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人往高處走
自從知道葉佳怡和童偉的履曆後,史曉東心裏就一直非常好奇,他不明白如此優秀的兩個人,怎麽到了昌達集團這種民營企業就職?他本想問個究竟,但此前跟童博士和葉佳怡畢竟不是十分熟悉,好多次話到嘴邊,他都咽了回去。
這段時間史曉東每天都要跟童偉見幾次麵,除了交流工作方麵的事,剩下的時間就是閑聊,一來二去,雙方感興趣的話題已經聊過不知多少次,相互之間不僅非常熟悉,而且幾乎到了無話不談的程度。
因為相互了解,兩人又都是理工科出身,說話比較直率,也沒有太多的顧忌,史曉東終於忍不住問道:“童博士,你不是一直在昌達集團工作吧?原來在什麽單位供職?”
“是的,我到昌達集團才五年時間,”童偉還報出了他以前的工作單位。
“喲,你從前供職的單位很厲害呀!那是國內非常著名的材料學研究機構。”史曉東感到吃驚。
“還可以吧,當時院裏的總工程師就是工程院院士。”
“葉總從國外留學回來,在國內的其他機構工作過嗎?”既然是閑聊,史曉東當然要盡量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了。
“她呀,更厲害!人家是全國有名的製造業管理專家,到昌達集團工作之前,她曾在世界五百強的一家跨國企業做部門高管。不過她到昌達集團比較早,快有二十年了吧。”
“你們的履曆都夠亮眼!不過童博士,我有一事不明,不知當問不當問?”因為涉及到對方的,史曉東還是小心翼翼。
“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但問無妨,閑聊嘛,沒那麽嚴肅。”
“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你以前供職的研究機構那麽有名,請問你為什麽要到這種民營企業工作?”
童偉似乎已經預料到對方要問的問題,他淡然一笑,“以前的單位再有名,跟我有多大關係?同樣的道理,你現在供職的健華醫藥研究院名氣也不小,跟你有關係嗎?”
史曉東點點頭,“是啊,跟我沒啥關係。我們那些同學的感受是,名氣越大的科研機構,競爭越激烈,論資排輩的現象越嚴重,對科研人才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你說的很對!作為科技人員,拿不到項目,大多數資源都把持在那些所謂德高望重的人手裏,你是什麽感受?”
“那還用說,當然很鬱悶!不過你這樣的學曆也遇到過這些問題嗎?”
“我有什麽奇特的?當年跟我同期進入新材料研究院的就有六七名博士,在我們那批人當中,我的情況還算不錯的呢,有幾個連項目負責人都沒當上,據說現在還有兩人沒能解決正高職稱問題,原因是他們這些年一直沒有做過有影響力的項目,也就沒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這是晉升正高職稱的硬杠杠。”提起往事,童偉記憶猶新。
“因為不喜歡那種環境,便跳槽到了昌達集團?”
“事情也不是那麽簡單,”童偉把當時的情況向對方做了簡要介紹,“應該說正好有那種機會,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那麽有名的科研機構,跳槽到民營企業,不僅需要極大的勇氣,而且還要有開放的觀念,否則是做不出那種決定的,我覺得你當時應該經曆了一番複雜的權衡。”
“權衡當然少不了,但也沒有想象那麽複雜,因為項目
(本章未完,請翻頁)
合作的原因,當時我對昌達集團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這是一家非常正規的股份製企業,管理規範,企業構架清晰,經營目標既宏偉,又現實,老板素質很高,用實際行動尊重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而且值得信賴。這些原因,最終促成了我到這裏工作。”童偉不失時機,向史曉東宣揚昌達集團的優勢。
“到了這裏以後,你覺得企業的科研環境跟原單位有什麽不同?”
