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漢化
“將那個郝鷹帶過來見我!”姚傑麵無表情的看著前方已經被填平的大坑道。
“將軍,人已經帶到!”很快臉色蒼白的郝鷹便被士兵架到姚傑麵前。
“聽說你是烏桓第一勇士?”姚傑玩味的看著他道。
聽了姚傑的話,郝鷹竟然一陣顫抖,姚傑不由皺起了眉頭,看來這個郝鷹心態不怎麽好啊,已經被他打擊到心態爆炸了。
就像一個學霸本來以為自己已經是最厲害的了,卻被一個自己沒有放在眼裏的家夥給秒了,打擊非常大,心態好的還可以奮起直追,心態差的就自暴自棄了,郝鷹明顯就屬於後者。
“看到那片土地了嗎?下麵埋了十幾萬烏桓人!”姚傑接著道,目光卻緊緊盯著郝鷹。
果然,聽了姚傑的話,郝鷹的拳頭握緊了,但很快又歎了口氣,鬆開了拳頭。
“我意圖屠光烏桓一族,但上天有好生之德,本將決定給烏桓一個機會,也是給你一個機會,你有威望,回去當烏桓首領,為我做事,否則不用本將軍親自動手,烏桓,失去大批青壯的烏桓便會被其他各族吞並!”姚傑說完,發現郝鷹陷入了沉思,說明他還沒有徹底墮落,還知道關心自己的族人。
“你們把他帶下去,我給你兩天時間,兩天以後,烏桓,片甲不留!”姚傑說完便轉身離開。
兩日後,姚傑看著麵前精神明顯比之前好多了的郝鷹道:“看來你想好了?”
“郝鷹拜見主公!”郝鷹拜倒道。
“咦?你懂漢人的文化?”這下輪到姚傑驚奇起來了。
聽到這,郝鷹明顯有些臉紅道:“其實屬下的祖母是一名漢人女子,隻不過是被我祖父擄掠過去的,當時屬下就想,漢人連自己的女人的保護不了,必然是懦弱不堪,後來雖然因為祖母的原因了解了一些漢人的文化,卻依然瞧不起漢人,而現在,主公您給我上了一課!”說完,郝鷹對著姚傑又是一拜。
姚傑點了點頭道:“這倒是本官沒想到的,你先下去休息吧,明日一早,本官派兵隨你去收服烏桓各部,隊於不願臣服的,想來不用本官交你吧?”
“主公放心,屬下原本也是一個部落的首領,部下還有一萬多人,當下烏桓實力大損,恐怕三王部也就與屬下的實力差不多了,不足為慮。”郝鷹信心滿滿的道。
“很好,我就喜歡你這樣能在最短時間內轉變自己身份的人,下去吧,隻要你一隻忠心於我,本官不會虧待烏桓的!”姚傑揮揮手道。
“慢!”正當郝鷹準備離開時,姚傑又道。
“你告訴剩下的烏桓人,以後烏桓內遷,鼓勵烏桓女子,與漢人通婚,烏桓的幼童學漢字,說漢語,公眾場合禁止使用烏桓的語言文字。”姚傑說完,郝鷹明顯顫抖了一下,但很快平靜了下去,他自然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恐怕幾代以後,烏桓人就忘記自己的祖先了,但是那又如何,現在烏桓能夠繼續存在已經是姚傑的恩德了,一個能夠坑殺十幾萬俘虜的人自然不可能是心慈手軟之人,把他惹火了,完全可能把剩下的幾十萬烏桓人全部殺光。
看著郝鷹離去的身影,姚傑知道他不可能敢反抗,現在烏桓的青壯隻有不足十萬,所謂的漢烏通婚隻不過是說的好聽,其實就是讓漢人男子去安慰那些烏桓寡婦,反正他手下的士兵大都是光棍,自然不會拒絕這樣的美差,想到這姚傑都有點羨慕他們了,畢竟兩世單身狗,唉,不提也罷,說多了都是淚啊。
事情進行的很順利,軻比能在損失了五萬大軍後也無力繼續幹涉,其他幾個鮮卑軍閥已經對他虎視眈眈了,反倒是蹋頓派去警惕鮮卑人的粘番率領麾下的五萬人聯合三王部,打出為蹋頓報仇的旗號,聚集了八萬大軍企圖反抗征虜軍。
中平三年五月,關羽率領十萬征虜軍騎兵大破粘番,以五萬烏桓人頭搭成的京觀大大震懾了剩下的那些宵小之輩。
中平三年七月,烏桓全部臣服,郝鷹被一致擁戴為烏桓首領,沒有任何人反對,事實上有誰敢反抗啊,征虜軍的刀就架在脖子上呢。
郝鷹上任以後下達了兩個命令,一是歸附大漢,除去單於之號,二是烏桓內遷,與漢人通婚,以後烏桓孩童統一說漢語,學漢字,公共場合不允許說烏桓語,用烏桓字。
這兩條命令下達之後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反對,畢竟那些大坑和那個京觀就在那擺著呢,活膩了才敢反對。
這時候的姚傑也回到了土垠縣,他要為兩年半以後的事情做準備了,現在已經是中平三年下半年了,漢靈帝是在中平六年去世的,到時候大漢的生命也就進入倒計時了。
這段時間,幽州在劉虞的主持下不斷吸收因為黃巾起義而造成的流民,不少流民都來到了右北平,加上之前的二十多萬人口,右北平的人口已經超過三十萬了。
姚傑收服烏桓的奏折也抵達了洛陽,他的不良事跡自然掩蓋不住,在洛陽一群世家的帶節奏下,姚傑在大漢的名聲已經臭了,特別是一群腐儒更是指責姚傑凶狠殘暴,姚傑靈帝將他撤職,但是漢靈帝自然是當他們放屁一樣,雖然姚傑的成長有點出乎意料,但是現在世家搞臭姚傑,雙方已經是不死不休了,漢靈帝自然不會為世家除去這個大敵。
反倒是一群有誌之士反而跑過去想要輔佐姚傑,畢竟在這個年代,人們普遍是不把異族當人看的,華夷之別深入人心,大多數讀書人其實並不在意,也就一群讀書讀傻了的人在那罵,這個時候儒家沒有經過閹割,還沒有後麵那麽多腐儒的,世家的帶節奏雖然一定程度上讓姚傑的名聲臭了,但同樣也將他的名字傳到了整個大漢,一些有眼光的人自然不會介意這些,再加上姚傑上任之初就發布給招賢令,一些學子反而不斷趕往右北平,希望能夠一展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