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拆掉思維里的牆> 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你是否意識到,在你年輕的時候,買一套房子是在賣你的夢想?我們來做這樣一個「人生試驗」。


  假設有這麼兩個人,小強和小明,他們同年從同一個專業畢業,在同一家企業工作。2年後,他們月收入都是50,現在他們決定考慮買房子的事情。正好單位的班車通過北京五環的一個地方,房價12萬一平方米,戶型是80平方米的兩居。(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這個價已經買不到五環的房子了,讀者可以自動把五環改為六環或者七環,以此類推。)兩個家庭都能夠支持大概35萬元,如果按照最長的30年貸款算下來,月供大概在30元左右。


  盤算下來,小強決定買房,而小明決定拿錢投資自己。


  半年以後,小強和小明的收入分配有了下列的不同。小強開始每天坐班車上班,而小明在單位附近花15元租了一間房子。現在我們來對比一下小強和小明每月的收入和支出。


  買房子的人(小強)  不買房子的人(小明)  收入  50  50  必須支出  30房貸   15房租 12 生活費 + 衣服日用品等 12 生活費+衣服日用品等  5機動費用  5 機動費用  共47 共32月剩餘  3  18元 正現金流小強每個月只有3元節餘,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額消費,避免所有的出遊活動。他心裡這麼想的:反正有房子了,熬一熬就能過去的!小明則開始把更多的錢花在自己身上,他覺得這個時候投資職業才是最重要的。他看上了幾個認證和能力培訓班,找經理要了一個書單,購買自己需要的書。同時他還拿出一部分錢作為活動基金,因為他知道,在課程中結識人脈的收穫往往和課程一樣重要,但是人脈需要持續的活動來維繫。看看這個決定會讓他們的職業有什麼不同?

  買房子的人(小強) 不買房子的人(小明)  投資 投入2元/月進入學習  輕鬆投入12元/月學習  1年自我提升費用 24元  1年14萬  能力  單位培訓  單位培訓  提升  認證培訓上不起  1個認證培訓40元  能力課程1個20元  2個能力課程40元  購書18本4元  購書 30本15元  活動基金無  活動基金4元/月  人脈  50人認證、培訓課程平均認識 2人  無維護保持5%,5人通過活動費用維護,保持30%,60人小明的投資很快收到了成效。他的簡歷上每年都會穩定地增加一個認證,他的能力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的機會降臨到他的頭上。他的人脈圈子每年是小強的12倍之多,這讓他總是有一些行行業業的朋友,他成為公司資源的中心,甚至有時候上頭需要什麼渠道,都會問他一下。他還在準備讀MBA,為自己再上一級做準備。當然小強也不差,為了自己的房貸,他也很努力地工作。只是他慢慢意識到學習真的很重要,往往自己一個多月時間工作的心得,小明課堂上一句話就聽到了。但是囊中羞澀,他沒有能力投入。而且自己精力也不足,因為房子離公司太遠,每天回到家就已經九點多鐘,稍微休息一下就該睡覺了。


  這樣一個購房的選擇,在升職加薪方面,會有什麼影響?小明因為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更好的人脈,升職的速度幾乎是小強的兩倍。


  10年職業發展 3年/次(小強) 1.5年/次(小明)升職次數 升職3次   升職6次稅後月薪15萬   52萬年薪195萬  68萬(假設職業每提升一級收入增加15倍,一年發13個月薪水)10年過去,現在小明和小強都有各自的發展。小強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經理,年薪大概20萬。而小明5年後升到了經理,就跳到了另外一家企業,從經理做到了總監,然後與兩個朋友開始一起創業,現在有股份,年薪大概68萬。從職業發展理論來說:一個成功的職業發展人士,十年後一個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收入的十倍。現在小強的房貸還得差不多了,但是小明一年的收入是他的三倍多,未來的平台和前景,遠遠不是他能夠比擬的。因為小明的專業能力和交際面一直在上升期,慢慢進入資源層面的競爭,而小強卻慢慢地進入體力下降的瓶頸期,他似乎已經能夠看到天花板的靠近……小明與小強的另一個重大差距是,在這個期間小明做了兩次重要的跳槽選擇。小明很清楚地知道,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社會,期待一個公司或者行業連續10年都有最快的發展,怎麼可能呢?自我的快速發展,也許需要通過調整職業方向的方式來實現。而小強則不敢冒這樣的險——因為他的房貸讓他不敢做任何的職業變動了。我們再幫他們算算賬。


