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風」出沒
二戰末期,為了抵禦美國空軍強大的攻勢,挽救失敗的命運,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提出建立特別攻擊隊,對進攻日本本土的美國艦艇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自殺式襲擊,大西瀧治郎為這支特殊的部隊命名為「神風」。「神風」曾經給日本帶來過兩次有如神助般的勝利,當時他們面對的敵人是一度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元軍。原本敵強我弱的形式下,「神風」兩次為日本帶來了狂風暴雨,不僅幫助他們趕走了遠道而來的元軍,也吹得日本人有些飄飄然了。
1260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稱蒙古大汗,建年號為「中統」。1271年,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元。就在忽必烈成為大元皇帝的三年前,他便命使者攜國書赴日,要求日本效法高麗來中國「通好」,但是被鎌倉幕府以「書辭無理」為由拒絕,此後,忽必烈又兩次遣使要求日本稱臣朝貢,並以武力相威脅,同樣遭鎌倉幕府拒絕。
為了防止元朝偷襲,幕府執權北條時宗令大宰府備戰,加強了九州沿海各地的警備。與此同時,鎌倉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祈禱活動,以此來應對這場危機,為此還推遲或取消了很多慶典活動。
在第一次遣使「通好」被拒后,忽必烈就萌生了對日本發動戰爭的念頭,但由於戰爭物資不足,忽必烈不得不在徵發民夫、建造戰船上花費大量時間。直到1274年,忽必烈才發起了第一次征日之戰。這年10月,由1.5萬名蒙古人和漢人士兵以及8000高麗武士組成的大軍,乘坐300艘大型戰船和400~500艘小型戰船開徵日本。這支部隊輕易地佔領了對馬島和壹岐島,並於11月19日在位於古老的九州首府太宰府附近的博多灣登陸。
此時,雖然日軍騎兵已在此布陣,但是並沒有趁元軍登陸半途進行攻擊,而是於次日凌晨在元軍登陸完畢並整頓好隊形后,這才按日本當時對戰的習慣,由主攻部隊放「鳴鏑」示意開戰。當日本騎兵按照慣例由一名騎兵衝擊,後面大隊跟進掩殺至元軍陣前時,元軍突然鼓聲大作,殺聲震天,加之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的轟鳴,使得日軍驚恐萬分,兩軍剛一接觸,日本軍隊便死傷慘重,伏屍如麻。
與日軍激戰一天後,至20日傍晚,元軍已相繼佔領博多灣箱崎等地,並全線追擊潰退的日本軍隊。就在這時,由於副帥劉復亨在追擊中中箭受傷,攻勢減弱,而且天色已晚,元軍便停止了進攻。日本軍隊這才擺脫了元軍的追擊,迅速退往大宰府水城。
20日晚,在商討第二天的軍事行動時,元軍將帥產生了分歧,有人對日本武士的勇猛戰鬥頗有懼意,元軍雖然取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但死傷不少,兵疲矢盡,企圖退軍。有人則認為戰爭形勢對元軍比較有利,只要堅持苦戰,便能攻克大宰府。最後,元帥忻都決定第二天全軍班師回國。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忻都做出班師回國的決定沒多久,博多灣出現了罕見的狂風暴雨。黑雲壓頂,人心不安,加上不熟悉地形,元軍兵船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四周漆黑一片,落海的元軍無法相救,損失慘重。21日一早,日軍得知元軍撤退,博多海面已無元軍船隻,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動,稱為「神風」。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永之役」。
忻都回國后,巧妙地掩飾了遭風敗退的事情,謊報戰績,讓忽必烈誤以為日本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必將立刻與元朝通好。因此,大賞征日有功將士,同時決定派出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人攜國書出使日本。
