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動靜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日。
桃溪鎮這一帶的風俗,正月初五這天不出門,全家老少都要留在自己家裡。這一天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縫縫補補,行事要格外小心。
等過了初五,這裡攢了幾天的垃圾就可以往外扔了,又叫送窮鬼。三十開始一直到初五,家裡面是不允許往外扔東西的。
十里不同俗。
杜玉娘前世,也聽過其他說法,不過她現在還在杏花溝,自然也得按著杏花溝的規矩來。
破五這天,要吃餃子。
窮人家過日子,講的是省吃儉用。平常的時候,就盡量吃一些簡單易得的食物。但凡有點好東西,那都得攢到過年的時候吃,一家老少呢,也能在這個時候,往肚子里攢點油水。
誰家的米面油鹽都不是白來的,天天吃餃子……
那是地主過的日子吧!
杜玉娘想起前世自己無意中聽到的兩個尼姑的對話,不由得會心一笑。
原本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看在張氏眼裡,卻覺得杜玉娘這個笑,十分刺目。她是在嘲笑自己嗎?這小賤人,到底有沒有把自己這個長輩放在眼裡啊!
是,過年這幾天,她很沒有面子。自家男人不給她好臉色,就連大房的人,對她也是帶搭不理的。
這讓張氏的心裡很不好受!她既覺得委屈,又覺得沒面子。最重要的是,她恨杜玉娘,恨出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個丫頭片子,居然比家裡讀書的孫子還要尊貴,這老杜家的『家風』還真是夠絕的。
但是這個時候,張氏也想明白了,自己剛剛被婆婆罵完,又被丈夫打了一頓,不能再盯著杜玉娘不放了。
所以張氏很快速的低下了手,假裝在忙著包餃子,實際上她是怕別人看到她猙獰的面孔。
吃完了早上這頓餃子,全家人就聚集到一起,嘮嗑,扯閑篇,說點村裡,鎮上的事情。
杜玉娘湊到李氏跟前,問她:「祖母,咱家的鋪子啥時候往外盤啊!您是想找熟人做中間人,還是想寫個招租啟示啊!」
張氏聽了這話,把一雙眼睛瞪得大大的,這事是大事。
李氏沉吟道:「院子里還有不少咱們的東西呢!我尋思著,等過完十五的,讓你爹把車趕上,咱們先把東西拉回來。再寫個招租啟示貼在上頭。」
張氏一邊聽,一邊轉著自己的眼珠子,心裡急得不行。
這鋪子要是租出去了,她可咋撈銀子啊!
「也行!」杜玉娘一聽李氏沒有變卦的心思,就沒再說別的,她主要是怕李氏立場不堅定。
李氏拍了拍她的手,「你別操心了,等十五的時候,跟祖母一起回去,咱們看完了花燈再回來。」
每年正月十五,鎮子上都會開燈市,其實說白了,就是夜市,為其三天時間。賣花燈的,擺小吃攤子的,都不用交稅,這也算是為老百生做了點好事,讓大家有個進項。
李氏這麼一說,杜玉娘也想起來了。
往事一幕幕,像流得似的在眼前劃過。
「祖母,我就不去了!」燈市是挺熱鬧的,可是她已經不是前世那個愛看熱鬧的杜玉娘了。
「她不去我去!」杜小葉在一旁道:「祖母,你帶我去唄!我還能幫你收拾東西呢!」說完話,還斜了杜玉娘一眼,意思是杜玉娘不能幹活。
杜玉娘懶得跟她計較,也不接話。
李氏看不上杜小葉那眼皮子淺的樣子,可她到底是自己的孫女,平時也怪她那個四六不分的娘,生生把孩子教壞了。
「行,到時候要是玉娘不去,就葉子去。」
杜小葉可高興了,下巴揚得老高,恨不能讓所有人都知道李氏的話。
劉氏默默的看著,一言不發。
十五她也想上鎮上一趟。主要是想到廟裡求個平安符,給玉娘戴著。
「娘,要不十五我跟您一起回去得了!家裡東西不少呢!」劉氏想了想,開口了。
杜小葉差點炸毛,要不是前幾天家裡鬧得不太愉快,她也跟著吃了一頓排頭,有了記性,估計這會兒就要懟回去了。
李氏想了想,就道:「到時候再說,到時候再說吧!」
「唉!」劉氏倒沒說什麼。
可杜小葉卻氣壞了。
杜玉娘不是好東西,她娘也不是好東西。
田氏一看氣氛有些不好,當下道:「祖母,閑著也是閑著,要不咱們打葉子牌吧!」
李氏笑道:「中,拿花生當彩頭。」
氣氛緩和了一下,大家玩起葉子牌來。
李氏、劉氏、張氏和田氏都會玩葉子牌,老少三輩湊到一起打會兒牌,倒也是個消遣方面。
杜玉娘給她們分花生,拿花生當彩頭。
不管怎麼說,這事兒算是揭過去了,要是在初五這天吵鬧起來,可是很不吉利呢!
等過了初五,村裡人就自然而然的走動起來。出工早的,已經把行囊收拾好了,準備到鎮上,縣裡做工。
每年杜家的茶寮都是過了初八開張,今年初十都過了,杜家還沒有往鎮上去的動靜。
村裡人的好奇勁又上來了,就想去杜家打探打探消息。是不是家裡有啥事啊,咋都這個時候了,人還沒走呢?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來家裡打探消息的,居然會是里正。
杏華溝的里正,大名石三鎖。他上頭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叫石大鎖,一個叫石二鎖。
他是家裡的老小,比較愛寵,上了幾年學堂,會寫字。姓石的人在杏花溝一帶非常多,石家人也比較團結,大夥都是一個祖宗的,特別抱團。後來這裡正的位置,很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他的頭上。
「三鎖叔,您老咋來了,哎呀,真是稀客,稀客。」農家人,待人講究熱情。還沒出正月呢,接人說客那必須有氣氛,而且人家還是里正,大小也是個官兒哩。
杜河清把石三鎖讓進了堂屋,又把過年招待客人的瓜子花生啥的捧出來兩把,放到桌上。
「他娘,趕緊給三鎖叔倒點水來。」
劉氏應了一聲,倒水去了。
「甭忙活了,我來啊,就是問一聲,每年這個時候你們家老二該往鎮子上去了,今年怎麼都這工夫了,還沒動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