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女秘書仕途筆記> 第18章 濕漉漉的

第18章 濕漉漉的

  父母、同事都說她好,朱大雲就不好在外面表現得那麼討厭她了,但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朱大雲只要心裡不爽,就會罵她,罵得最多的就是:草,他瑪的,你給我死出去!

  吳淑芳知道他的脾氣,從來不和他頂,等到朱大雲火氣消了一些,她才會和他理論,而這個時候,朱大雲往往是不理她,吳淑芳也是見好就收,否則惹火了這個爺,她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吳淑芳從心裡還是很怕朱大雲的,所以這個家,基本是朱大雲說了算,他想怎麼樣就要怎麼樣。吳淑芳從嫁給他那天起就做好了充分的心裡準備,她愛這個男人的一切,包括他的壞脾氣。


  自從那次拜訪了周錫煌老師后,朱大雲就有了新的任務。


  周錫煌給他布置了作業,關注省報和市報的頭版頭條,尤其是省報關於各縣的報道;跟著余河縣委宣傳部報道組的組長鄧年榮寫新聞。


  鄧年榮也是周錫煌的編外學生,因為有了這層關係,他在省報發的稿子是余河縣最多的,他不僅寫新聞,而且還寫評論。


  當時周錫煌說,我收你做學生,但是我不能直接指導你,所以我給你派了個老師,縣委報道組長鄧年榮,跟著他更直接些,也來得快些,這樣你寫了新聞可以直接給他看,他要是有好的題材也可以帶著你一起寫。


  王建才也覺得這個思路好,所以周錫煌當即就給鄧年榮打了電話,約他晚上一起吃飯。晚上王建才在黃麻鎮安排了一桌飯,這裡沒有什麼上檔次的餐館,但是土菜卻是原汁原味最好吃的,周錫煌就喜歡這個。


  飯桌上,朱大雲行了拜師禮,給周錫煌和鄧年榮分別敬了三杯酒,這個學生就算是正式收下了。


  周錫煌分配給鄧年榮的任務,鄧年榮自然是不敢敷衍。


  他在開學后就帶著朱大雲去採訪了一次,是關於當年消滅了血吸蟲病的平安鎮蘭田畈竹園村在村主任的帶領下如何開展特色農業發家致富的事。


  余河縣位於古南省東北部,地勢為南北高,逐漸向中部傾斜。以低丘崗地為主,南北有少量丘陵,中部為河谷平原。縣域境內有兩大河流信江和余河,交匯后流注波陽湖,最後匯入長江。解放初期,長江中下游血吸蟲病流行極為嚴重。


  據統計,當時,我國南方的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有血吸蟲病患者1300餘萬。1955年11月,中央成立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並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提出「一年準備、四年戰鬥、兩年掃尾的」目標。


  余河縣原血吸蟲病流行於余河中下游兩岸平原地帶,面積為114km-2。流行範圍遍及3個鄉、1個鎮、2個農場,歷史有螺面積960393m-2,累計查出病人數4750人。蘭田畈竹園村是當年余河縣的血吸蟲病重災區。


  據余河縣誌記載,民國初期至解放前夕,余河縣全疫區29萬多人死於大肚子病;42個村莊滅絕了人煙,變成了「無人村」;2萬多畝田地無人耕種,變成「草長比人高,野獸到處竄」的荒野。


  僥倖活著的人,男不長,女不育,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倖存的村莊,由勝變衰,凋零冷落。


  蘭田畈竹園村,民國38年18戶有19個瓜婦,78口人中有65個大肚子病人,變成「瓜婦村」、「大肚村」。


  人民拖病耕種的田地,有就收,無就丟,年景好能收一籮谷,年景不好只能收一斗谷,甚至顆粒無收。


  所以當年在蘭田畈流行著這樣的歌:


  蘭田畈的禾,一畝割一籮;好就兩人扛,不好就一人馱。


  藍天女人真奇怪,肚皮大了不生崽。


  禾把剛放倒,就要出門討。一件破棉襖,結婚穿到老。


  有女莫嫁蘭田郎,頭年做新娘,二年守空房。


  從1953年起,余河縣人民響應黨和偉人主席發出的「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劈山改河,推行農業、水利「三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經過三年苦戰,終於在1958年宣布消滅了禍害余河人民幾百年的血吸蟲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以《第一面紅旗》為題,報道了這一激動人心的喜訊。偉大領袖毛主席「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寫下了光輝的史詩《送瘟神二首》:

