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晚清之召喚紅警> 第456章:皇族內閣(上)

第456章:皇族內閣(上)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責任內閣又稱皇族內閣、慶親王內閣,成立於清朝1911年5月8日,結束於同年的11月1日。


  是華夏國曆史上第一個近代內閣,由慶親王奕劻組閣。當年清政府宣布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製,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中皇族過多,時人譏之為“皇族內閣”。1911年5月8日,清廷還頒布了《內閣官製》和《內閣辦事暫行章程》。由於慶親王內閣為華夏國曆史上之始創,所以清政府宣稱為慎重起見,未實行新《內閣官製》,僅是根據《內閣辦事暫行章程》成立。


  而軍事上的所有問題也不由內閣總理大臣負責,而是由軍谘府大臣載濤負責。


  督撫態度

  清朝末年是華夏國曆史上劇烈變革的時代,隨著中外交往的日益頻繁,以及出國留學、考察人士的耳聞目睹,使得他們對英、美、日、德等國的責任內閣稱讚不已。


  清政府立憲之前,他們倡導將君主的部分權力逐漸下移給內閣,主張實行漸變式的憲政改革,要求內閣對君主負責以及內閣由總理大臣所主持。


  1901年夏,駐日公使李盛鐸首次向清廷奏請實行君主立憲,變更專製政體。他認為各國變法首先在於確立憲法大綱,以此作為立憲之基礎。


  並鑒於國體、政體有所謂專製、民主之差別,所以他建議清廷於近處參考日本勃興的原因,於遠處為防止俄國對華夏國邊疆的擾亂,應該毅然決然頒布立憲,明定國是,再逐漸改革。此外,他還要求督辦政務大臣要參,鑒歐美諸國政體之精華,以華夏國的具體情形為根本,參酌變通,商擬變革立憲的具體事宜。


  會辦商約大臣盛宣懷也認為,西方各國政俗不同,所以存在著君主專製、君主憲法、民主共和三種政治體製。


  基於此,190年初,他便在比較西方各國政治體製的基礎上向清廷上奏道:“較量國體,惟日、德與我相同,亦惟日、德之法於我適宜而可用”。


  也就是日本和德國在立憲的基礎上,保留了較多的君主專製的成分,十分契合清朝的現狀。1904年,出使法國大臣孫寶琦上書政務處,請求清廷仿照英、德、日本之體製,決定將政體改為立憲製,應該將此決定宣布中外,借以團結民心,鞏固國家根本。


  並根據英國的兩院製進而建議,將政務處改為上議院,都察院為下議院。同年,張謇致函給袁s凱,勸他學習日本的伊藤博文,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促使清廷立憲,但當時袁s凱未答應。


  同年,雲南巡撫林紹年在奏折中也提出:“‘改專製為立憲法,速改定立憲政體’”。從此,督撫就把政體的改革,明確地納入到了他們的議事日程之中。


  1905年,直隸總督袁s凱與兩江總督周馥,以及湖廣總督張之洞聯銜上奏,請求以1年為期,實行立憲政治,並簡派親貴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

  接著,兩廣總督岑春煊也電請改革政體,實行憲政。督撫們的連續奏請,加深了清廷對憲政改革的重視,因為朝野上下,鑒於時局之危急,認為救亡的辦法唯有趕緊實行立憲。


  他們認為全國輿論對此也是有利的,當時內外朝臣有無數的請旨奏章,民間又有報紙和文章為之鼓吹,全國上下都認為應該快速實行。


  當時雲南巡撫林紹年還向清廷建言道:以先定政體作為考察使臣之依據,並試圖讓清廷實行漸變式的改革,決定於適當的年份起改行立憲之法,使下臣民在這段時期內探索適當的變革之法。


  同年冬,出使美國大臣梁誠、前出使法國大臣孫寶琦等聯合其他駐外大臣聯名上奏,以五年為期改行立憲政體,認為應該先宣布決定改革的宗旨,將立憲的綱要公諸於眾,再行地方自治,最後再定集會、言論、出版的具體辦法。


  為此,1905年7月16日,清廷便頒布上諭:“方今時局艱難,百端待理,朝廷屢下明詔,力圖變法,銳意振興“。但”數年以來,規模雖具而實效未彰,總由承辦人員向無講求,未能洞悉原委”。


  於是,清廷批準了袁s凱等的奏請,派出載澤、戴鴻慈、端方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考察英、德、美、日等列國的憲政。


  同年11月5日清廷再次發布上諭曰:“前經特簡載澤等出洋考察各國政治,著即派政務處王大臣設立考察政治館,延攬通才,悉心研究,擇各國政法之與華夏國治體相宜者,斟酌損益,纂訂成書,隨時呈進,侯旨裁定”。


  從而設置了考察政治館,專門負責考究憲政和法律製度。在考察的過程中,考察大臣結合其國情對憲政各國進行了較認真的比較。如在考察俄國政體的過程中,端方、戴鴻慈就華夏國憲政改革一事專門向老毛子前首相維特進行了谘詢。


  當時,維特認為華夏國必先定相關法律,然後才能準備立憲,大約總計要五十年的時間做準備。對此,戴鴻慈對先定法律表示讚同,但認為當今形勢緊迫,準備的時間不能少,但是五十年的期限過於長。


  同時,考察大臣還對英、美、法、德、日等主要的憲政國進行了比較,最後確定以日本、德國立憲政體為其模板,進行憲政體製改革。


  清廷決議采日、德憲政之前,朝野都認為實行立憲的首要因素,在中央集權的相關事宜。而且,作為過渡時代的弄潮兒,當時主張立憲的人士,也都是倡行漸變式變革華夏國的政體的。從近代華夏國變革的曆程來看,最先從洋務派分化出來的早期維新派就開始倡導對華夏國政體進行改革。


  在此期間,雖然他們特別欽佩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認為歐美諸國之中,以英國最為強大,這是因為英國的政治製度有明顯優勢,歐美諸國都效法英國。英國製度好就好在人民和君主的意見可以相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