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之最強崛起> 第373章 不平凡的一年

第373章 不平凡的一年

  199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美籍華人朱威廉創辦了榕樹下中文網。


  這一年,丁三石創辦了網益公司。


  這一年,夏國互聯網總人口達到了61萬人。


  這一年,索羅斯旗下的基金對亞洲各國和地區發起連番狙擊,獲得極大的成功。


  使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和地區幾十年來積存的外匯一瞬間化為烏有,由此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


  這其中,泰國經濟的損失最為慘重,也最為典型。


  90年代初,泰國經濟飛速發展,經濟一快,貨幣供給暴增,通脹和泡沫便會隨之而來。


  在泰銖危機發生前,泰國舉借了大量的中短期外債,其債務曾高達790億美元,而泰國的外匯儲備隻有300多億美元。


  當時的泰國還實行固定匯率製,因此想要投機賺錢,索羅斯選擇了做空泰銖。


  做空原理並不難,就像我們的融券業務一樣,預計未來股價下跌,提前借入股票在二級市場變現,等到股價下跌後再買回還上,中間的價差便是做空的收益。


  索羅斯一邊悄悄積攢泰銖籌碼,一邊與金融財團配合,等待市場的利空信息一出,便開始收網。


  1997年3月3日,泰國央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

  1997年4月,泰國三大主要銀行長期借貸級別被穆迪從A2下調到A3。


  時機到了之後,索羅斯大量從銀行拆借泰銖,然後在市場大量拋售。


  不明真相的人們在羊群效應的影響下也跟著拋售泰銖,泰銖匯率開始暴跌。


  索羅斯等泰銖貶值後,再以較低價格購回,還給銀行。


  不僅如此,索羅斯還通過加杠杆和賣空股指合約的方式,放大利潤,最終在泰銖的悲劇下,索羅斯賺得盆滿缽滿。


  要知道。


  美元:泰銖是1:25的比例。


  索羅斯的操作就好比是借入100泰銖,兌換成4美元;


  等泰銖貶值至1:50,此時的4美元便可兌換200泰銖。


  這中間的100泰銖差價便是做空利潤。


  這個時期被稱為泰國的至暗時刻。


  當時的泰國經濟經曆了連續8%左右的高速增長,在1992年對外開放後,為了趁熱打鐵,泰國政府向銀行提供了大量的低息美元貸款。


  泰銖危機發生前,泰國巨額債務大量流入房地產,據參與亞洲貨幣投機的量子基金的操盤手羅德裏?瓊斯回憶說,他實地調研時,發現東南亞的很多房地產開發商連利息都還不起,但是當地銀行還在幫房地產開發商以美元融資。


  然而蒙代爾不可能三角表示:獨立的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和匯率自由浮動,三者隻能選其二。


  然而當時的泰國在開放資本的前提下,仍然信誓旦旦要維護與美元的固定匯率。


  所以此時泰國不主動做出調整,必定會遭到投機者利用蒙代爾不可能三角進行投機。


  最終,在泰國央行耗盡所有外儲後,不得不放棄原來的匯率製度,泰銖一天之內下跌了20%左右,先後總共貶值了60%。


  眾多銀行破產、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泰國脆弱的金融體係被一夜之間薅了羊毛。


  正如索羅斯所說:不是我製造了泡沫,我隻是加劇了泡沫的破裂而已。


  好在泰國政府於1997年向IMF借款172億美金,同時對國內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改革,包括包括消減公共開支、實行浮動匯率製、對破產的金融部門進行重組、外資投資金融部門自由化等。最終泰國經濟也重新回到了軌道上。


  索羅斯洗劫了以泰國為首的東南亞國家,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


  身在香港的李嘉城也利用香港金融危機,一躍成為了香港首富。


  在後世,很多人的認知當中,香港已經可以稱為“李嘉城的城”。


  在香港眾多富豪當中,數次成為香港首富的李嘉城可謂是獨領風騷,因此不少人認為如果算上李嘉城的隱形財富,估計他的總資產已經可以登上世界首富的位置。


  在香港四大家族當中,李嘉城家族原本不是第一大家族,而且在1997年以前,香港也還不算“李嘉城的城”。


  當時人們說到姓李的富豪,印象當中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李嘉城,而是李兆基。


  在1995年福布斯富豪榜上,李兆基才是當時的亞洲首富,而且在全球排名當中,他的財富排在全球第八位。


  在1996年和1997年的時候,李兆基連續兩年成為亞洲首富,同時在當年的全球排行榜上連續兩年排名第四。


  1997年,李兆基的財富曾一度接近150億美元。


  而李嘉城在1997年的時候,雖然也是香港頂級富豪,但是擁有的財富還不到100億美元。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隨著香港房價在1997年開始持續下跌之後,李兆基曾達到了巔峰的財富開始大幅度的縮水。


  但是同樣作為房地產大佬的李嘉城卻成功逆襲,而逆襲成功的原因,除了因為受到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後,很多富豪的財富開始大幅度的縮水之外。還因為早些年的時候,李嘉城就在科技產業開始布局。


  在1999年的時候,李嘉城創下了一筆獲利超過1500億港幣的世紀大交易,成功取代了李兆基亞洲首富、華人首富的地位。


  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香港的房價和股市都處於大跌的情況下。


  很多的富豪都在金融危機以前囤了很多的地,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前一年大賺了幾十億的劉鑾雄,經過當時的金融危機以後,雖然明麵上他好像是虧損了100多億,但事實上,裏裏外外算起來相當於虧損了200億。


  當時的亞洲首富李兆基雖然被譽為港股的股神,通過對內地藍籌股進行一係列的投資後,獲利頗豐。


  但是在股市大跌以後,由於李兆基在股市重倉,不僅損失很多,就連身價也暴跌了不少。


  其實1997年的金融危機,還有很多富豪遭遇了不小的損失,比如說鄭裕彤、吳光正、郭炳湘等富豪。


  而且在1997年金融危機以後,香港由於連續幾年都處在調整經濟發展當中,這讓當時以香港作為主要發展地的眾多富豪,財富都出現難以發展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香港幾大富豪當中,隻有李嘉城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躲了過去,這也讓很多人驚歎他真的有著驚人獨到的眼光。


  因為在80年代中期,李嘉誠對資產就重新進行了調整,他開始大舉投資內地和國外的市場,最讓人驚歎的就是對加拿大的赫斯基能源進行了收購。


  在90年代初的時候,李嘉誠不僅投資20億美元在燕京建設東方廣場,還開始對歐洲的通訊行業進行抄底。在1997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李嘉誠有近30%的營收來自於內地項目,而來自歐洲的營收也高達10%。


  李嘉誠對於香港的發展一直有著自己的遠見,在成功抄底了內地和歐洲市場以後,同樣麵對金融危機的李嘉誠卻能大獲成功。


  在1999年的時候,李嘉誠初步完成了對歐洲的布局之後,就以1650億港幣的價格將ee公司賣掉了。


  而這個項目李嘉誠的總投資不過才100億,所以這次的金融危機讓李嘉誠獲利超過了1500億港幣。


  雖然1997年的那次金融危機讓不少富豪“敗下陣來”,但是對於李嘉城來說,卻是贏得了一場最漂亮的仗。


  憑借著過人的眼光,李嘉誠後來的財富積累越來越迅速,到後來,甚至有傳言說他的總資產超過了一千億美元,可想而知,李超人的商業眼光有多恐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