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相撲
對於不熟悉這門「功夫」的人來說,兩個近乎赤裸的壯漢呼哧呼哧互相搏鬥,在一瞬間決定勝負,會覺得這番場景過於「胡鬧」,沒什麼可觀性,更沒有任何的藝術內涵。不過當我們推開那扇懵懂的窗戶,一窺內中究竟時,或許會被那別具一格的水月洞天所深深吸引。那番光景呈現出的不僅是一種對強者的崇拜,更是對一種古老文化的繼承。
453年1月14日,日本第19代天皇允恭天皇去世,中國南朝劉宋皇帝派遣使者來到日本致哀,並讓隨行的藝人表演「素舞」。相傳中國的相撲就是這個時候傳入日本的。「素舞」是先秦時期對兩人互博摔跤的稱呼,秦漢時期稱為「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研究者普遍認為,相撲正式傳到日本是在唐代。
「角抵」最初是一種祭祀表演活動,在西漢時主要流行於現在的河北地區。據說,「角抵」與祭祀蚩尤有關,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中曾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抵人。」實際表演時,人們要帶上蚩尤面具,頭抵頭,相互鬥力。最初,「角抵」僅指這類祭祀表演,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它所包含的範圍逐漸擴大,互搏鬥力成了其一小部分,到了宋朝,「角抵」一詞才專指摔跤。
唐朝武周時期,相撲經朝鮮半島傳至日本,719年,天皇朝廷設立拔出司,后稱相朴司,729年,相撲成為日本皇室與貴族最為熱衷的活動。日本天皇在宮廷里設立了「相撲節」,每年7月舉行「相撲節會」,並制定了嚴格的比賽規則。到鎌倉幕府時期,相撲從皇宮推及至民間,與神道教相互影響,成為了神道教一種專門的宗教儀式。在舉行儀式時,相撲者要使勁用腳跺地面,在神道教看來,這是將潛藏於大地中的惡魔趕走,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神道教認為,鹽能驅趕鬼魅。在武家政治時期,相撲也被作為武士的基本技能而得到重視。
德川幕府建立之初,相撲作為一種職業在各地興起,幕府所在地江戶因其特殊的地位而成為全國的相撲中心。這時的相撲被稱為「大相撲」,至18世紀初葉,大相撲與現代的相撲已別無二致。到20世紀初,相撲已稱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國技」。1909年,東京建起了一座國技館,專供相撲比賽使用,1942年,日本政府將相撲列為學校的體育必修科目。
相撲運動中,最引人關注的除了比賽結果外,最重要的還數相撲手本人。相撲手的培養依靠日本相撲協會下設的53所部屋來完成。所謂「部屋」,就是相撲訓練館。教授相撲技藝的師父被稱為「親方」,通常由退役的著名相撲手擔任。「部屋」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小學招收學員,選中后若家長同意孩子成為相撲手,那麼「部屋」就會承擔學員吃、穿、住的全部費用。
相撲運動對相撲手的體型要求非常嚴格,職業相撲手體型必須高大魁梧,20歲之後要求身高1.75米以上,體重120公斤以上。當然,這樣的體型也是贏得相撲比賽所需要的。相撲比賽沒有體重限制,所以往往出現300多斤重的相撲手跟200多斤重的相撲手對決,因此體重越重越有利。為了不斷增重,相撲手每天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吃,不停地睡覺。
相撲手一天只吃兩頓飯,每頓都是火鍋。這種火鍋被稱為「力士火鍋」,即將牛肉、魚肉、豆製品、蔬菜等放在一個大鍋內燉煮,猶如中國的「東北亂燉」。「力士火鍋」下肚后,相撲手還要吃大量的奶油蛋糕,吃完后馬上睡覺。通常來說,一個相撲手每頓的飯量相當於6個普通人的飯量。
相撲手按照比賽成績分為10個等級,從低到高分別是: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不僅是相撲手最高的等級,也是終身榮譽。因等級不同,相撲手每月的收入也各有不同。大關每月的收入為235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17.36萬元,關脅每月的收入為170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12.56萬元,而等級最高的橫綱,每月的收入為282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19.56萬元。
相撲比賽,是在「土表」上舉行。「土表」高40至60厘米,比賽在「土表」中央,直徑455厘米之內的範圍內進行。相撲手的比賽裝束非常簡單,梳好髮髻在腰間系一條「兜襠布」遮住下身即可。在比賽前,相撲手先要到「土表」東西兩側專門放置的水桶內取水漱口,這裡的水被稱為「力水」,相撲手認為,用這樣的水漱口能增加能量。漱完口后,用「力紙」擦拭身體,意為去處污穢之物。隨後,進行對決的兩個相撲手走上「土表」中央,彼此相隔60厘米處,經過一番既定的準備儀式后,兩手接觸地面,調節呼吸,兩眼直視對方,比賽正式開始。
相撲規則規定,在比賽過程中,相撲手可以抓腰帶,抱頭頸、軀幹以及四肢,還可以用腿使絆,倘若一方令另一方除了雙手以外身體任何一部分接觸地面,以及包括手腳在內的身體任何部分觸及界外地面就算勝出。相撲比賽沒有時間限制,累了的話可以請求休息,然後繼續比賽,直到分出勝負為止。
每年6場的相撲比賽是日本人一年當中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這6場比賽分別被稱為春場、夏場、秋場、冬場,大阪場和九洲場。每當比賽之日,電視台、電台就會不停地對比賽實況進行轉播,平面媒體也會大篇幅地報道有關相撲比賽的新聞。倘若在比賽前幾天去購票,會百分之百的落空,因為絕大多數的票在一年前就被人預購一空了,這些票雖然價格昂貴,但觀眾依舊趨之若鶩。買不到票的人只能在家中看直播。
每個稍有名氣的相撲手都會有規模不等的「後援團」,後援團成員經常會舉行各類活動,為自己崇拜的相撲手聚攏人氣,比賽時則成為拉拉隊,為相撲手搖旗吶喊。這些後援團成員有公司白領、超市老闆、服務業者、家庭主婦,還有大大小小的各類演藝明星。日本影星宮澤理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宮澤理惠曾與日本第65代橫綱貴乃花光司有過一段熱烈的交往,原本已到談婚論嫁的地步,卻因貴乃花光司的母親從中作梗而告結束。
贏得「橫綱」稱號的並非全都是日本的相撲手,隨著日本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高收入的吸引,一些外國人也相繼投身於相撲這項運動中,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迄今為止,共有四個外國人獲得了「橫綱」稱號,一個是貴乃花光司之前的第64代橫綱曙太郎,他是美國夏威夷人,身高2.03米,體重233公斤;一個是第67代橫綱武蔵丸光洋,他也是美國夏威夷人,身高1.92米,體重235公斤;一個是68代橫綱朝青龍,他是蒙古國人,高1.84米,重150公斤;一個是第69代橫綱,與朝青龍同為蒙古國人的白鵬翔,身高1.92米,體重153公斤。
除朝青龍與白鵬翔生意現役的橫綱外,其餘兩人已經退隱。朝青龍只經過了25個場所比賽,在22歲就獲得了橫綱稱號;白鵬翔則是打破了朝青龍獨佔橫綱的局面,成為與其一同稱霸日本相撲界的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