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關於義大利戰爭,帝國方面希望可以將兵馬留屯一地,向哈方購買糧草裝備,以共同對付氣焰囂張的法蘭西人。
塞拉弗也認為一旦帝**完全撤出義大利,勢必由哈軍單獨面對法軍的威脅和壓力,倒不如做做好人,扶持查理一世的軍隊,在那不勒斯與蒙莫朗西元帥好好周旋一下!
他慷慨允諾大筆糧食和一些「必要的裝備」,只消查理一世與哈方簽約,將西西里王國國王的頭銜讓給特蕾西公主殿下,便不再另行收費。
伯爵原本是不太知曉帝國機密事務的,但自從哈軍在尼德蘭發起攻勢,造成他無家可歸的人間慘劇之後,他無論精神還是**都倒向哈布斯堡,向它緊緊靠攏,伯爵與皇帝的私誼也達到最融洽的地步。他非常清楚查理一世政府的窘迫局面,而該局面的形成哈國至少得擔負50%以上的責任!
亨利克於是向塞拉弗提出,能否將王位「折現」,他認為即使特蕾西殿下屬於西班牙王室成員,獲得王位也是很難的,其中需要上下打點、疏通和相互交易的費用至少也要20-30萬金幣。
塞拉弗則告訴他,要錢沒有,但可以替帝國方面組建8000人的兩支滿編軍團,並支付6個月的足餉。
按照每個4000人規模的步兵軍團計算,月雇傭金額理論上講是32000古爾登,但老兵每月8個古爾登,普通雇傭兵減半,實際應為34***古爾登。按照慣例,每個雇傭兵的每次合同最短期限是半年。
這半年當然是開戰之後始,組建和開拔費用除外。那時就得依靠雇傭兵自*系來完成造血,同時還必須擁有一位信用可靠、受人尊敬的統帥。
兩支軍團半年足餉就是41.5萬古爾登,亨利克很難拒絕這一優惠條件。他打著請示報告的旗號離開,心裡卻早已千肯萬肯。
要是在幾年前,掏出這筆費用並不算什麼事,1521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上通過一項軍事組織改革,以適應皇帝查理五世進行義大利戰爭的戰時財政體系。首先組織起一支20000人步兵和4000人騎兵的大軍團,每塊帝國領都要攤派一部分兵員。
帝**每月128000古爾登的花費只能通過徵收一項新稅來負擔,即使如此,這也只是一項臨時性措施,應對長期戰爭的財政制度始終沒有建立。
到了今天,傭金支付問題已經給太多人造成了困擾,尤其是那些個不那麼寬裕的指揮官。1526年,老弗倫茨貝格以他在明德海姆的莊園和財產作抵押,籌集了30000古爾登帶隊去義大利為皇帝作戰。這些錢只夠半個月的傭金,沒過多久他的部隊就發生嘩變!帕維亞開戰前夕,受命軍團營運的西班牙老將唐?安東尼奧?德?萊瓦為了負擔對法作戰的德意志雇傭兵工資,甚至不得不熔化掉帕維亞教堂的金質聖餐杯和自己脖子上的項鏈!
看起來歐洲文明似乎漸漸走上正軌,不過他們的骨子裡還流淌著中世紀的腐爛血液。一場雙方總兵力加起來才2000人的戰鬥就能稱得上某某戰役,5000人就算是大戰役,而且在一般情況下,死傷100多人就已經很了不起。
那種幾萬人參加的會戰,即使是歐洲最強的幾名諸侯國王,也是無力單獨負擔的。每回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都是大陸動員,有錢出錢,有人出人,不然的話,連義大利恐怕都已淪陷為異教徒的某個省份了。
查理一世在軍制方面的改革難盡人意,其實是必然的。他們在政治方面就大大落後於哈國,塞拉弗實施納入國家規範的常規陸軍計劃時,他們還在對雇傭兵寄予厚望。一個統一的、強權的國家機器所煥發出來的驚人能量,無論如何是一個採取老土分封制度的封建國家無法比擬的。
哈布斯堡家族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桂冠后,曾野心勃勃地希望統一德意志各諸侯領與各城邦,於是召集群雄會商,結果卻是碰得一鼻子灰。除了他們確定了其奧地利世襲領主的權益以外,一無所獲。
有趣的是,奧地利王室曾有句著名的格言,「奧地利保有統治全世界的權利」,被人津津樂道。哈布斯堡家族入主奧地利,是否想過就此真正統治歐洲,已經很難從源頭推敲。
不過單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除了佔據大義名份以外,簡直毫無是處。如果這東西能再度轉手,籌到80萬古爾登現金的話,無論如何查理一世都應該考慮一下。