  小強和小明的收支項目表


  經濟收支 購房者(小強) 租房者(小明)  月存款 3  18  月支出  47  32  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但前三個月試用期30,通過後60,兩人分別需要準備的時間  17個月1個月

  有一個創業機會,前景很好,但1年內每月只有20,兩人面臨的選擇  永遠無法跳8個月準備期


  看看上面,不購房的人一個月之內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業和公司,承擔轉換行業與職位的短暫壓力,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只要準備8個月就可以嘗試創業。而購房者則永遠與這些機會遠離了。


  簡單來說,如果你有一份5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貸款買著一棟最一般的房子,那麼在接下來10年時間中,在我們最有旺盛的學習力與拼勁的年代,在我們最需要選擇自己適合的職業目標,最有機會開始嘗試創業的年代,大部分購房者永遠與這些機會陰陽相隔。


  這些過早的購房者幾乎與創業、轉換行業和快速升值無關。


  從職業發展來看,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我們嘗試翻閱國內大部分創業者的成功檔案,發現他們都在最適合開始創業的年代,選擇創業而不是買房。


  1998年,馬化騰等五人湊了50萬,創辦騰訊沒買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萬搞腦白金沒買房;1999年,漂在廣州的丁磊用50萬創辦163沒買房;1999年,陳天橋炒股賺了50萬,創辦盛大沒買房;1999年,馬雲團隊18人湊了50萬,註冊阿里巴巴沒買房。他們的成功不是由買房來決定的。


  為什麼是50萬?因為當時的《公司法》規定,要註冊必須是50萬。馬化騰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萬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價在30元左右,應該可以支付一個約80平米的房子。當年的馬化騰做出一個不錯的選擇:不買房,買夢想。


  無獨有偶,量子基金創始人之一、投資大鱷羅傑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運轉第七年後才耗資10萬美元買下了一棟百年老宅。


  有人問音樂人高曉松,為什麼結了婚還租房住,不買房?高曉松回答:「我不買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兒就住哪兒,買了房就只剩一個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沒買房,但我倆都走遍了全世界。」


  與他們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國內房產業大佬王石。28年初,國內樓市初現調整之時,王石拋出了驚人之語:「對於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


  在我看來,以今天的房價,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說,普通人買房賣夢想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父母出錢資助,這種人的前途和發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著夢想不獨立——你住著別人的房子,還有什麼好說的?第二種人是犧牲了太多的發展機會,典當夢想來成就一套房子。


  美國人平均31歲才第一次購房,德國人42歲,比利時人37歲,香港人是32歲,歐洲擁有獨立住房的人口佔50%,剩下的人都是租房。我們憑什麼要一畢業就結婚?一結婚就買房?而且還要為之賣出我們的發展與夢想?

  我曾經分別在23年的深圳、26年底的北京看上過兩套房子。第一次我無力支付,不願意讓父母給我出錢。26年那次,因為有了一點積蓄,我大概能付得起40萬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種擁有一個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讓我興奮,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特別激動地給我的朋友挨個打電話。直到有一個朋友對我說:「古典,你準備好安定了嗎?如果你買了房子,這一輩子基本上就定下來了。你的房子會驅使你找人結婚、生子……因為那就是在房子裡面該乾的事情。當然,那其實很好。」


  我放下電話,那種興奮感慢慢褪去,我內心做了一個決定,我不要過有房人的「安定」生活,我的生命不僅僅至此。(友情提示:開車打電話是壞習慣,不要學!交警叔叔請自動跳過這一段!)這些年來,每次開車經過那個樓盤,我都深深地感謝我當天的決定。因為如果我每個月有著60多塊錢的月供,我絕對不敢開始思考離開新東方這個對我待遇優厚的地方,創辦新精英生涯,這樣我將錯過我這一輩子最想要過的生活、最希望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和一個最大的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一個房子所無法比擬的。


  回頭看看這群過早的購房者:他們花掉了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方向與創業的機會,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機會,他們到底買回來什麼?

  他們購買的,其實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安全感」。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於是覺得有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畢竟,在這個大城市,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來自於一套房子嗎?這正是我們要拆掉的「思維之牆」。在這個房價、股票日益動蕩的社會,在這個跌跌碰碰加速進入信息時代的社會,我們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來自於一件物品嗎?即使說房子真的可以換回來安全感,那麼出賣夢想來換,真的值么?


  為了消費安全感,我們付出了這麼大代價,典當自己的夢想,典當自己最快發展的時光。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地看看,這堵牆背後是什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