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總有一種寧靜,讓你聽到生命的盛放> 第13節 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報恩方式

第13節 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報恩方式

  一個老人,以報恩的名義銘記一個小村莊的,用傳授音樂的方式,為貧瘠的名叫馬蘭村的「故土」,播灑快樂的種子。


  這位老人就是68歲高齡的鄧小嵐女士。


  鄧小嵐一直把自己當成馬蘭村的人。聞聽馬蘭村,自然會聯想到當年在《北京晚報》開設「燕山夜話」專欄的作家馬南邨。沒錯兒,馬南邨正是鄧小嵐父親鄧拓的筆名,以此紀念曾工作過十年的馬蘭村。


  鄧小嵐在馬蘭長大,三歲后才離開,這裡是她的根。1997年,她第一次回到河北保定阜平縣城南庄鎮分岔河村馬蘭村小組,目之所及依然貧窮落後。她決心為故鄉做些事,捐資助學,並幫忙搞起了紅色旅遊。


  2003年,鄧小嵐跟一老阿姨去馬蘭掃墓,學校帶著孩子也在那裡。熱愛音樂的她希望孩子能在烈士墓前唱些歌,可是,孩子壓根不會唱。這給她一個極大的觸動。音樂塑造靈魂,鄧小嵐堅信,學了音樂后,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樂觀一些,待人處世上會更豁達一些。


  音樂的力量,往小里說,能改變一個人對諸事的態度,往大里講,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起初,鄧小嵐沒想那麼多,只希望故鄉的孩子快樂,高高興興唱歌,開開心心賞樂,多好。


  一年後,鄧小嵐給重返馬蘭村,給上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教唱。面對一群不知歌唱為何物的孩子,要教會他們唱歌,談何容易。此時,鄧小嵐已退休,呆在北京的家裡,每個月都要去一趟,日行300多公里趕來馬蘭,從多來咪教起,繼而教唱《念故鄉》、《雪絨花》等世界名曲。優美的曲調,高雅格的調,讓孩子們沉迷於樂海,樂不思歸。


  2006年底,鄧小嵐將自己家裡的樂器拿來,並動員親友捐贈一些,送到了馬蘭,開始教他們玩樂器。吉他、電子琴、手風琴、小提琴和笛子等一應的樂器,讓馬蘭的孩子們大開了眼界。艱辛的訓練,持之以恆,總歸是富有成效。學音樂的孩子多為農村留守兒童,性情性格都大受影響,音樂打開他們的心門,找到一條通往快樂,驅逐陰暗的路。馬蘭的鄉親們說,鄧老師來教音樂,孩子們都變乖了。


  幾年的音樂傳教,馬蘭村建起了小樂隊,並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了小型音樂會,驚艷遊人,引起轟動。2010年8月8日,在第四屆中國優秀特長生藝術節開幕式上,馬蘭小樂隊精彩的表演,引得全場掌聲雷鳴,出乎人們的意料。


  馬蘭村,這個偏僻的老區小村,因為鄧小嵐傳授音樂,如今已經有村歌《馬蘭童謠》。歌中唱道:「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了唱一首動人的歌謠。讓孩子們知道,愛在人間,清晨的花朵,永遠的童年。」


  鄧小嵐用自己親身經歷勸誡馬蘭的孩子們:「當你有痛苦的時候,有不愉快的時候,只有自己寬慰自己,只有音樂能做你最好的朋友。(學了音樂)一生中音樂都會給你們帶來更多的感悟,心靈的支持,一種特殊的幫助。」接受音樂洗禮的馬蘭兒童,眼睛越發亮了,精神越發飽滿,高聲唱歌,變得開朗了,變乖了,也會笑了。


  這樣的改變,是鄧小嵐莫大的欣慰。


  @靜心:


  馬蘭,這個小村,曾給了鄧小嵐生命的呵護,而今,她報恩以樂——音樂和快樂。人活一世,難免不受人之恩,此時,感恩和報恩,便成了衡量一個人的兩個重要法碼。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能力報恩,更不要抱怨自己沒有時間感恩,再低微的人都有能力感恩,再平凡的人,都有報恩的機會,因為,只要我們努力尋找,總能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報恩方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