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找尋人生圓融之境
那一年,朋友陸對我說:「帶你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安徽一個小山村,特別有意思,我有兩次在那裡過年。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那時節,想要讓窮困的我為旅遊這麼閑雅之事感興趣,真的很難。陸又補充道:「張藝謀十幾年前在那裡拍了一部電影《菊豆》,你應該聽過吧,很有名的。」名人名片,不僅聽過,而且看過了。但轉念一想,我在南方農村生活了二十多年,年年還會回老家看一看,異鄉的小村,哪能有故鄉一般的吸引力?仍婉拒。
陸最後扔出「重磅炸彈」,說:「那裡有一個非常新奇的事,要不要了解一下?包你上《知音》的。」給我極大觸動。那時,我沉迷於寫紀實稿,苦於無線索,才賴著省報做記者的陸,讓他在採訪之際多留一份心,共享新聞資源。陸提供的新聞線索是在電影《菊豆》里的飾演天青的「天才童星」。粗略地了解,感覺有點名堂,絕妙的際遇,起伏的人生,黯淡的青春……於是,陸帶路,我信心滿滿,第一次親赴外省採訪。
中午時分,在南昌坐上開往南京的綠皮火車,晚十點左右到達安徽歙縣。下車后,久違的黑夜滋味聚攏而來,沒有都市炫目燈彩的縣城,夜的氛圍更濃烈一些,空氣里流淌著清新的山林之味。夜間的歙縣火車站給我的感覺是耳目一新的,友善且親切。
車速不算慢,司機的駕駛技術明顯不容置疑,而且可以肯定他對此路的熟悉非同一般。車窗外,黑得純粹,點點燈火一晃而過,襯得黑更加寧謐。車燈明晃晃地照耀,道旁一塊並不奪目的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寫著:中國影視第一村——南屏。
夜南屏,伸手不見五指。師傅收了錢,發動車,掉轉車頭回城去了,轟鳴聲漸行漸軟,間或一二聲犬吠,聽來是墨一般沉靜,滿耳迴響著靜極時才獨有的嘶嘶幻聽。我在黑暗中,聞著清草和泥土的芬芳,彷彿歲月倒流,置身於童年夢幻般的故園。抬望天上幾粒微弱的星光,眼適應了黑,從濃淡中依稀能辨屋子和樹的輪廓。我跟緊陸,一步一小心。
陸輕敲一扇山門,用一種歡快的語調大喊:「老闆,老闆!」只聽見屋內回應:「哎,來了,來了!」燈啪嗒一下亮了。門吱呀一聲開了。出來一位四十來歲的瘦長男子,也不管來人是誰,熱情招呼:「來了,快請進。」
這就是「菊豆飯店」,陸無數次向我津津樂道的夢一般的安心之所。
一種古屋特有的潮味,撲鼻而來。簡單的上下兩進,中間天井相連,歷經百年風霜,老舊粗黑的背後,是歲月風塵之味。進得屋來,有一種遊子歸家的感覺。
屋主睡眼朦朧,忙上忙下,招待我們的晚餐和下榻。我覺得屋子很小,向他提出可不可以換一間。老闆笑了說:「別人來都要這間呢。當年拍《菊豆》的時候,鞏俐中午沒空回縣城,就在這裡休息。」陸補充道:「這是國際大明星鞏俐睡過的床鋪呢!」躺在床上,我自言自語道:「沒想到,跟鞏俐同床了耶!」玩笑過後,聞著被子上的陽光味道,我真切地感受到回家般的舒心。沉沉地睡去,連夢的顏色都是兒時天空般的蔚藍。
按照出發前的分工,陸只負責引路和配合,所有的採訪及寫作,由我一人承擔。
當年的小演員,已年近20歲,在上海打工,採訪從他的父親開始。村人聽說要採訪當年張藝謀挑中的天才童星,早有人把他父親找來了。見面時,我送了兩包煙給他,樂得他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他說的話,我聽起來十分吃力,大家圍了過來,居中幫我們翻譯。雖說我採訪過無數次,但這樣的採訪,還是頭一回,那一刻,我感覺不是在履行一項任務,而是在外漂游日久,剛剛回到故土,一起家長里短里閑聊。
接受陌生記者的採訪,倍感新奇緊張是常態,而這種熱絡親切如一家人的情形,實在是太少見了。此一聊,我基本抓住了採訪的關鍵——村支書葉老,他是村裡的大秀才,對此事的了解遠比他這個父親多。
結束採訪之後,我提出去張家看看。
