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末逐鹿> 第五十三章 新科狀元

第五十三章 新科狀元

  “大膽,遷都之事休要再提。”不等公孫翊繼續說下去,崇禎卻是勃然而起,阻止了公孫翊所提的南遷之策。


  “下臣知罪。”公孫翊無奈的再次跪了下去,說起來重生大明這麽多年,今天這膝蓋算是徹底的彎了。


  “罷了,朕說了不怪罪你,起來說話吧。”崇禎在聽完公孫翊的三策之後,心中還是滿意的,起碼他覺得公孫翊一個少年郎卻胸有韜略,遠勝朝中一些老臣多矣。


  “謝陛下。”公孫翊哀歎一聲,知道自己說了半天,顯然是白費勁了,事實上公孫翊獻的三策,其實順序是顛倒的,他也就是抱著知天命,盡人事的心理而已。


  要說如今的大明,上策就是南遷,守住江淮防線,空出北方大地讓李自成與建奴拚命,待雙方拚個你死我活之後,再坐收漁翁之利,這才是延續大明的萬世基業,最不濟也可以學南宋偏安江南延長國祚。


  但公孫翊不敢說啊,因為崇禎不會答應,這不他把南遷定為下策,結果剛開口就被崇禎給打斷,試想他要是說南遷是上策,隻怕崇禎根本就不會聽他廢話。


  “朕要是沒記錯的話,你剛才說了攤丁入畝以及商業稅,這應該是個新政,朕不太明白,你給朕解釋一下。”崇禎說起來倒也不是一個真的昏庸之君,起碼從他能夠敏銳抓住公孫翊提出的新政就能看出他的嗅覺還是很高的。


  “遵旨。”公孫翊躬身應道:“我大明一直執行的是丁銀與裏甲、均徭等四差銀一起,都由地方官員征用,並不上繳給國庫,實際上這項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因為朝廷中樞並也沒有全國丁銀的統計數字,隻有戶丁的總數,在行政及政策製定方麵,朝廷也未涉及丁銀的處理以及如何支配的問題。”


  “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如此沉重的賦稅政策,一旦遇上連續的災年,百姓又怎麽活下去呢?這也是這些年來陝西各地民亂始終無法平定的真正原因。”


  “因為百姓始終無法安居樂業,他們不得不反,因為跟著朝廷,他們吃不飽還要交賦稅,而跟著反賊不但不用交糧,還能吃飽肚子,兩廂一比較,百姓自然更願意從賊。逆賊頭目李自成正是抓住了這點,甚至還喊出了: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歌謠來蠱惑百姓。”


  “所以下臣以為,要想改變這個弊端,就必須改變稅賦征收方案,讓百姓真正能夠得到實惠,隻有他們感受到朝廷的恩德,他們才不會從賊,而從賊者少了,叛賊自然也就無路可走了。”


  “攤丁入畝之法,通俗一點就是廢除人丁稅,今後百姓隻按田畝多少來交稅,一戶之家無論增加多少人口都不再增收人丁稅,如此一來就能形成兩大好處,第一能夠迅速增加人口,第二則可以形成更多的勞動力,這樣一來,朝廷賦稅自然也就多了。至於田畝問題,則可以讓各州縣三年統計上報一次,這樣的做法一來是給百姓實惠,二也能減少官吏工作量。”


  “比如一戶百姓今年剛丈量完土地,他在下一年卻開墾了三畝土地,而這三畝土地剛開墾產值自然不高,但卻可以免除三年的賦稅,他們自然就會覺得有盼頭有幹勁,而同理官吏要是每年都下去丈量土地,那麽就會多出許多繁重的事務,反而不利於其它政務,而百姓也會失去幹勁。”


  “至於商業稅就更簡單,朝廷發放經營許可證,鼓勵所有人經商,比如注冊一個經營許可證一年利潤在十兩銀子的,收取一兩賦稅,利潤百兩的收取十兩賦稅,以此類推,這樣不但可以維持市場秩序,又能促進商業發展,還能增加賦稅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公孫翊的這長策說完,那真的是說的口幹舌燥,不得不開口道:“陛下,能否賞口茶潤潤嗓子?”


  “來啊,看茶。”崇禎邊聽邊思考,最後更是連連點頭,最後不得不暗自歎息道:“此乃利國利民的大政,可惜了,要是是哪位內閣大學士提出來的,朕定當讓他主持此項改革大計。”


  “謝謝公公。”公孫翊見身穿著蟒袍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親自給自己端茶,自是不敢怠慢,忙行禮道謝之後,這才一口喝了下去。


  “陛下,下臣再提一條,那就是可以對叛賊隊伍中歸附的百姓一條特赦,那就是免除他們五年稅賦,如此民心必然歸附。”公孫翊仗著膽子提了一條,也算是他對於崇禎知遇之恩的報答。


  在公孫翊看來,他提的這些改革政策,隻怕很難鋪開,因為這涉及到太多官吏的利益,崇禎皇帝就算有心,隻怕也無力改變這一切,而他這個倡議者,不過也就是想討得皇帝的歡心罷了。


  “此議朕準了,至於改革方案,還需要內閣大學士商議。”崇禎皇帝想了想,卻答應了最後一條,至於前麵的這些政策,即便他這個皇帝也沒辦法一個人拍板就辦了。


  “陛下英明,不過下臣有個提議,那就是請陛下允許下臣到一座小縣,先行實驗,摸索可行的經驗,待認為確實可行之後,再從州府進而行省推廣,不知陛下以為如何?”公孫翊尋思之下,再次提了一個大膽的請求。


  “此法甚好,朕認為可行,不知你認為何地為好?”崇禎想想覺得這個方案倒是可行,畢竟一座小縣城,怎麽折騰都引不起朝廷的動蕩。


  “下臣認為可以在河南布政使司治下擇一縣,河南地處中原,逆賊豎來橫行之地,下臣若要想有一番作為,就必須既要有安邊之能,又要有治內之策,方不辜負陛下信任。”公孫翊略作沉思,便做出了決定。


  “今日朕心甚慰。”崇禎點點頭,算是答應了公孫翊的要求。


  “下臣告退。”公孫翊識趣的告退。


  殿試之後便是傳臚大典。紫禁城奉天殿內,在京的文武大臣齊聚殿內,由禮部尚書張四知親自唱名,第一名狀元公孫翊,第二名榜眼陳鼎,第三名探花魏藻德,這個變故無疑又一次改變了曆史的走向,原來的第一名魏藻德掉落成第三名的探花。


  而公孫翊高中狀元,也再一次刷新了大明狀元年紀的記錄,之前大明最年輕的狀元是費宏,當年費宏在成化二十三年高中狀元的年紀是二十歲,而公孫翊卻小了三歲,現年十七歲。


  公孫翊高中狀元的消息,一日之間便傳遍整個京城,以至於整個京城的人都知道國朝出了一個少年狀元,以至於一些勳貴大臣,紛紛踏門而來,目的隻有一個結親。


  麵對洶湧的相婿大軍,公孫翊隻得拿出與顏嵐的婚書聘文把這些人給擋了回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