  綠水青山枉自多,

  華陀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

  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

  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

  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

  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

  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


  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


  紙船明燭照天燒。


  毛主席的詩詞一發出,給了余河縣人民極大的鼓舞,余河縣的領導請人給詩詞譜了曲,全縣上下開始傳唱這兩首詩,並在縣城裡修建了送瘟神紀念館。


  館前面立了一塊巨大的照壁,上面刻著偉人的手寫體《送瘟神二首》,氣勢磅礴。領導們也經常在報告中提到余河人民要發揚送瘟神精神。


  曾經有位領導,是工農兵幹部出身,在全縣幾百名科級幹部大會上念著秘書寫的稿子,還因為這首詩而造就了一個流傳至今的笑話。


  當年還沒有電腦打字機,領導的講話稿都是秘書手寫的,那時候流行用鋼筆。估計秘書在寫稿子的時候可能因為鋼筆里的墨水太多,掉了一滴墨水在稿紙上,正好就落在「萬千條」的「萬」字上。


  領導在報告會上念道:春風楊柳六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坐在旁邊的副書紀一聽,不對啊,怎麼成六千條了呢?趕緊側過腦袋,在他耳朵邊說:「書紀,不對,是萬千條!」


  書紀一聽,馬上說道:「再加四千條!」


  台下一片鬨笑!

  余河縣在全國率先實現以縣為單位消滅血吸蟲病的偉大創舉,樹立了全國血防戰線的「第一面紅旗」。


  余河縣共有三面紅旗,另外兩面紅旗是水利和徵兵,當年為消滅血吸蟲病而建立起來的水利工程為余河縣築起了水利設施的堡壘,在全國也是一面響噹噹的旗幟;自從消滅血吸蟲病後,余河縣人民整體身體素質不斷提高,余河縣每年把身體好、思想紅的優秀年輕人送到部隊,實現了幾十年無一退兵的歷史奇迹,繼樹立全國第一面血防紅旗之後,又樹立了全國徵兵工作的一面紅旗。


  竹園村因為當年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在消滅了血吸蟲病後卻也因禍得福,獲得了各級政府的關注和垂青。當年縣裡為了突出送瘟神成績,把竹園村建設成一個示範村,改水改廁,整個村莊的房屋按規劃建成了整齊的一排排,豬欄、廁所也都規劃得很整齊,在村莊的一旁,廁所和豬欄的蓄糞池都用蓋子罩上,建立沼氣池,實現了人畜分離,衛生凈化,村民還用上了乾淨環保的沼氣,這在當時也是轟動一時的。


  所以只要有領導來視察關於血防工作的鞏固,竹園村是必看的一個點,如此這個村莊就得到了許多額外的補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遠高於其他村莊。


  可是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周邊的一些村莊走出了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子,竹園村卻依然停留在「等靠要」的階段,慢慢就不如其他村莊了。


  進入九十年代,縣裡也曾經探索過如何幫扶這個村,但是經常是掛點的幹部無功而返,原因是沒有一個得力的村支書。


  後來村裡有一位從外面經商回來的年輕人張海兵,看到了村裡的地理優勢,離縣城很近,土地資源豐富,很適合搞蔬菜大棚種植,於是帶頭在村裡辦起了大棚種植,幾年下來收穫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村民們看到了收益,於是紛紛效仿,並且推舉張海兵當了村支書,這樣竹園村的發展才開始了新的篇章。


  鄧年榮獲悉了這個消息后,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好新聞,寫得好不僅能上省報的頭條,說不定還能上中央級報紙,並且很有可能獲獎。


  於是帶著朱大雲前去採訪。


  朱大雲是第一次正兒八經地去採訪,也是第一次來到這個余河最有名的村莊。兩人走進村口,張海兵早就在路口等著了。


  朱大雲看到這兒的房子建得很整齊,一排排的,清一色的白牆灰瓦,後面有幾幢高樓,估計是先富起來的村民改建后的房子,遠處的田野里,一大片白色的塑料大棚,光是這樣看,就覺得這個村子與其他村有著決然的不同,很難想象這就是當年那個「萬戶蕭疏鬼唱歌」的窮地方。


  張海兵看上去三十來歲,黑黑胖胖的,圓圓的臉上總是笑呵呵的,就像個彌勒佛。張海兵本想把他們倆帶到家裡去坐,沒想到鄧年榮說,先到蔬菜大棚去看看。


  三個人便向田野走去。


  早春三月,余河的天氣經常還是春寒料峭的,伴著濛濛細雨,田野里就濕漉漉的。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就會滑出去摔個嘴啃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