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共赴
“國士,康齡方才招供了。”
未無清倒是好奇康齡交代了些什麽。
許久以前
是夜,月色黯淡無光。
她站在房外,見一隻鷹……鷹落在她手上。她解開鷹腿上綁的信箋。她緩緩打開。
紙上赫然寫著:刺殺狗皇帝,於城門前停車。
她冷哼一聲。
翌日
“充儀,您自個兒一輛馬車吧,奴婢看著後邊的物什。”
“去吧。”
王充儀位份最低,她的馬車在最後,自然,運她物什的馬車自然也在最後。
運王充儀物什的馬車在中途停了一下。馬車之下,藏著兩個黑衣人。
兩個黑衣人就這樣一路隨行直至獵苑。
……
如此,才有後邊的一係列事情。
樹林陰翳,密密麻麻都是參大樹,陽光難以照入。地上長的草、灌木都有半人高。兩名黑衣人持劍躲在草叢中,伺機而動。
今上屏退左右,隻帶了未泓,二人策馬漫步。畢竟獵苑的獵物都不是什麽猛獸,二人除了帶了弓箭,什麽都沒帶。
同時,未無清與未無濁二人在林間策馬狂奔。
未無清笑著回頭,極其囂張地對未無濁:“哥!你有種追上來啊!”
她的馬越跑越快。她一邊策馬狂奔,一邊放狠話刺激未無濁。
可她身後,哪有未無濁的身影?
她倒是想停下來等一等未無濁,可她的馬失控了!
今上與未泓隻有兩人,絕對是下手的良機!潛伏在地上的黑衣人立馬站起來,運了輕功,已經直接把劍直直向今上刺去。
巧的是就在這一瞬間,未無清騎著馬撞上了今上馬,把今上的馬裝偏了。
待她反應過來,劍已經直直地插入未無清的胸口。未無清以身擋劍……然,未泓反應過來的時候,發現未無清遇刺!他以前可是驍勇的先鋒大將!他武功自然不差。他手無寸鐵,他便要奪刺客的劍!幾個回合之後,他奪到了劍,揮劍便解決了一個刺客,又挽弓搭劍,射殺刺殺未無清的那個刺客。
康齡一直擔心刺殺失敗。
未泓抱著未無清到行宮,又傳了太醫,而今上勃然大怒,要求徹查刺殺一案。
如此,刺殺之事才人人皆知,而未無清舍身救今上,又封郡主,此時才告一段落。
“不可能這麽簡單。”未無清道。前世,此案成了無頭之案,不了了之,今世查到顧州。顧州遠離京城,可遠離京城更多事辦著也不便。京城定然也有窩點吧?可若端了京城的,那顧州那邊知曉了,一切便前功盡棄。
“是啊,一場刺殺,怎會如此見單。”常石搖了搖頭。
未無清把他拖到一旁,環顧四周,確定無人,才問:“你,咱們的人中,會不會……”未無清不想出來,畢竟這裏還是大理寺。
“你是……”常石緩了好久才反應過來。
顧州,未泓也查過,未無清母親便失蹤在了顧州。顧州的確神秘,查了如此久,什麽都沒有!就像這些肮髒,不見得光的東西不存在。
“我有證據,那二位就是。”
“我想去顧州。”未無清冷不丁地道。顧州那場瘟疫莫名其妙,所有線索,全斷在了顧州。哪有那麽多巧合?
“算了,實話告訴你,刺殺你的人,確實是在京城堂口派出去的。”常石道:“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敢動他們啊!”
未無清點零頭:“從源頭結局吧。我要去顧州。”
未無清去顧州,目的可多著呢!一是洪災、二是瘟疫、三是查清這些。她必須去。前世那場瘟疫,其實是從她的生死亂裏演變出去的。她已經對症研製好藥方了。
況且,除了她,沒人能對生死亂如此熟悉……她還備了一大堆物品在顧州,沒有她,如何啟用?
顧州,她必須去。
大明殿
“陛下,臣夜觀象,淮南道、江南西道,大雨不止,恐會變成澤國。江南西道已下大雨多日。”
“如此看來,長江恐有決堤之險。一旦決堤,真的變成一片澤國了。”未泓憂心忡忡,怕是晴之後,也有瘟疫之險。“臣願赴江南西道。”要知道,決堤可不是鬧著玩的,江南西道控製不好,淮南道遭殃,東吳也會遭殃。到時候,引發的問題不敢想象。未泓倒是往上趕!群臣都避著不想去。
“臣願與未相同赴江南西道。”未無濁突然站出來如此道。
“好,工部派人隨校”
“臣願作欽差,赴淮南道賑災,臣掌管度支、太府寺,交予旁人層層克扣,不知還能剩下多少。”戰止道。他必須要搶下赴淮南左道之務,他都布好局了。怎麽?將一切交與一個連顧州將會發生什麽都不知的人嗎?
“臣願作副手,前往淮南道。”此時未無清站出來。她也必須要去。她不可能搶得過戰止,便隻能退而求其次了。
今上以為二人是聯合起來的,自然要允,阿止予無清不能沒了後續嘛。大好機會,也不需求未泓撮合,免得他整日板著個臉。
“好,戰止作欽差,永清作副使。”
其實戰止不希望未無清前往淮南道,雖然這樣無清可以一直陪他,可他不希望未無清涉險。
今日最風光便是未家了,父親、兒子、女兒都赴前線。群臣望向他們三人目光都不一樣了,個個都是熱血之士。
……
“其實你不必隨我去淮南道的。你何故非要去淮南道呢?”戰止對未無清道。這個傻丫頭啊!怎麽前世今生都喜歡鬧著要去顧州。
“一是我想去顧州鬧明白幾件事;二是我不怕死,想與你一同去顧州。”未無清淺笑著回答道。
“要是我們不幸,真的一同遇上了瘟疫呢?”戰止怕他解決不了,他最怕的其實就是瘟疫,結果他和無清都喪生在瘟疫汁…不,不會,大不了效仿無清當年的做法,也好保證瘟疫不擴散,也保住了他同她。為了她,他可以成魔。
“那便,一同麵對,生死有命,富貴在。共赴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