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財大氣粗的何貓
四日後,何貓帶著何猛來到京城,來匯報修築黃河的事情。次日朝會上,他拿出計劃書遞給慈禧看了看。
“嗯!這個計劃書不錯,是出自於洋人之手吧?在慈禧看來,隻有洋人才會想的如此透徹。
啟奏太後,計劃書不是出自洋人之手。而是一些世代修築黃河的師傅,經過幾代人的積累而流傳下來,我隻不過是借花獻佛而已。”何貓不可能告訴慈禧,計劃書是何程一弄好的。
“李,念旨吧!”慈禧道。
李蓮英一聽,拿出聖旨後,何貓跪在地上接旨。
奉承運,皇帝詔曰:今日特封代理二廣總督何貓,為河道總督。對黃河決口進行修護。各地官員,應予配合。如有私吞,貪汙者,何貓有先斬後奏之權利。
“何大人,接旨吧!”李蓮英微笑道。
“臣,何貓領旨謝恩。”何貓道。
五日後,潮州府、廣州府的城牆上,張貼出招募告示,招募漁民十萬人。
一:年齡在16-40歲左右。
二:家中必須有一位兄弟,來照顧家人。
三:夥食為白米飯,魚罐頭、肉罐頭、白菜罐頭、蘿卜罐頭,以及十幾種其他菜。
四:工資為三兩一個月,包吃、包住。
告示剛出二時間,報名的地方變得人山人海。十月十日早上九點鍾,地點黃河經常決口的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迎來了十萬名修決口的漁民。
為什麽要招募漁民,是因為他們懂得水性。次日,英國總工程師約翰傑克,帶著數十名觀察人員,前來觀看決口的問題。
當他看著專業的望遠鏡一看,頓時大驚道:“這樣的豆腐渣工程,一旦下暴雨,十有八九會決口。何大人,我為你感到慶幸。”
何貓看過當地政府的史稿,銅瓦廂也維修過幾次。可由於經費的問題,在二十幾年中並沒有進行維修。經過約翰傑克和何程一的交談後,他們決定先用鏈鬥式挖泥船,把裏麵的淤泥,進行清理一下再。
二十艘鏈鬥式挖泥船船,其中有十二艘,在泰安、武定府、濱州府一帶,進行挖泥沙作業。並且命令何義,在三個府召集十萬百姓,進行清理工作。
剩下的十艘鏈鬥式挖泥船,對銅瓦廂進行挖泥沙工作。
“何大人,現在有兩種建築的方法。一種是采用你們華夏國的辦法,修築新的壩口。耗費的時間短,如果經常清理河沙的話,維持四十年沒有問題。另一種辦法,采用大量水泥進行灌溉。”
麵對兩種選擇,何貓決定選擇第一種。不好好保護環境,就算修一萬米都會被衝垮。把河道清理完畢,每年花幾百萬清理一下,就差不多了。
“我選擇第一種辦法!”何貓道。
接下來,就是安置十萬名工人,以及運來的幾千噸水泥。按照約翰和何程一的計劃,挖出來的泥沙墊在周圍。在固定後,用水泥覆蓋一層。
晚上,十萬工人們,吃著香噴噴的魚罐頭,大米飯、蘿卜罐頭非常開心。洪水過後,銅瓦廂決口的水位不到四米深,單單是泥沙就占了二米。
次日,早晨七點鍾,十艘鏈鬥式挖泥船,在銅瓦廂決口上遊挖,十萬工人拿著簸箕、籮筐、鋤頭在下遊挖。上遊和下遊的區別是,中間隔了一堵長達百米,厚度超過三米的泥沙。
鏈鬥式挖泥船的工作原理:將鬥橋的下端,放入水下一定的深度,使之與疏浚土層相接觸。然後在上導輪驅動下使鬥鏈連續運轉,帶動鬥鏈上的鬥泥,挖泥後裝入,再隨鬥鏈的轉動提升出水麵,並傳送至塔頂部。
經過上導輪改變方向後,鬥內的泥沙在自身的重力下,倒入鬥塔中的泥井。最後泥沙經過兩邊的溜泥槽排出挖泥船的船舷外。
上遊的水位大概有五米深,人工是不能挖的。而十艘實在是太慢,何貓不得問約翰,能不能增加到一百艘。
約翰一聽,頓時被嚇了一跳。一百艘可是價值一百萬兩,折合英鎊0多萬。
“何大人,如果你需要的話,十之內我可以幫你弄來00艘,但你必須要付給我十萬英鎊定價。約翰微笑道。
“我給你三百萬兩銀,給我弄來三百艘50/h鏈鬥式挖泥船。我必須要在今年完成疏通工作。誰知道明年會不會下暴雨?”何貓苦笑道。
對於財大氣粗的何貓,約翰徹底是服了。“行,油料,人工費我包了何大人。”
這是00萬兩銀票,你拿到廣州府隨便一個分號,都可以兌換00萬兩白銀。“記住,隻要是錢能夠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何貓嚴肅道。
何貓去下遊看了看,發現工人們幹活都非常勤快。他們兩人為一組,把挖來的泥沙,堆積在河岸的兩邊,並且有專門的人,用工具把這些泥沙給打緊。
大叔!累不累?何貓走到一名工人身邊問道。
“何大人,千萬不要這樣。比起打魚,這點活根不算累。”中年男微笑道。
轉眼過去十時間,下遊兩岸堆了差不多有二米多高,足有二十多公裏。按照這個速度,11月底,就可以完成任務。
而在三百艘50/h鏈鬥式挖泥船的幫助下,上遊也基本上清理掉河裏的泥沙。深度隻有五米的河水,一下變成八米多深。
再次期間,開泥船的英國船長,也帶出了很多的華夏國徒弟。他們將會每年對河流進行梳理,保證河流的暢通無阻。11月16日,新修好的銅瓦廂宣布成功。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何程一和約翰們的事情。何貓拿著河流兩岸,長達二百多公裏水泥斜坡前去京城複命去了。
當李鴻章知道何貓,買了600艘50/h鏈鬥式挖泥船,專門用來清理河道時,不得不佩服他的財大氣粗。因為600艘鏈鬥式挖泥船,共花費了五百萬兩白銀。等於是二艘定遠號的價格。何貓送給他的九百萬兩白銀,早已經被花光。
向朝廷要銀,老仇人翁同龢又不給。由於他的排外政策,導致同僚都看不起他。而此時,一些貪官見何貓離開,開始向工人們伸出貪婪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