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獲全勝
耿仲明與尚可喜心裏很清楚,一旦他們落入明軍手中,等待他們的一定是死無全屍。既然橫豎都是死,那何不拚命一搏呢?
“兄弟們,此時不拚命更待何時?殺,殺,隨我殺出去。”耿仲明出身大明邊軍,一路走來,靠的就是一身拚殺本領,弓馬嫻熟的他,衝鋒陷陣,斬將奪旗,這些對於他來說,那就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這幾年死在他刀下的明軍將領不在少數,可以說這個奸賊手中,那是沾滿明軍的鮮血。他帳下的一千鐵騎,那都是他的老兄弟,人人披甲,個個悍不畏死。
能夠與耿仲明齊名,甚至聲名還大一些的尚可喜,同樣不是一個軟柿子,在生死存亡時刻,他同樣徹底爆發了小宇宙。
二人帳下幾十員斬將,紛紛聚攏在二人左右,高舉手中的戰刀,就這樣義無反顧的衝向張國柱的軍陣。
麵對兩千鐵騎的衝陣,沒有戰車,沒有大盾,甚至連可以依靠的地形都沒有的張國柱,神情無比的凝重。這個時候,張國柱同樣明白,自己一旦畏懼不前,讓這股敵人逃脫,那他無疑就是辜負公孫翊的信任,也會讓公孫翊之前的布置前功盡棄。
“大明的勇士們,公孫大人把我們當兄弟,今日就是我們回報公孫大人的時候了,都拿起你們手中的兵器,給我衝上去,哪怕是死,也要給我拉個墊背的。”張國柱沒有遲疑,騎在馬背上的他,橫刀在身前,目光堅定的發出了一聲怒吼。
“明軍威武!殺!”軍陣中的五千明軍士卒,想到鬆山校場公孫翊為犧牲的戰友致敬默哀,為有功將士分發賞賜,把每一個士卒當做並肩作戰的兄弟的場景,他們胸膛中的熱血就開始沸騰。
“明軍威武!殺!”五千將士爆發出一聲聲怒吼,麵對著衝陣而來的騎兵,五千步卒亦然用他們的血肉軀體,端著手中的長槍大刀,義無反顧的衝了上去。
“砰!”戰馬飛奔著衝刺的速度與衝擊力道無疑是驚人的,前排的明軍士卒還未來得及撲上去,身體便被戰馬給衝飛了出去。
飛起的身體跌落之際,身體的骨頭血肉亦然支離玻碎,飛灑的血肉,猶如雨點般落下。
前仆後繼衝上去的明軍士卒,完全是用血肉之軀在戰鬥,他們不斷的飛身跳起,撲倒馬背上的建奴漢軍旗的騎兵,在跌落馬背之後,往往還沒來得及揮刀,就被飛奔而來的戰馬給踐踏而死。
僥幸得以存活的,自是毫不猶豫的揮刀,狠狠的刺進了敵兵的身體,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快感還沒來得及消退,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腦袋搬家。
因為馬背上的敵兵,這個時候很容易就揮刀砍下,輕易的砍下了他們的腦袋。
一刻鍾時間,地上已經倒下一千多具屍體。雖然明軍傷亡慘重,但耿仲明與尚可喜卻被牢牢的拖在戰場上,始終未能突圍而出。
“該死,都給我去死啊,死啊!”發了瘋似的的耿仲明,揮舞著手中的戰刀,左衝右突,上砍下挑,雖然殺得明軍人仰馬翻,但他卻發現,他始終被困在原地打轉。
“活捉耿仲明!”
“生擒尚可喜!”
城門口終於衝出了一騎,緊接著便是浩浩蕩蕩的精騎,如山崩海嘯的衝殺進了戰場。一馬當先的王輔臣,手中的點鋼槍,猶如三月梨花,一槍刺出,槍花朵朵,擋在他麵前的敵兵,無不是死在當場。
緊隨其後的謝成、高得捷、王屏藩、以及杜爾祜三兄弟,這個時候殺起這些漢奸敵兵來,還真是毫不手軟。
“拿命來!”戰陣中的張國柱眼看著死傷大半的士卒,心早就在滴血,這會眼看報仇機會來了,持刀飛馬的他,早就盯上了耿仲明。
“死!”飛奔的戰馬猶如颶風一般,衝過耿仲明,馬背上的張國柱橫刀一斬,如泰山壓頂一般落下的刀芒,斬落在耿仲明的刀杆之上。
“砰!”一聲劇烈的撞擊聲中,耿仲明虎口一麻,手中的戰刀差點脫手,驚恐之下的他,拔馬便走。
“敵將休走……”下一刻王輔臣與王屏藩幾乎同時追了上去,僅僅一個照麵,耿仲明便被王輔臣一槍挑落馬背。
“王小將軍手下留人……大人要活口……”林元龍在戰陣之中大喝一聲,擋下了王輔臣致命的一槍,不然這一刻落馬的耿仲明已然被王輔臣一槍刺爆腦袋。
而另一邊的尚可喜,這會也被謝成與高得捷給盯上了,論智謀尚可喜比耿仲明強一籌,論弓馬戰鬥力,他明顯稍遜一籌,這不僅僅當了高得捷一刀的他,便被謝成一刀刺中肩膀,當場被挑下馬背。
“投降免死!”林元龍率領大隊騎兵衝上來之際,已然宣告戰鬥的天平徹底倒向明軍。
錦州城之戰,曆時兩個時辰,一萬五千建奴漢軍旗人馬被殺四千五百餘人,餘者皆被俘虜。敵將耿仲明與尚可喜以及幾十員戰將皆被俘虜。
另外城內的祖家族人一百五十餘口,全部被明軍俘虜。這一戰明軍死傷雖然也達到四千餘人,但想必戰果來說,這些傷亡還是值得的。
首先收複錦州就是奇功一件,其次查抄錦州祖家大宅,以及城中那些與祖家勾連的豪紳,足足獲得三十萬兩銀子,雖然糧食依舊不多,但這麽一大筆銀子,足以封賞撫恤遼東將士。
光憑這點,就足以安撫軍心。當然也讓公孫翊得以心安,遼東的將士犧牲巨大,若不能封賞撫恤,這些熱血將士勢必寒心,將來建奴再次回來,那就真沒有將士會為朝廷賣命了。
對於耿仲明尚可喜這些奸賊,公孫翊並沒有審訊,而是第一時間派人把這些奸賊押解回了京城,一同押解回京城的還有祖家滿門,以及齊爾哈朗、屯齊等建奴貴族。
為押解這批人入京,公孫翊派出了一千精騎,統率之人正是李輔明。公孫翊之所以安排他入京麵聖報捷,目的就是舉薦他為薊遼總督。
雖然李輔明各方麵都差了一點,但遼東這個時候無疑需要一個敢於用命,又對朝廷忠心不二的人來鎮守。
白廣恩、馬科這樣的人,雖然可用,但卻不值得重用。張國柱本來是可以提拔任用的,但公孫翊同樣有私心,因為他已經準備把寧遠係這批將領全部帶走,所以此次張國柱也隻能委屈一下了。
寧遠係的張國柱、吳國貴、王屏藩、高得捷四人都是一時良將,公孫翊自是有心拉攏,讓他們在自己帳下繼續發揮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