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方舟實驗室
第264章 方舟實驗室
福州水口區,一個籍籍無名的實驗室坐落於此,這就是何俊剛成立不久的方舟實驗室,獨占星辰無垠七棟大樓之一。
方舟實驗室的保密級別非常高,即使是星辰無垠的內部人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入,T3以下的科研人員就不行。至於保潔什麽的,全部由實驗室裏的科研人員兼職。
所以這棟大樓被員工們視為整個星辰無垠最神秘的地方。
進入大樓的工程師除極個別外,所有吃喝拉撒全都在裏麵解決,禁止一切通訊。
方舟實驗室分為很多個區,每個區都是獨立的‘小部門’,不僅進出要刷卡,還有專門的執勤人員盯梢。
最重要的是,每一次刷卡都需要進行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由於資金受限和技術封鎖,華國指紋識別自動化進程比國際晚了大概10-20年,直到近幾年全國各地才開始大範圍應用指紋自動識別係統。
但因為算法和製作工藝的限製,國內的識別係統還很差勁,比起國外來差了不止一代。
識別係統差對他來說不痛不癢,但製作工藝落後就很致命了,何俊最終選擇從國外進口設備。
至於對方會不會在識別係統上留後手,這個根本不重要。何俊將他們附送的識別程序推翻,直接設計出更精準的識別係統,識別效率更好,用時也更快。
這麽嚴格且龐大的識別係統,基本上杜絕了消息泄露的可能。但也有個缺點,就是有些耽誤時間。
有時候領導的辦公室明明就在百米外,但仍然要刷好幾次卡,要做好幾個指紋識別才能到達。前提是你還必須得有前往領導辦公室的批準,否則除了自己‘部門’這道門和宿舍之外,其餘都不能去。
本來30秒能走到領導辦公室,但通過一處處關卡之後,可能耗時超過3分鍾,這就導致匯報效率的降低。
不過呢,這點影響無傷大雅。
因為每個小部門的科研人員隻對自己的主管匯報,也隻有部門主管才有資格直接前往領導辦公室,其餘科研人員則需要主管批準。
最重要的是,每個部門主管每天都會找領導報告,所以基本上不會出問題,浪費一點點時間換來安全有效的空間,這筆買賣很值。
沒辦法,星辰無垠最最關鍵的技術和各項機密文件都在這裏了,僅是成立方舟實驗室,並從國外大量采購需要的設備,就花費了將近五個億的資金,所以將大樓布置得再嚴格也不為過。
毫不猶豫的說,幾乎趕得上防間諜了。
而這裏的科研人員能接觸到華國最先進的研究機器,唯一付出的代價是人生自由被限製。
每個部門的科研人員除非將自己的項目研究成功,否則不允許踏出這種大樓一步。
當然,這是他們主動要求被限製的,因為能進入裏麵的人,無一例外都是科研人員中的佼佼者,不僅拿的薪資待遇更高,而且對以後的前途影響也極大,
換句話說,隻要進了方舟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基本上可以說前途無憂,未來一片光明。
所以對其他研究人員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越嚴格的限製,相對的待遇就越高。
方舟實驗室一間核心實驗室裏,幾個科研人員臉上興奮的表情掩飾不住。
“老大,成功了!我們成功了!”一個性急的科研人員測試完後,激動的向梁孟鬆說道。
“很好!”梁孟鬆也攥緊了拳頭。
梁孟鬆雖然來星辰無垠的時間不長,但憑借著自身過硬的技術和能力修養,已經成為方舟實驗室公認的‘領導’。
不過雖說是頭兒,但他的工作反而比普通科研人員更忙,白天親自參與實驗,晚上還要聽各個部門主管的工作匯報,然後將工作匯總梳理,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地方。
這些天時間裏,梁孟鬆幾乎每天隻睡5個小時,其餘時間都放在工作上。就連吃飯時,手中也拿著文件在審閱。
下麵的科研人員都受到刺激,屬於科研人員獨有的傲氣被激活了,也瘋狂的懟自己的項目,一副不將項目攻克誓不罷休的模樣。
上行下效在哪裏都存在。
如果梁孟鬆懶懶散散,每天都坐在辦公室,時間一到就開溜,那麽下麵科研人員絕不可能有這種精神麵貌。
這次研發成功的是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的一個旁支,它的成功研發讓眾多研究人員看到了希望。
梁孟鬆也很激動,他雖然參與過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的理論研究和模型組建,但模型始終是模型,雖然擁有實現的可能,但還未實現時,就永遠都是理論。
梁孟鬆現在做的,就是將這個模型帶到現實中,將其實現!
按照現在的攻克速度,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能研發出真正的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到時候將專利一申請,日後國外巨頭們也隻能幹瞪眼。
到那時巨頭們想得到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的授權,就必須用其他專利授權來換。
“梁教授,剩下的有些不好搞了。”慶祝之後,梁孟鬆的助手說道。
“確實是,我們隻是解決了其中一部分難題,真正的難題在於我們沒有光刻機,沒辦法將所需的超薄矽弄出來。”梁孟鬆凝重說道。
理論上鰭式場效應晶體管甚至可以製作7nm以下的超微級芯片。但問題是,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模型中,豎起來那一部分矽太薄了,甚至不到10nm。
這就讓一眾科學家陷入死胡同,鰭式場效應晶體管號稱能製作20nm以下的芯片,可如果要將鰭式場效應晶體管製作出來,卻需要10nm的矽。
怎麽做?
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肯定不行,它隻能製作高於20nm的芯片。
按照慣性思維去思考,這個問題幾乎無解。你不可能用不存在的東西去製作物件。
現在華國擁有的光刻機最多隻能製造130nm的芯片。就連國外,如今研發出最小的芯片也才65nm,還被嚴格保密,放出來的隻是100nm的芯片而已。
距離10nm還有十萬八千裏呢!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確實無法製作10nm的超薄矽,但如果讓它自己‘長’出來呢?”林淺夢忽然道。
一瞬間,所有科研人員包括梁孟鬆在內,都將目光投向了她。