直拒絕臣附的南漢進行討伐,宋將潘美、尹崇珂率軍攻至廣州城下,南漢後主劉(龍天)出降。南唐(江南)自宋建立即對宋臣附,趙匡胤想滅南唐而師出無名。開寶七年(974年)九月,遣使召南唐後主李煜來朝,當李煜稱病不來時,即於十月派曹彬、潘美統兵進攻;次年十一月,宋軍攻佔金陵,李煜被迫降宋。開寶元年(968年)七月,北漢主劉鈞死,養子劉繼恩即位,趙匡胤認為是消滅北漢的好時機,次月即派李繼勛、黨述統兵攻北漢。北漢劉繼元殺劉繼恩即位,遼軍應援救北漢,宋軍退回。開寶二年正月,趙匡胤又親征北漢;二月,攻至北漢首都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城下,圍攻數月未下,受夏雨和疫病困擾,只得再次退兵。
加強皇權
趙匡胤建宋之初,對後周大小官員一律留用,尤其是繼續任用後周末年的大臣范質、王溥、魏仁浦、吳廷祚等,對局勢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即使最親信的心腹趙普,也只能以樞密直學士實際控制樞密院。但是,宋初的這種政局並不是趙匡胤所願意看到的,當建隆元年六月平定李筠,宋朝初步穩定后,即升趙普為樞密副使,趙匡胤的心腹趙普才名正言順地掌握樞密院大權。當趙匡胤在平定李重進之後,建隆二年又先後免除韓令坤、慕容延釗、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的軍職,宰相范質看到趙匡胤的政權已鞏固,即推薦趙匡胤的心腹呂餘慶、趙普為相,但趙匡胤感到時機還不成熟而未採納。建隆三年十月,趙匡胤首先罷免留用的樞密使吳廷祚,升趙普為樞密使,李處耘為樞密副使。但是,當李處耘以趙匡胤的心腹、樞密副使身份,擔任削平荊、湘宋軍的監軍,在與統帥、宿將慕容延釗發生小矛盾時,儘管李處耘行為並沒有錯,卻被趙匡胤免去樞密副使降為州官,而對有小錯的慕容延釗則不僅不責問,反而照常升遷官銜。這是趙匡胤為使已被解除軍職的宿將們心安的措施。此前,趙匡胤已廢去唐及五代一直沿行的宰相「坐而論道」的舊制,宰相常朝立班自范質等開始,此舉顯然是要打擊舊相范質等人,以樹立自己的威望,也有暗示範質應自動辭相之意。當留用的樞密使吳廷祚首先被免職出為節度使后,范質等人深知趙匡胤的意圖,遂於乾德二年正月范質、王溥、魏仁浦三人再次請求罷相。此正合趙匡胤的心意,但行伍出身的趙匡胤雖已當了數年皇帝,卻對宰相的任命程序並不了解,因急於要罷免范質等人的相職,在還沒有任命新宰相的情況下,匆忙間同日罷免了三人的相職。以至於出現歷史上少見的,在頒布任命新宰相趙普的敕書時,竟然沒有在任宰相「署敕」的怪現象。趙匡胤就對趙普說:「卿但進敕,朕為卿署字,可乎?」由於不合乎任命新宰相的程序,只得暫時作罷。為了處理由於趙匡胤、趙普等無知而造成的尷尬局面,翰林學士竇儀建議改由節度使加同平章事銜的使相趙光(匡)義,以有同平章事職名而行使宰相職權「署敕」,這是從唐代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哥舒翰以節度使加同平章事銜而為「使相」的二百多年以來從來沒有過的。趙光義以使相「署敕」,是趙匡胤、竇儀等人的「創新」。同時任命的,還有樞密使李崇矩,隨後又任命王仁瞻為樞密副使。
乾德二年四月,趙匡胤又想用竇儀為相,但遭到趙普的反對,遂想為趙普設副手以分事權,「上欲為趙普置副而難其名稱,召翰林學士承旨陶穀問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對曰: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於是任命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作副相,唐代參知政事高於同平章事,陶穀「翻以參知政事為丞相下一等」之事,為真宗初年宰相李沆在重修《太祖實錄》中所譏笑。隋、唐、五代只設宰相不設副相,宋初設副相是趙匡胤的「創舉」。趙匡胤為了鞏固宋朝的統治,曾問趙普:「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乾德元年六月,由於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久鎮大名,專恣不法,屬邑頗不治」,趙匡胤遂派奚嶼等多人以常參官出任天雄軍屬縣知縣,以削弱符彥卿職權。其後屬縣知縣周渭赴任時,符「彥卿郊迎,渭揖於馬上,就館,始與彥卿相見,略不降屈」,知縣與節度使抗禮是趙匡胤加強皇權后的新現象。
