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長江!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原來魯肅是過來請法正去江東的,魯肅是個主戰派,所以希望法正能勸說孫權不投降。那孫現在也拿不定主意,自家人商量不夠,還要把落塵劉備聯盟集團的法正請過來。天下的士人,現在大概有三個陣營,一是落塵集團一派,一是曹操一派,另外是東南一派。東南一派主要有荊州的和江東的。曹操攻佔荊州后,荊州士人大多跟隨降曹,有部分逃往東南鄉野。當然,除了這個走上政治前台的三派,還有大量隱居於鄉野的「逸民」。這些人不在朝堂上發聲,觀點也不經常為人們所耳聞。逸民們有的名揚海內外,是個著名的隱逸之士,有的默默無聞,還未被天下人所知。
法正別過劉備等人,獨自隨魯肅南下。出了江夏城,便見連天江水,滔滔東去。江上濕氣縈繞,清風徐徐。那魯肅只乘了一艘快船,幾十名士兵,便攜法正沿江而下。出江夏,便過三江口、黃州等地,一路上吳蜀軍隊戒備森嚴,崗哨林立。這段江面本來傳來傳往,甚是繁忙,現在十里不見一船,只有軍艦在游弋著。到處充滿了大戰前的緊張氣氛。
那魯肅見法正正出神地盯著江水看,便走了過來。
好一個長江!提到長江,國人眼前便是白水滔滔之感,提到長江,便是澤被大地,雍容富貴。長江果然壯闊,但比黃河,卻多一些溫婉。不似黃河奔騰嘶吼。那黃河養育的中原人士,便有奔騰豪邁之氣,尚武之風,又經禮儀教化,遂成為漢人的典型形象。一過長江,水澤縈繞,山河人物多了幾分溫和嫵媚。江東之人,便有清新秀麗之感。此為吳人。
那孫氏本是淮泗一帶,離江南還是有一些距離的。到了江南,與江南氏族磨合。現在東吳果然人才濟濟,蔚為大觀。首當張昭、周瑜。此二人與孫策最好,孫策死後,又率先站出來支持孫權。所以為江東肱骨之臣。此外又有孫堅一輩的老將,韓當、黃蓋等人,這些人德高望重。又有跟隨孫策而來的、或者新加入的中青派將領,人數眾多,乃是主力。有蔣欽、周泰、凌統、甘寧、徐盛、丁奉、潘璋、董襲、呂蒙等人。這些人有的是淮泗老將,有的是孫策復江東過程中加入的,有的是孫權即位后新加入的。這些人果然都是聽孫權、周瑜,所以孫權把周瑜看做國中武將的一把手,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周瑜身邊聚集一大批中青派主力將領。而韓當等人儼然已是垂垂老矣,雖然並未退場,但是發言權不大。這個魯肅,卻是孫權即位后新加入的,由周瑜引薦,深得孫權信任。此外文臣有諸葛瑾等人。此次是否投降,是朝中張昭為首的保守文臣一派,主張投降。韓當等老將是堅決主戰派,中青派將領也大多主戰。周瑜態度未明,在鄱陽湖調集水軍,還沒有參與朝堂公議。如果周瑜主降,那麼中青派將領勢必跟隨,朝中大部分都是降派。如果周瑜主戰,那麼朝中主戰一派的力量要顯著高於投降派。這個魯肅,也是個堅決主戰派。可以理解,魯肅提出三分天下之說,就是建立在對江東能量的自信基礎上。現在攻佔荊州的目標雖然沒有達成,江東還沒有大舉插手荊州事務,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就以萬馬奔騰之勢南下了。江東方面自知不敵,只能知趣躲開。雖然如此,但是江東的實力雄厚,水陸軍帶甲二十萬,民殷國富,據有天險。魯肅所認為的三分天下的實力還是有的,即江東還是有能力自保的。張昭等人,乃是對江東實力之不自信,甚至是對江東實力無知,懾於中原軍隊的強大氣勢,卻不知江東水陸軍在地形、補給、氣候、水軍素養等方面都具有極大優勢,只要策略得當,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卻見已入農曆八月份,秋風乍起,暑氣已去。淅淅瀝瀝的雨便下來了,雨一下,天地間便涼爽無比。隨從見船頭風大,便送來了薄的斗篷給兩人披上。
這是本書給讀者第一次介紹長江,便有《大霧垂江賦》奉上:
大哉長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吳,北帶九河。匯百川而入海,歷萬古以揚波。至若龍伯、海若,江妃、水母,長鯨千丈,天蜈九首,鬼怪異類,咸集而有。蓋夫鬼神之所憑依,英雄之所戰守也。
時也陰陽既亂,昧爽不分。訝長空之一色,忽大霧之四屯。雖輿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聞。初若溟濛,才隱南山之豹;漸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鯤。然後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蒼茫,浩乎無際。鯨鯢出水而騰波,蛟龍潛淵而吐氣。又如梅霖收溽,春陰釀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東失柴桑之岸,南無夏口之山。戰船千艘,俱沉淪於岩壑;漁舟一葉,驚出沒于波瀾。甚則穹昊無光,朝陽失色;返白晝為昏黃,變丹山為水碧。雖大禹之智,不能測其淺深;離婁之明,焉能辨乎咫尺?
於是馮夷息浪,屏翳收功;魚鱉遁跡,鳥獸潛蹤。隔斷蓬萊之島,暗圍閶闔之宮。恍惚奔騰,如驟雨之將至;紛紜雜沓,若寒雲之欲同。乃能中隱毒蛇,因之而為瘴癘;內藏妖魅,憑之而為禍害。降疾厄於人間,起風塵於塞外。小民遇之夭傷,大人觀之感慨。蓋將返元氣於洪荒,混天地為大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