“我的感受是,隻要企業支持科研開發活動,在資金充足的前提下,科研環境完全靠科技人員自己去營造,因為企業招聘研發人員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做這項工作。在我看來,經過我們的努力,昌達集團現在的科研環境,一點也不比我原來的單位差,在硬件方麵,甚至比原單位更好。”
“是啊,你說的這些,我已經有所感受了,在最初的yh放大實驗中,對於需要的儀器設備,隻要提出采購清單,葉總從來都是一路綠燈。反觀我們單位,實驗室要購置一件儀器設備,往往需要多位領導審批,層層把關,卡得很嚴,對一線科研人員完全缺乏信任。”這是史曉東第一次在外人麵前抱怨單位領導。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單位的科研經費有限,一般項目爭取經費很難,政府撥款主要用於保證所謂重點項目的科研經費,輪到年輕科技人員這裏,就所剩無幾了,所以,科研院所的每一筆支出都卡得很嚴。”童博士深有體會。
“這樣看來,隻要企業經濟效益不錯,研發經費方麵就會比科研院所更加寬鬆。”
“事情也不盡然,還是要看企業文化和老板的理念。現實中有為數不少的民營或私營企業,經濟效益很好,老板也掙了很多錢,但他們隻顧把錢往自己兜裏揣,對企業的發展沒有長遠打算,別說投入巨資搞科研開發,他們連外聘科技人員的報酬都要想方設法克扣,更遑論什麽科研環境和氛圍。當然,那種目光短淺的企業,生命力注定不會持久,自然也不會走得太遠。”
“也就是說隻有那些具有長遠打算,意識到科研開發對公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企業,才能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圍。”
“對,昌達集團在這方麵做的就很不錯,這個企業的高管們早就意識到技術對實體製造業的重要意義,在企業發展的前十幾年,他們以引進技術為主,後來認識到,要想讓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必須建立屬於企業自己的科技開發中心。為了增強自主研發的能力,他們創造條件,在資金上全力支持科研開發活動,千方百計引進人才,為科技人員解決後顧之憂,讓他們專心致誌搞科研,這樣的企業很少見。”童博士娓娓道來。
“童博士,從體製內的國家級科研院所,來到這民營企業,薪資收入和福利待遇應該增加不少吧?抱歉,這是個人,我就是隨便一問,你可以不用回答。”說完,史曉東狡黠地一笑。
童偉打了個啞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遵循的人生準則。”
“童博士,你認為在民營企業工作,跟在原來那種體製內的大型科研機構有什麽不一樣?”
“你指的哪一方麵?”
“自我感覺,或者社會地位。”
童偉想了想,非常犀利地反問道:“史工現在就是健華醫藥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屬於正兒八經的體製內人士,跟我坐在一起,你覺得比我高人一等嗎?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你在健華醫藥研究院有什麽社會地位?擔任了什麽職務?”
史曉東意識到自己的話也許冒犯到對方了,他趕忙解釋道:“童博士,你千萬別多心,我沒有那個意思,剛才的話很冒失,我向你道歉。”
“史工多慮了,你的話沒有什麽不恰當,我也沒必要多心,隻是用具體事例回答你的問題,你別想太多。本來嘛,現在這屋裏隻有咱們倆,我在民營企業,你在體製內,你有沒有優越感我不知道,但我沒有任何低人一等的感覺!至於社會地位,隻要我想要,什麽委員代表之類的榮譽頭銜,我早就有了,但昌達集團的關總就不熱衷於那些表麵上的東西,所以,我們根本不在乎。”
通過半年多的接觸交流,史曉東對昌達集團的內部情況已經有了大致了解,這家企業給他留下了良好印象。
過了兩個月,工業化試驗徹底結束了,史曉東又花了半個月時間,對試驗數據進行了歸納總結,並提交了試驗報告。
按照雙方約定,接下來就要準備進行工業化生產裝置的建設。為了穩妥起見,葉佳怡建議組織一次市場調研,目的是搞清楚市場的真實需求量,以便決定工業生產裝置的建設規模。
根據合作協議的規定,市場調研應該由昌達集團跟健華醫藥研究院共同出麵實施,也許不願承擔這部分費用,或者怕麻煩,健華醫藥研究院對外合作處的彭處長,把市場調研的任務全推給了昌達集團,“葉總,這件事我們就不參與了,你們單獨進行吧。”
“為什麽?合作協議中規定,大事必須雙方共同參與,莫非彭處長認為市場調研無關緊要,可有可無?”
老彭連連否認道:“不不不,市場調研非常重要,但我們作為科研單位,並不擅長這項工作,恰恰是你們,經常跟市場打交道,搞市場調研可謂駕輕就熟,所以,我們就不派人參與了。”
因為對方不願參與,葉佳怡隻好組織昌達集團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國內幾大片區的醫藥市場,對yh的市場需求進行實地考察。倒是正如老彭所言,昌達集團早已打下良好基礎,市場調研對他們來說,確實不算什麽難事。
不到一個星期,各方麵得到的信息便反饋回來了,信息匯總後,葉佳怡決定召開一次雙方有關人員參加的聯席會議。
接到通知後,健華醫藥研究院決定指派史曉東和彭處長與會。在會上,葉佳怡通報了市場調研結果,並以此為依據,提出了yh工業生產裝置的建設規模,還商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會期隻有一天,由於還有其他事務,老彭第二天便離開了昌達集團,史曉東則留了下來,因為設計部門有些技術問題需要跟他詳細溝通。
在此期間,除了跟設計部門交流,一旦有空,史曉東就往童博士辦公室跑。童偉是全公司的技術總監,還兼任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帶頭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見史曉東來的過於頻繁,也就不拿他當客人看待,往往打過招呼之後,便埋頭繼續做自己的事。
坐在沙發上隨手拿起旁邊的一本材料學雜誌翻了翻,史曉東站起身來,走近童博士旁邊,好像有什麽話要跟他說。
“史工,你有事嗎?”童偉抬頭問道。
“童博士,你覺得昌達集團在醫藥研發這一塊,將來會有什麽打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