杜世忠一行人來到長門室津(今本州西南沿海山口縣),希望能經過此處關卡到達京都或鎌倉,但沒料到當地守護卻將杜世忠等人押送大宰府,然後上報幕府。北條時宗得知消息后,立刻命當地守護將元使送至鎌倉。北條時宗見到杜世忠一干人后,既沒有接受國書,也絲毫沒有考慮其他後果,下令將杜世忠等30多人斬首於鎌倉龍口。忽必烈派去的第二批使者也遭到同樣的噩運。
1281年春天,也就是在征服南宋三年之後,忽必烈發動了第二次征日。由忻都、洪茶丘和金方慶統帥4萬人為東路軍,由范文虎統帥10萬人為南路軍,分別由高麗和寧波兩地出發。這年6月,東路軍兵船出現在博多灣海面,然而,忻都等將領看到的是沿海灘頭築有石壩的博多灣,在此處實施登陸困難很大,忻都派出小股部隊,經過一番偵察,這才知道志賀島和能古島防禦薄弱,未築石壩,於是命令兵船靠近志賀島下錨。因為這個原因,元軍在無意間為日本軍隊防禦贏得了整整一天的時間,而原本突襲博多灣的計劃也變成了正面強攻。
6月7日,東路元軍在志賀島成功登陸,然而在向前推進時遭到了日本軍隊的頑強抵抗。在狹長地帶,元軍不能發揮其集團作戰的優勢,而日本軍隊一人一騎的戰鬥方式此時有了用武之地,因而元軍傷亡很大。戰鬥進行了6天,元軍始終沒能前進一步。與此同時,由於長期在船上生活和戰鬥,蔬菜、飲水嚴重供應不足,傷者不能得到及時救治,死者不能安葬,疫病不斷發生,天天有病死者。元軍處境不妙,強攻博多灣的計劃已無法實現。6月15日,東路元軍撤離志賀島,駛向壹歧島,與范文虎的南路軍會合。
兩軍會合后,士氣大振,范文虎與忻都等相議,決定進攻太宰府。然而就在這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讓兩路人馬頓時陷入了絕境。這場持續了兩天的颱風摧毀了元軍大部分的船隻,「士卒十喪六七」。而留在日本海島上的3萬元軍群龍無首,除一部分被俘外,其餘全都戰死。
兩次東征日本的失敗並沒有讓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念頭,1283年,這位成吉思汗的孫子下令建造船隻並且廣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伐日本。但是這一次遭到了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只好暫時擱置。1285年,在平定了各地反元起義后,忽必烈再次下令打造戰船,準備於次年春天出兵征日。但因大臣反對,忽必烈不得以下詔罷止征日。1294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征日計劃也就束之高閣了。
雖然由於所謂「神風」的顯靈,日本阻止了元朝的進攻,但是兩次戰役也使鎌倉幕府的軍事力量和財政能力走向了衰落的邊緣。而且幕府取得勝利后,無法從外來的敵人中獲得象徵征服的領地,故而無法對御家人進行賞賜,這引起了為贏得最終勝利而做出巨大犧牲的御家人的強烈不滿,由此,御家人對幕府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加之幕府實行武士遺產的分散繼承製,很多御家人的土地越分越小,逐漸失去了生活來源,為生活所困,一些御家人典賣了自己的土地,有的甚至向高利貸借款。
為了維護幕府統治,也為了幫助生活困頓的御家人,1297年,鎌倉幕府頒布了「德政令」,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將典賣的土地無償歸還御家人,不予承認高利貸借條,將財產的分散繼承改為由長子一人繼承。這些旨在改善御家人生活的措施雖然暫時起了一些作用,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御家人趨於貧困的問題,因為他們的收入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增加。由於新措施的實施,沒有人敢買他們的土地,也沒有人願意借款給他們,實際上,御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好轉,而是更加貧困。幕府的統治能力和威信因此更加喪失,幕府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統治危機。
與此同時,被稱為「御內人」的北條氏嫡系御家人極力擴張自己的勢力,這引發了被稱為「外樣」的一般御家人的強烈不滿。北條時宗死後,「御內人」代表平賴綱和「外樣」代表安達泰盛發生衝突,結果安達泰盛一族被全殲,史稱「霜月騷動」。經過這一事件,作為鎌倉幕府統治基礎的御家人制度開始瓦解,鎌倉幕府的統治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