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落後就要挨打
身為一個有著正確歷史觀的穿越人士,何咸不會醜化歷史,但同時也不會美化歷史。
對於大漢崩潰之後,神州大地上的慘烈,何咸也只能當做一種遺憾。雖然,他無意貶低少數民族的行為,但在文明進程當中,文明落後的游牧民族對文明先進的農耕民族,犯下的罪行實在太多。
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羯、羌、氐等異族加劇入侵中原,這些野蠻異族還保留著原始的食人獸性,落後蒙昧的這些民族完全就是一頭頭兇猛的野獸,其中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兇惡。一百多年後的西晉永安元年,慕容鮮卑大掠中原,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又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一時吃不掉的,便將
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易水為之斷流!
而羯族軍隊行軍作戰從不攜帶糧草,專門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之為「雙腳羊」,夜間供士兵享樂,白天則宰殺烹食。
在羯趙的統治下,漢民族幾乎滅族。到冉閔滅羯趙的時候,中原漢人只剩下四百萬,冉閔破鄴之後,一次解救被擄掠的漢族女子就達二十萬。
漢族百姓遭此慘禍,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三國時期漢族人口的急劇下滑,綜合實力大降,否則哪由得異族如此囂張!
這些罪行,只是從史書上隻言片語的記載上來看,便是不可饒恕的罪孽。儘管,這些的確是「民族大融合」的陣痛,但這也的確太違背人性。而何咸要做的,就是要避免這樣慘無人道的民族融合,用他和神州大地創造的先進和文明,去同化落後的異族。就算在此期間會伴有衝突
和殺戮,但那也絕不會再是以數千萬性命、神州浩劫作為代價!姚廣孝身為明朝人,自然知道這段歷史。而蕭何、管仲兩人也不是那種故步自封的謀士,在地府當中,他們也了解過這段慘痛。故而,當何咸說到這裡的時候,三人不由齊齊拜倒在地道:「主公深謀遠慮,
心懷天下,我等敢不盡心竭力以報!」何咸這會兒也回過神來,不由覺得自己說得太遠了,便有意將話題收回來道:「當然,這些只是我等最終的奮鬥目標,眼下飯還是要一口口去吃、步子要一小步一小步去邁。河東雖只是一郡,但我等便應將
此當做日後的模板。所以,哪怕再長遠的規劃,我等也要在此提前埋下種子。」「就比如改良紙張、推廣印刷、隨後再展開科舉取士之大計?」蕭何不知自己此時到底是何心情。既震驚於何咸說個科舉,也能扯到百年神州動亂上。可同時他又不得不承認,這些事雖然看似毫無瓜葛,但
其實內在是很有因果聯繫的。「當然。打破固有壟斷的任官階層,使得百姓可自下而上脫穎而出,形成上下有效的流動,自然就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何咸肯定了這一點,繼續言道:「這樣一來,貧富兩極分化不會隨著時間推移愈加嚴
重,反而還能使得天下英才盡為社稷蒼生出力,何樂而不為?就算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幸運,那也從根本上普及了教育,開啟了民智」
何咸說的一點都沒錯,漢代自有一套完整的選官制度。主要就是察舉、徵召、辟除、任子、貲選等方式,而後面任子和貲選一般都作為用人的補充。真正的選官制度,還是在察舉和徵辟這兩條路徑上。察舉作為漢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具體做法就是根據國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國守相,向皇帝推薦能夠擔任官職的人才。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分為每年定期察舉
和朝廷不定期察舉。
例如,何咸現在為河東太守,按照漢制他每年就有向朝廷舉薦茂才和縣令的責任。徵召則比較特殊,是皇帝對特殊人才直接聘任的選官制度。秦始皇時就有了徵召,如叔孫通以文學被征。漢代所征,多為學術名士或道德楷模。隆重者還要以「公車」、「安車玄纁蒲輪」征之,以象徵朝廷對
所征之人的尊崇。
辟除,就是長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種方式。漢代用人,中央只任命行政長官,其部下椽屬則基本由長官自行聘任,這就是三國里那麼多「主公」的由來。
比如,何鹹的這些麾下,都稱何咸為『主公』。其中原因,就是因為這些人是何咸選任上來的,他們與何咸結成了連帶責任關係。雖說也是朝廷的官兒,但實際上就是何鹹的手下。
察舉和徵辟這兩條選官制度,在一開始的確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畢竟,春秋戰國的時候,你要是想當官兒,那是要得看血統的。你爹是官,你才有可能當官兒。而底層的平民百姓,你再有才識能力,也只能要麼去血統高貴的貴族家裡當賓客幕僚,要不就學呂不韋,拿
身家性命壓一個他國的皇子人質身上。
可是等漢代發展了將近四百年後,這套選官用人制度就不行了。除了少數在民間真正聲高名望的幸運兒一步登天外,剩下的官員指標,還是被各大士族壟斷了。因為那些士族大多有人在朝廷及地方上擔任要職,他們要舉薦別人,一定會相互舉薦關係好的世族子弟——既然朝廷的舉薦權力,可以拿來當人情,那為何不舉薦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高門士族子弟,而非
要舉薦一個他出了問題、自己還要承受連帶責任的寒門子弟?
這樣一來,漢代雖然不是靠著血統來選官的春秋戰國,但門第名望就成了當官的必備條件。仍舊使得士族與貧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逐漸分裂成兩個階級。漢代的平民們想要當官兒,一點不比春秋戰國時難。除了要有真才實學之外,還得精通炒作。不去『月旦評』那個混個好名次,也得弄些驚爆眼球、符合漢代重德行情操的新聞來。然後,還需要幸運地巴結上
一條好大腿,讓人家心甘情願地舉薦你,你才有機會當上官兒。所以到了漢末的時候,中央集權便受到了嚴重衝擊。累世三公的豪門名族和盤踞一方的州郡守,「門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勢力集團。三國之亂從根子上說,雖是統治者的糊塗混帳,卻也與用人機制
有著相當的關係。
解決這一難題的,自然便是後來的科舉制。
值得一說的是,科舉跟八股可沒多大關係。明清兩代以八股取士,搞得治理國家之人,大都是些只會之乎者也的酸丁腐儒。但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可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
,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
這種做法擴展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門蔭資歷對政權的壟斷,形成了由下層社會到上流社會的政治通道。特別是科舉制將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結合為一個整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員隊伍的知識化,有利於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層次上,保證了社會思想與統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
有明顯作用。只要何咸不作妖,不在科舉取士時刻意限定什麼範圍,那科舉就是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因為一直到何鹹的前世,人才的選拔,什麼筆試面試,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在很多地方
都還可以找到科舉的影響。
這樣時局不亂了后,百姓就能生產,生產有錢了,就去養個會讀書的娃。娃有本事兒通過科舉當官了,就能為天下黎庶造福。如此良性循環一達成,那華夏日漸強大富足,人口眾多,那剩下該幹什麼?
當然是開疆拓土、同化異族唄。
到那個時候,塞外異族想入主中原,燒殺劫掠,那是想都不要去想。
反之,神州動亂了幾十年,科技沒發展、制度沒更新。而神州大地滿目瘡痍,人口急劇減少,人家崛起的塞外異族,不打你打誰?落後就要挨打,小學生考試成績如此,家國民族亦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