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市場換技術
秦奮之人第一次登台,完美演繹了自己改編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整首歌現場效果極好,得到了9票的高票,以半決賽第一名的身份直接拿到了五月天演唱會登場券。
半決賽現場,表現最好的是董落。
她不僅把民歌部分演繹的很完美,副歌部分秦奮希望聽到的野性和爆發力,也一絲不差地表現了出來。
秦奮實在想不通,這麽一個近乎妖孽的音樂全才,離婚後怎麽會混得那麽慘?
秦奮之人後麵登台的樂隊,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人來瘋型,現場氣氛已經被秦奮之人調動到爆棚了,他們跟著也放鬆,超水平發揮了自己的實力。
一種是被壓製型,以第9、10登台的樂隊表現最明顯。
無論評委還是觀眾都沉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餘味中,在秦奮之人的陰影下,這兩隻樂隊表現得很一般。
尤其是第10個上場的最後一支種子隊,甚至可以用唱砸了來形容。
半決賽結束後,主辦方還是很滿意的。
觀眾看熱鬧,評委看門道。
如果以滿分10分評估表現靠前的幾支樂隊,秦奮之人樂隊,主唱9分,編曲8分,樂隊水平6分。第一個出場的天狼星樂隊,主唱7分,樂隊水平8分。
最起碼,三支種子樂隊中的兩支沒讓人失望,現場表現出來的水平,一點不輸於之前8場巡演時湧現出來的優秀樂隊。
秦奮之人和天狼星的登台資格已經基本可以確定。
雖然天狼星還要再賽一場,但這不是問題。
10個現場評委,6個是絕對可以操控的,4個隨機評委,讓主持人作一下弊也很容易。
董落和林凡一下舞台,現場負責組織的主管就跟他倆說:“唱得真不賴!一會兒到賓館先別走,項目負責人想跟你倆談談後續事宜。”
聽見這句話,兩個主唱表現得還算淡定,旁邊的徐亮和幾個樂隊成員比在台上還興奮。
之前大家籍籍無名,現在掙得跟五月天同台一回的機會,隻要到時中規中矩表現一把,就是一筆亮眼的資曆,最起碼在京城市裏可以提一提出場費。
在賓館裏,主辦方跟兩支樂隊商討五月天京城演唱會時的一些細節,重點詢問了秦奮之人和天狼星原創作品的準備情況,希望兩支樂隊能製作小樣交給主辦方,看到作品,主辦方可以根據作品的風格特色,安排登場次序。
比賽結束,909的人猜林凡肯定還有安排,沒等他,直接結伴回寢。
羅健開車把幾個人送到學校門口,拉著於莎莎回家了。
晚上10點,林凡還沒回來,大家估摸著林凡今晚不會回來了。
自從孔立倒在女人肚皮上,909寢裏的話題和笑聲少了不少。
要是孔立或者羅健在寢室,八成會胡言亂語說林凡晚上不回來,極有可能是跟董落在外麵一起顛鸞倒鳳、被浪翻騰什麽的。
然後大家或挺或批判,鬧哄半小時。
現在寢室裏剩下的幾個人,都是相對沉穩的,要麽根本不會往那個方麵想,要麽就算想說,看見跟董落合住的秦奮在寢室,也會咽回去。
江瑤前腳去滬市,沒多久董落就搬進家屬樓,說是碰巧,你信嗎?
看看今晚董落在舞台上的風情,想不多想都難。
想想就算了,沒必要說出來,犯不上惹老秦不痛快。
秦奮最近一直掛念Q123的事,話不是很多,整個人有點悶。
兩天前,國內一家社區站多玩,通過電話跟秦奮接觸了一次,提出一個收購Q123的價格,在秦奮聽起來,簡直是在跟他開玩笑。
隨後,好像約好的一樣,Yahoo和Google也聯係上了他,然而他們不是要收購,而是想投資。
董落說秦奮誌不在音樂,同樣,秦奮也誌不在互聯網。
他這幾年在玩家社區上投入這麽多,所為的,就是把Q123賣給一個真正需要它的人,賣出個好價錢。
躺在寢室床上,秦奮的思緒飄飄蕩蕩,不知所往。
電視裏正在播一段空軍的新聞。
畫麵定格在戰鬥機機身特寫上,看見飛機上十分不美觀的鉚釘,張冬說:“為什麽咱們國家製造的飛機上這麽多鉚釘?外國飛機上好像沒有啊!”
佟勃問:“外國飛機沒有鉚釘?他們用膠水?”
宮旭偶爾看一點軍事刊物,說:“特定部位都一樣用鉚釘,不過是咱們用圓頭鉚釘,外國用平頭鉚釘,而且他們飛機上的塗層刷得厚。”
佟勃說:“網上怎麽有人說沒有鉚釘的飛機都不是好飛機?”
王鈺哂笑了一下,說:“聽軍事論壇那幫二百五瞎咧咧,他們到現在還相信人海戰術呢!在那幫人腦子裏,大西北的沙漠地下正在建造宇宙飛船,洞庭湖水下正在測試太空堡壘,大西南的群山裏藏著超級大殺器,真到戰時,隻要一亮相,望風披靡。”
張冬說:“偏激了吧?”
王鈺說:“咱們學校一個學機械的師哥,我校慶時認識的,他畢業去了南方一家國營大廠,我倆經常在網上聊天。他跟我說,工作了才知道咱們國家的工業基礎有多弱。他說他所在的工作區,從機械到配件,沒一樣是國產的,壞一個件,就得進口一個件,國內根本製造不出來,最關鍵的是,國內似乎沒人著力攻關那個方向,大家都在玩命想辦法從科研項目上騙經費,然後層層轉包分包,層層糊弄。”
張冬說:“工業不行?飛機、汽車、輪船不都造出來了?”
王鈺說:“你說的,涉及‘市場換技術’問題,而且你口中的華夏製造隻是表象。國內很多技術相對密集行業,華夏製造隻是一個殼,裏麵都是外國技術,而且還是別人已經淘汰的技術,比如一些國產汽車技術。”
“事實上,以市場換技術的路線乃是用目的去交換手段,造成的結果是實現了別人的目的,而自己卻沒有掌握手段。其實,技術的交換並不取決於技術的需求者,而是決定於技術的提供者,那些一旦出現便立刻能夠為資本迅速產生巨大增值效益的新技術,是能夠輕易換來的嗎?”
“最後的結果就是,市場讓出去了,技術上依然受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