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舊案有變
金州鎮府衙
縣老爺剛剛躺下準備睡個午覺,門口便傳來了“咚咚咚”的鼓聲。
老爺更好衣裳,升堂的時候,打了個哈欠,臉色十分不善。
“張孫氏,怎麽又是你?”見到來人,不由地擰緊了眉頭。
這個張孫氏,上次平康王在的時候不知怎的突然改了證詞,讓自己來了個措手不及,險些鎮不住場子,與自己不是一般地不對付。
“青天大老爺,您可要替我做主啊!”
張下孫氏哭喊著,磕下了響頭,額頭在地板上撞得“碰碰”直響,幾下便紅了一片,加上她臉色雪白,淚眼汪汪的樣子,好不淒慘。
難道說這婦人今日真有大冤情?
縣令不由地也被她的情緒感染了幾分,拋去了初來時的不耐,變得嚴肅起來。
“啪”重擊了一下驚堂木,縣令問道:“張孫氏,你有何冤情,速速道來。”
“稟老爺,民婦的相公死了。”張孫氏道。
縣令一愣:“你上次不是說你相公的病已經好了麽,怎麽突然就死了,難道是又有其他的什麽事?”
“請老爺明察,民婦的相公的病並沒有好,上次.……上次是因為有人脅迫,畏於王爺的權勢,這才撒的謊。”
縣令麵色一擰,又是“啪”的一聲。
“大膽婦人,公堂之上怎可當堂愚弄朝廷命官,將朝廷威嚴放在何處?”顯然是動了大怒了。
張孫氏嚇得一哆嗦:“大……大人,民婦不敢,民婦上次真的有苦衷,如今民婦已然知錯了,特來投案,民婦的相公也因此喪命,也算是受到報應了。”
說著張孫氏顫巍巍地從懷中掏出一個帕子,攤開來放在了地上,裏麵赫然放著兩錠銀子。
“大人,這是那人給我的銀錢,我們不該一時財迷心竅,想著撤了這官司便可以白白得這麽多銀錢,這才撒謊做的假證。
一共是五錠銀子,共五十兩,我們這窮苦人家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麽多錢。後來蓋房子,買地花了三十兩,這是剩下的。”
大人見她那樣子,心中已然信了九分,嘴上還是不鬆口念道:“我怎麽知道你這次不是在騙我?”
張孫氏急道:“大人,民婦真的知道錯了,民婦的相公是真的死了,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證明民婦這次沒有撒謊。”
不經意瞟了地上的銀子一眼,張孫氏突然有些激動,仿佛抓住救命稻草般,雙手將銀子捧起。
“大人,這銀子,銀子也是證明,民婦發現這銀錠子上有標記,定不是普通的銀子,請大人查看。”
縣令聞言直起脖子,將目光停留在張孫氏手中的銀錠上。
差役忙上前將張孫氏手中的銀錠接過,呈了上去。
縣令拿起銀錠仔細看了看,又在手中顛了顛,將銀錠傳給了一旁的師爺,師爺也仔細瞧了瞧,對著縣令點了點頭。
果然,這銀子不是民間能用的銀子,乃是宮裏流出來的,一般作為賞賜所用。
每個銀錠除了在固定的位置有標記,大小重量也是相差無幾,比民間的普通銀錠要規整的多。
這銀子涉及到宮中,而這張孫氏又恰巧是在平康王殿下過來的時候臨時改的口供,讓縣令不想往平康王身上聯想都難。
這皇親貴胄,不想以勢壓人,平日裏花點銀錢辦事也算是正常。
但這次不同,出了人命官司了。若是張孫氏咬著不放,傳揚出去,恐怕平康王都有些難辦。
“大……人,可是瞧出了什麽?”張孫氏見縣令看了銀子半天沒說話,忍不住問道。
縣令忙將手中銀子放下:“今日之事,還有太多疑點,等本縣派差役去現場勘驗實情後方能受理,你且退下吧,明日再議。”
“大……人”這決定顯然不是張孫氏想要的,她微微愣了愣,還準備為自己分辨兩句。
縣令顯然並不準備理張孫氏,充耳未聞,帶著師爺起身便離開了堂上。
“師爺,你看這事可怎麽辦?”剛到後堂,縣令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急急地問道。
“老爺,您莫不是懷疑這事是平……”師爺往京都方向指了指,禁了聲。
“若張孫氏所言不假,那就隻能是這個可能。”縣令雖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想我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官,又如何敢與那親王對上,真真是要了命了。”縣令小聲嘀咕道。
“那大人打算如何辦?”這事師爺也不敢輕易出主意,隻能問問情況。
“唉,能挨一天是一天吧。但願公孫氏明日便不來了。”縣令歎了口氣道。
“大人,不然明日稱病,衙門先歇息一日?”師爺見縣令避之不及的模樣,突然想到一個主意。
“稱病?”縣令愣了愣,很快便反應過來了。
“治標不治本,隻能解一時之急,但為今之計,也隻有這一招奏效了。”
“大人,你說,咱們這裏既然出了這事,需不需要給京都的平康王府裏去封書信,先知會一聲,萬一事情收不住,王爺那裏也有個準備,日後自然會念著您的好。”
縣令眸中一亮:“妙哉,若是雙管齊下,確實不失為一步好棋。師爺,不錯,不錯,這主意替本官省了大麻煩了。”說著對師爺投來讚賞的一笑。
“案子按部就班,咱不落人口實,即便是有個頭疼腦熱,辦得慢些,想必也不是什麽大錯。我提前去了信,就算是最後兜不住,想必平康王也不會怨本官的,本官的官位就穩了。”
想通了此事,縣令立刻暢快了,很快轉憂為喜。
“來呀,本官頭疼,想是昨夜偶感風寒所致,暫停開堂審案,去衙門口貼個告示,廣而告知。”
‘’
“是”
縣令吩咐完,捂著額頭,急匆匆便往後衙而去。
不一會兒,金州鎮的衙門口便貼出了告示:縣令突發暗疾,暫停升堂審理案件兩天,若有急情,可先將狀子呈上。
也不是什麽大事,眾人看了一陣便一哄而散,一直關注著衙門的張孫氏自然也主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