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談條件
“但是如果從私人關係上來說,我得提醒提醒你,梨河酒廠這可是個爛攤子,政府當初連續撥了三次款,都沒能救得了這個廠子,換領導,換廠長,換設備,這些方法都試過了,也都沒什麽用,家裏掙點錢不容易,可別糟蹋了。”
李曉東聽了也是心裏一驚,在家裏和李峰聊的時候,還沒有說到這麽詳細的地步,現在看來這梨河酒廠真的就是個爛攤子。
不過雖然心裏麵有些驚訝,但李曉東臉上卻沒有什麽表情。
見李曉東不為所動的模樣,薑國龍繼續勸阻道:“政府這些年每次都撥款上百萬,可是連個響都沒聽到,現在梨河酒廠是什麽情況,你也應該都了解了,如果真的要收購梨河酒廠的話,最起碼需要上百萬,隻要開動機器,還會有大量的水電費,機器維修費,這些額外的費用,接下來又是百十來萬,再說了,生產還需要有原材料,糧食酒反季的話,還需要有糧食庫存,生產機器一旦開動,每天的成本都不是個小數目這些,你都考慮了嗎?”
“如果不是有這麽多的困難,梨河酒廠又怎麽會賣不出去?”
“都知道這是塊肥肉,但也都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一旦接手,那就再也甩不掉了。”
薑國龍好心好意的勸阻著李曉東。
在他看來,梨河酒廠已經麵臨著崩潰,根本沒有任何挽救的可能,從內心深處來講,他是不希望李曉東去接手這個爛攤子的。
李曉東緩緩的說道:“國龍,你為什麽一直勸我呢?其實我接手這個梨河酒廠對你也是有好處的呀。”
薑國龍沉吟了下,然後說道:“對我確實有好處,但我不能因為對我有好處就把你坑了呀,這件事情必須得慎重,做決定之前要好好考慮考慮。”
薑國龍也知道,如果促成了這件事,如果梨河酒廠通過他的聯係賣了出去,那對他而言,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政績。
可這畢竟不是一件小事,稍有不慎,李曉東就有可能傾家蕩產,他必須把這件事的利弊說清楚,於情於理他都不能把李家給坑了。
李曉東也沒想到這梨河酒廠裏麵竟然有這麽多的彎彎繞繞,現在看來情況遠遠比想象中的更嚴峻,但這也更加堅定了他收購梨河酒廠的想法,因為他出門的時候,李峰就說了,梨河酒廠越爛,收購的價格也會越低,隻要稍加整頓,必然煥發出全新的生機,到那時候賺錢就猶如滾滾流水,一發不可收拾。
而且出門之前,他就和李峰商量過了收購酒廠可能會麵臨的各種問題。
李峰的想法很明確,那就是廠子裏以前拖欠工人的工資,拖欠的各種費用,能不承擔就盡量不承擔,就算承擔的話,也要從購買梨河酒廠的費用裏扣除。
至於生產購買之後,廠子裏最需要的就是高粱,玉米,這些都不是什麽比較貴的原料,苑陵市和梨河鎮就大量的產出這種原料,到時候隻要機器開動了,生產出來的酒能銷售出去,資金就能流動起來,原料可以一批一批的進,資金壓力也不會很大。
李曉東緩緩說道:“你說的這些我都和小峰商量過了,購買酒廠的話,錢不是問題,後續的開支也沒什麽問題,不過有幾件事必須得事先確定一下,否則的話,酒廠再運轉起來可能會有些麻煩。”
薑國龍緩緩說道:“你是真的確定要收購梨河酒廠嗎?”
李曉東點頭說道:“確定。”
聽到這個答案,薑國龍的心情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說剛開始,他隻是想幫著李曉東出出主意。
現在,他決定把這件事促成。
大家都是成年人,做事之前都會經過縝密的考慮,收購梨河酒廠的利與弊自己也講清楚了。
既然李曉東還是想要收購,那就證明他已經下定了決心,再出言阻攔,反倒不美。
更何況,這件事兒如果辦成了,對他也是有巨大好處的,對於市政府而言,也能甩掉一個不小的包袱,到時候自己在苑陵市的威信又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可謂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
薑國龍說道:“曉東,具體是哪些事,你把顧慮跟我說說,我來幫你琢磨琢磨。”
李曉東說道:“首先是梨河酒廠以前拖欠的工資和費用,這個我不能接手,如果接手了,廠子馬上就垮了,到時候別說開工生產了,我連老本都要賠進去。”
薑國龍點點頭說道:“這個確實是個不小的問題,這樣吧,我想想辦法,讓市財政把這一塊窟窿補上,其實梨河酒廠欠的那些債並不多,現在主要是梨河酒廠每天都在產生新的債務,窟窿越來越大,財政方麵實在是沒辦法了,才停止了撥款,你要是肯接手的話,債務這方麵,我直接給你解決了,把這個包袱徹底甩掉。”
薑國龍心裏清楚的很,梨河酒廠現在所欠的債務也僅僅隻有百萬左右,不是財政不是承擔不起。
現在之所以不再撥款,主要是不想在這趟渾水裏麵攪和了,如果幫梨河酒廠把債務還了,那接下來就是要給工人開工資,如果工資開了,那廠子生不生產?
生產的話還要繼續撥款,撥款又會造成虧損麵增大,這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現在市財政寧願把這塊事情擱置,也不想再去招惹這個爛攤子。
薑國龍答應的爽快,倒是讓李曉東有些吃驚。
在李曉東看來,如果要買梨河酒廠,肯定是要把債務一起接過來的,否則就是侵吞國有資產,剛才之所以提起這件事情,主要還是因為李峰在他出行前再三叮囑,讓他不要忘了這件事。
不然的話,他還真有些不好意思提,畢竟這個條件在他看來,實在是有些過分。
然而李曉東並不知道,現在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初期,所有的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根本就沒個固定標準,也沒有出台專門的行政法規,各個地方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