塞拉弗早就不為那點點錢犯愁了。他王國旗下的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那些工廠簡直就是吸金的巨獸。舉個例子,瞧那些不起眼的馬車,以前除了專供上流社會的最奢侈型號以外,現在王國還大量出口普通民用的車架、車輪和其他配件。1528-1530年,平均每年出口是22.6萬輛,這些車輛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商港大行其道,被85家大大小小的商行瓜分,再由他們分送到將近500個大小城市中。
由於大量使用標準金屬件和新型車輪,有「公爵」品牌,並具有維護、保養服務,逐漸取代並淘汰了原先由木匠們手工製作的成品,以其質量好、輕便耐用、舒適、配件齊全,深受各大城市的歡迎。馬車工廠的集團化、規模化出產是非常嚇人的,成本也比手工產品要低廉得多。這些年歐洲有大量從事馬車行當者失業,他們又被哈國的招聘信息吸引,成為哈國駐當地馬車服務站的工人。
這些出口車輛平均售價為2.2個杜卡特,扣除成本、人員開銷和其他稅費雜費,大致利潤卻達到半個杜卡特上下。這幾年工廠的純利是33.9萬杜卡特,這種數字在歐洲,恐怕一般的銀行家都很難達到,別說那些所謂的「富裕商人」了。
這還只是小的方面,在大的方面,哈國已經潛移默化地主導了歐洲的貴重金屬、金屬礦產及其相關產品的走勢。最早在漢薩同盟時期,呂貝克與哈國共同承辦的「金屬交易所」中,哈國的鐵、銅、鋁及金、銀就讓大陸領略到他們的雄厚資本實力。每一次主導價格上升或下降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某某黃金礦被發現」,「某某豎井投入使用」,「1000巴哈爾銅錠到貨」,「20000磅白銀熔煉完畢已進入漢薩造幣廠」等等重要的消息,令金屬商和造幣商們如痴如狂。
哈國向歐洲輸入的金銀的動機別人永遠也理解不了,就像單方面貿易無法維持到永遠一樣,反正很多人堅信哈國國王「人傻錢多」,他們大堆的金銀錠,只交換到一些常規產品。不過正是通過這樣的模式,塞拉弗逐漸確立起哈國於歐洲的經濟主導地位。沒有這股穩定、天量採購浪潮,歐洲規模化、區域化的商業道路最少還將遲滯整整一個世紀。
尼爾雖然因其面值巨大無法通行,卻已被各國普遍接受用於平準易價和國家財務報表;無論聖十字、摩塔斯還是魯恩,也都被熱捧,尤其是面值與斯庫迪銀幣很相近的魯恩,更有取代後者的趨勢,被教廷稅吏們鍾愛。
歐洲的貨幣短缺問題在近年得到了極大緩解,人們發現,來自哈布拉德王國的貴重金屬供給總是源源不斷,無論貴族、平民,他們不再擔憂明天錢包里缺少金銀這種一般等價物,人們也習慣了在不同貨幣交易時,使用哈國標準幣作為標準計量,因為它的價值異乎尋常地衡定。
哈國在歐洲的產業由此滾雪球般地擴張起來。大量被機器化大生產擊倒的破產農民、手工業者,又迅速被新興工廠吸收進來,成為產業工人。今天還看不出他們的巨大力量,但假以時日,必當令世界震驚!
當然在此過程中,王國同樣看到了他們在幣製革新方面的疏漏。那些被確定為通行貨幣的金銀幣品種單調,缺乏層次,在商品交易、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極為不便。舉個例子,每魯恩銀幣可以購買6磅的白麵包,如果想買2磅的話,就必須使用艾居銅幣。艾居和魯恩是8:1的兌換,1/3魯恩無法對應相當的艾居。如果出2艾居購買,賣家覺得虧了,如果出3艾居購買,則買家覺得貴了。
新幣運行幾年後,政務院會同樞密局向塞拉弗彙報請示,並經研究院分析提議,增加了若干種錢幣。
金幣在尼爾下,增加了3種。君主,這種金幣的材料產自墨西哥,名稱是瑪麗娜女王提出的,每枚君主相當於40魯恩,即1/3尼爾;卡羅卡,名稱取自印加王室,每卡羅卡相當於30魯恩,即1/4尼爾;達特,名稱源於列奧納多伯爵,每達特相當於12魯恩,即1/10尼爾。
銀幣中,聖十字、摩塔斯銀幣因為太過沉重,只用作徵稅和財務報表;此外又另外設置了4種:克朗,1克朗銀幣為5/8魯恩,即5艾居;派尼,1派尼為1/2魯恩,即4艾居;半派尼,為1/4魯恩,2艾居;大埃居,原意是「艾居」銅幣面值過大,如果升格成銀幣倒是恰好,每大埃居價值是1.05艾居。
銅幣多了3種,首先介紹面值最低的一種,哈侏。每哈侏相當於1/10艾居;哈居,每哈居1/4艾居;半艾居,顧名思義,1/2艾居。
這樣一來,貨幣的通行完全脫離了原先需要鑄造別國貨幣、輔幣湊數的問題了,為哈國貨幣佔領歐洲市場又提供了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