建隆三年三月,趙匡胤為改變「五代諸侯跋扈,多枉法殺人,朝廷置而不問,刑部之職幾廢」的狀況,「乃令諸州自今決大辟訖,錄案聞奏,委刑部詳覆之」,將司法權收歸朝廷。同年十二月又重設縣尉,「先委鎮將者,詔縣令及尉復領其事」,改變了「五代以來,節度使補署親隨為鎮將,與縣令抗禮,凡公事專達於州,縣吏失職。自是還統於縣,鎮將所主不及鄉村,但郭內而已」,將節度使補署的鎮將置於縣官統轄之下。乾德元年三月平定湖南后,仍留用原地方官,趙匡胤另以賈玭等人任湖南諸州的通判,通判的創設,原為監察新統治區留用的舊政權州官。次年六月,武臣杜審進任權知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的同時,趙匡胤任命閻丕為通判,以後大州、府逐漸普遍設置通判,宋初通判地位與州府長官相同,主要是作為朝廷派駐州、府的監察官,以加強皇權。節度使賴以跋扈的主要是依靠軍隊,乾德三年八月,趙匡胤又「今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缺」,將天下精兵編入朝廷禁軍,地方只留老弱作為廂軍,主要從事州、府雜役,以收節度使的兵權。關於諸道節度使的財政權,「宋朝藝祖(趙匡胤)開基,懲五季之亂,藩臣擅有財賦,不歸王府,自乾德以後,僭偽略平,始置諸道轉運使以總利權」。馬端臨的概括道出了趙匡胤設置轉運使以收節度使的財政權的用意。其後,又令各地的財賦收入除留下日常經費外,全部運送朝廷,進一步剝奪節度使的財權。節度使實際成為順從朝廷的高級地方官,而厚其俸祿甚至高於宰相,最終成為武宮和宰執的榮譽銜。趙匡胤對於後晉割給遼朝的幽州地區,準備採取先贖取,贖取不成則以武力奪取,「太祖討平諸國,收其府藏,貯之別庫,曰封樁庫,每歲國用之餘皆入焉。嘗語近臣曰:『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蓄滿五百萬緡,遣使遺北虜贖之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則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趙匡胤自上次未能攻滅北漢以後,改而採取淺攻輕擾,破壞其農業生產以削弱北漢的經濟實力,又不斷移其民戶於宋境以削弱其兵源,以待適當時機攻滅北漢。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趙匡胤認為消滅北漢的時機已經成熟,以党進、潘美、楊光義率軍進攻北漢,宋軍分道進入北漢境內,屢敗北漢軍。十月,宋軍已攻至北漢首都太原城北,北漢很可能即將被消滅。正當趙匡胤躊躇滿志地進行著統一戰略的部署時,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中,時年 50 歲的趙匡胤被其弟趙光(匡)義殺害。
家室及後裔
趙匡胤初娶賀氏,生燕王趙德昭,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死,宋朝建立后追冊為皇后,謚孝惠。繼娶王氏,宋朝建立后冊為皇后,乾德元年(963年)死,謚孝明。又娶宋氏為皇后,太宗時號開寶皇后,至道元年(995年)死,謚孝章。趙匡胤長子燕王趙德昭的九世孫趙昀為南宋理宗,十世孫趙禥為度宗,恭帝趙顯、端宗趙昰、末帝趙昺,均為度宗子。趙匡胤少子秦王趙德芳,庶出,母姓氏不詳,趙德芳六世孫趙眘為南宋孝宗,孝宗子趙惇為光宗,光宗子趙擴為寧宗。
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鎮之亂的教訓削奪武將兵權,鞏固了帝位。但他並沒有採用歷史上屠殺功臣的做法,這對於皇帝和武將來說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也充分顯示出太祖在政治上傑出的御人之術。然而,過分削奪武將兵權,是導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積弱局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