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破清水縣
第1160章 破清水縣
兩股墨甲重騎在瞬間如同黑龍般衝出陣去。
他們雖各只有兩千左右人馬,但其氣勢卻並非虎賁軍騎兵可比。說是氣勢如虹絲毫不為過。
這就是趙洞庭精兵政策之下打造出來的軍隊。
不論是騎兵、步卒,當稱雄這個年代。
有盾牌兵和神龍銃手很快習慣性地將重騎出陣后造成的圓陣空缺給補上。
兩條黑龍分別襲向圓陣左右兩側後撤的虎賁軍騎兵。
他們沒有用神龍銃,只是個個持著馬刀或是馬槍。
在以極快的速度追擊上虎賁軍騎兵后,他們便在沙場上席捲開來。
虎賁軍只是後撤。
這刻,便是軍中將領們也絲毫沒有要再進行抵擋的打算。
因為形成沖勢的鐵騎不是那麼輕易能夠擋得住的。更重要的是,在鳴金聲響后,他們的士氣已是跌落。
「殺!」
「殺!」
喊殺聲不絕於耳。
全副武裝的大宋鐵騎殺到人群內,短短時間便讓得虎賁軍落在後頭的騎兵人仰馬翻。
雷響陣陣。
有虎賁軍拉開了手中的轟天雷。
這讓得大宋鐵騎也有折損。
但這種並不成規模的抵擋,並沒能阻擋住氣勢洶洶的大宋鐵騎。
兩支重騎,俱是直直將虎賁軍騎兵追得逃進城內,升起弔橋才算是作罷。
這途中,自是不知道有多少虎賁軍騎兵死在路上。
荒野中到處都是屍首。
天空中的熱氣球緩緩退卻。
而西城門處的廝殺也在這個時候接近了尾聲。
槍響聲漸漸變得稀疏起來。
虎賁軍熱氣球軍估計是有炮轟城內禁軍的想法,但是,才剛剛接近城頭,城內卻是就有炮彈衝天而起。
這又讓得猝不及防的熱氣球有十餘個直接被炸成了碎片。
這可是將它們給嚇壞了。只是匆匆扔下了些轟天雷,便忙不迭地向著城內深處飛去。
只不多時,城內禁軍步卒向著城裡蔓延。
劉子俊、肖玉林兩人也率著騎兵衝到城內。
天捷、天雄兩軍開始搶佔整個開江城。
其實,這場仗打到現在,虎賁軍的折損未必就到了傷筋動骨,不足以再戰的地步。但肖玉林兩人顯然並不在乎那麼多。
他們要的,只是這個開江城而已。
潰散的虎賁軍士卒早已經跑遠。
開江城的街頭雖然有不計其數的大宋禁軍在奔走,但卻詭異的顯得有些寂靜。
家家關門閉戶,對這樣的災難避之不及。
城頭上倖存的百姓此事都被大宋禁衛們看護著,相擁成團,簌簌發抖。
剛剛在城頭上被炮火覆蓋、子彈從耳畔劃過的經歷,或許是他們這輩子都無法忘卻的噩夢般的經歷。
隱約有槍聲響起,向著城內深處蔓延。
軍陣作戰,大宋禁軍向來誰都不懼。而這種散式作戰,更是有著無敵於天下的信心。
這股信心,來自於他們手中的神龍銃。
而在大宋禁軍向著城內深處突進的時候,剛剛進城不多時的虎賁軍又倉促出城而去。
他們沒有信心擋住宋軍,這這種情況下,棄城離去無疑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虎賁軍分為兩股,分別從南、北兩處城門離開開江城。
從南門離開的虎賁軍出城以後,繞向城西,看情形是打算和城北出城的軍隊再度匯合,前往開江北面的清水城。
在整個開州境內,就只有清水、開江這兩座城池。
當初開州知州舉州投降,虎賁軍分成兩部分別鎮守開江、清水。雖得知宋軍來攻以後,便從清水調過來不少士卒支援開江,但清水縣內無疑還是留有不少士卒鎮守。
夔州境內多州縣投向新宋,這讓得新宋軍得以擁有很多的餘地。
失了開江,他們還可以繼續在清水盤踞。
這也是這股虎賁軍為何這麼輕易就放棄開江的原因之一。
若是除去開江再無選擇,他們便多半會在開江城內做垂死掙扎。
只是這股虎賁軍中的將領怕是想不到,現在清水縣也正有戰火在熊熊燃燒著。
於昨夜,天捷、天雄兩軍中就有兩千士卒和大部隊分道揚鑣了。而他們的目標,正是清水縣。
打仗重在出其不意。
大宋禁軍看似人數不足,但以他們的戰鬥力,其實往往可以完成讓新宋、大理等國難以想象的任務。
兩支離隊攻向清水的部隊雖各只有千人,但他們的戰鬥力卻興許能抵得上兩萬虎賁軍。
因為,他們正是天雄軍和天捷軍中的特種部隊。天雄軍的雄獅,天捷軍的龍槍。
如果說尋常禁軍是大宋的明槍,那特種部隊,應該就是大宋的暗箭。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其實在劉子俊、肖玉林兩人率著大軍趕到這開江城外后不久,雄獅、龍槍兩支特種部隊便也趕到了清水縣外。
他們更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現代化戰爭,什麼叫做特種部隊作戰。
相較於尋常禁軍,他們這些精銳中的精銳,才是趙洞庭希望看到的真正的特種軍人。
雄獅、龍槍兩軍中各配置有二十個熱氣球。兩千將士到得清水縣南城門外以後,只隱匿在荒野之中。
然後在清水縣南城門外便都忽有熱氣球冉冉升起,向著城內上空飛去。
這氣勢並不驚人,但城頭上還是立刻有號角聲響。
城頭虎賁軍士卒呼喊奔走,如臨大敵。
只是留守城內的虎賁軍熱氣球士卒顯然已經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作出應對。
四十個熱氣球只是在離地約莫百米的低空飛行,掠過城牆,向著城內而去。
虎賁軍射出的箭矢都在熱氣球下方力道告盡,無力向著下面墜落。
許多士卒在下面追逐著熱氣球而去。
但緊隨其後,進城的熱氣球便開始往下扔擲轟天雷了。
這讓得那些追逐的士卒忙不迭地躲避開去。
熱氣球緩緩落地。
吊籃內的穿著墨甲的特種士卒們對著周遭的虎賁軍士卒開槍射擊。
他們的槍法准得嚇人,槍響過後幾乎總是有人應聲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