他的家略顯寒磣,院落荒疏,低矮的土牆,與村莊的整個風格有些背離。他迎我進屋,端來小凳,就要去沏茶。我說:「看看就好,照個像就走。」他從裡屋掏齣兒子在上海的照片來,看上去意氣風發。我問他:「我能不能拿幾張照片?」他重重地點頭,讓我隨便拿。以往採訪索要照片,多半是要打借條的,而他,當我是家人似的,任由取要。
臨出門,他對我說:「村裡還有一個年輕人,是我兒子的同學,玩得還好。」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採訪對象,跟他去找。
年輕人少,長者和孩子居多,這一點,南屏和中國所有村子都差不多。見到這個小夥子,比我小七八歲,感覺像我的弟弟,儘管我沒有弟弟,但當時的確產生了如此想法。他用方言說了一番話,年輕人就沖我用普通話說:「你是江西來的記者呀?」我說:「是。給你添麻煩了,想向你了解一下情況。」年輕人不像他對我那樣彬彬有禮,就一直那樣站著聊,顯得沒大沒小。我內心很是歡喜,當一個人和你沒大沒小的時候,那應該是最親密的。我真不知道,與他第一次見面,雙方竟沒有一絲一毫的陌生與拘謹,熟悉得就像是真正的兄弟。
告別了小兄弟,我直奔村支書葉老家中。一路上,村裡的孩子跟前跟後引路。這讓我想起電影《菊豆》中,一群孩子跳圈唱兒歌:「王家莊上一窩狗,把咱咬的沒處走。沒處走,咱回家,回家吹咱的小喇叭。」讓我找到久違的孩提時代當孩子王的感覺。
葉老年紀蠻大了,戴著老花鏡,更顯得蒼勁有力,有文化味。葉老給我搬出了一疊文書來,泛黃的紙頁,記錄了十幾年前的相關情況,詳細地講解給我聽,任我摘抄。生怕我不夠,老人家還一個勁地責怪自己的腦子記得不甚明晰了。這哪裡是採訪,和我每次回到老家,跟村裡的大爺尋常閑聊有什麼二致呢?
這一晚,躺下的時候,沒有想鞏俐,甚至跟陸都不言語了,只感覺自己安睡在一片寧謐里,一顆在都市塵囂里飄浮很久的心靈,此刻回到了久別的故鄉。
第二天一早,吃過飯,我要趕去當年教過「天才童星」的汪老師家裡採訪。汪老師家住離南屏七八華里的關麓村。飯店老闆說:「有那麼遠呢。你騎我的自行車去吧!」他反反覆復地交代去那的詳細路線。看那神情,恨不得親自送我至目的地。臨走,飯店老闆還叮囑道:「實在認不到路,就向人借問吧!」
一個人騎行在皖南山區柏油路上,感覺不到絲毫的陌生,更提別驚警了。彷彿騎在回家的路上。一路順利抵達關麓,找到汪老師家裡,我也沒提採訪的事,只是說找汪老師。師母告知剛剛出去,要過一會才能迴轉,要不進屋裡,坐下來等等吧。倒是我生分,得知汪老師的歸途須經村口時,就提出去村口等他。我那表現,就像是汪老師教過的學生似的,出來之後,才知道自己是多麼荒唐,又不認識汪老師,村口就是遇見了,也不識呀。
村口小商店門前,我支好自行車,兀自坐在長條凳上。他們也不打聽我誰,打哪來,做什麼的,毫無芥蒂地與我聊開了。等人感覺時光漫長。後來,我索性在長凳上躺了下來,不曾想,竟沉沉地睡了過去。那感覺,就像在老家古櫟樹下的石凳上,歇了個午覺。醒來之後,我直奔汪老師家,他還是沒有回來。我只好對他家人道出了此行目的了。師母很熱心地講開了,把她知道的種種,全告訴了我。
臨末,師母留我吃完飯再走,中午汪老師肯定回來。感覺掌握得差不多了,就打道回南屏了。對「天才童星」的採訪,基本上可以畫上句號了。那個下午,陸和我在南屏村走了一圈又一圈,戀戀如家。莊嚴的古宗祠、奇異的古三眼井、溫柔敦厚的老黃牛、見生人並不吠的狗、落滿草葉的石橋……初見是那麼新奇,再打量卻好像它們一直就在我心裡。
人與人,是相融的;人與景,也悄然融入了。回南昌的火車上,我終於明白了朋友陸為什麼會選擇在南屏過年,一過還倆。一個陌生人進入南屏,甚至甫一踏上黟縣土地,那感覺完全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融。
@靜心:
我在毫無預兆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融入陌生的南屏,那種感覺,怎一個美字能道盡呀?行走江湖又有N年矣,如今,就是回到故鄉陳坊村,也難找到在南屏的那種安神妥心的奇妙感覺啊。人世浮華,安妥一顆躁動的心,無它,唯有找到人生圓融之境,此境中,心寧神安,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